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

      Image courtesy of kknews.cc

      圖片: kknews.cc

      • 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但釉色獨特。它不同於由玻璃相組成的透明青釉,而是一種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形成的乳光青釉。絕大部分產品的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天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更淡於天青的稱為月白,幾種釉色都具有如瑩光般的藍色光澤,極為美觀。藍色乳光釉是鈞釉的重要特色之一。鈞窯的紫紅色釉特點更為突出。紅色是釉料中銅的還原呈色,紫色是紅釉與藍釉相互熔合的結果。天藍釉上的紫紅斑, 是於天藍色釉上隨意塗灑銅紅釉所致。
      baike.baidu.hk/item/宋代鈞窯瓷器/15629300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8月5日 · 禹州市鈞台鈞窯窯址. 由於宮廷以豪華奢侈為尚選料嚴格不計成本工藝要求更高生產原係為民間燒制的碗盤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燒各式花盆和盆奩兒以及尊爐之類的藝術陳設品。 所燒鈞瓷禁止在民間流傳,當開窯都由官府派職官把關監選,合格者當選,其餘一律砸碎就地深埋。 金-元鈞窯天藍海棠紅渣斗式花盆. 高17.1公分口徑19.2公分腹圍59公分足徑10.9公分. 北宋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高7.8cm,口徑24cm,足距13.5cm. 從此大家只好望窯生嘆,然鈞瓷的聲望更高。 造型端莊,技藝嫻熟。 窯變美妙,琳琅滿目。 尤以紅、紫為基礎,熔融交輝,形如流雲,燦如晚霞,變幻莫測,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在爭芳鬥豔的花園裡獨樹一幟。 貳. 製作過程.

  3. 鈞窯 [a] ,又稱 鈞州窯 ,是指從中國 北宋 末年到近代,位於古 鈞州 (今 河南省 禹州市 )一帶,以鈞釉瓷器為主導產品的一批 窯場 。 鈞釉瓷器 又稱 鈞瓷 ,其特徵是施有乳濁分相釉,以藍、綠色為基調,並能有效控制和應用銅紅釉和銅紅彩。 鈞窯長期生產民間日用器皿,同時部分花器類產品亦供應宮廷。 明清時期,鈞瓷逐漸成為收藏品,鈞窯被列為宋代名窯,後更躋身「宋代 五大名窯 」。 當前學界基於考古發掘資料,主張鈞瓷較可能創燒於 金代 中後期,貢御宮廷的產品燒制於 明代 早中期。 [1] [2] 歷史 [ 編輯] 官鈞窯瓷器底部的數目字.

  4. 因以鈞瓷鈞窯著稱於世屬北方青瓷系統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以後歷代都有仿造鈞窯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5. 基本介紹. 中文名 :鈞窯. 外文名 :Jun. 位置 :鈞州(今河南禹州一帶) 地位 :北宋五大名瓷之一. 屬性 :北方青瓷系統. 時期 :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 特點. 有人認為鈞窯的必備特點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紋”,這不完全正確,只能說特點之一。 很多館藏鈞窯的釉面不具有走泥紋的。 因為在當時的官窯,力求釉色均勻,但由於少數器皿在燒制中的窯溫、釉色原料配比、燒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釉面在溫度中的變化還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紋。 北宋鈞窯做到窯變可控,蚯蚓走泥紋其特徵之一。 用氣泡串起一條條呈立體狀的蚯蚓奔爬,蛙卵紋, 布衣莊氏收藏的北宋鈞窯官窯花盆. 魚卵紋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魚籽,等等。 北宋鈞瓷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在於它對釉面隨心所欲的表現力。

  6. 2016年4月2日 · 本博根據多年來對著名館藏器物的觀察比較發現明代早期生產的鈞官窯與宋代鈞官窯相比器型柔媚釉水稀薄胎土方面也有明顯的差別屬於明仿宋與宋代鈞官窯不可同日而語。 鈞窯以其大氣磅礴的造型、瑰麗多變的色彩著稱於世。 從故宮傳世鈞官窯來看,有以下幾個特徵: 1. 鈞窯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燒成後釉色呈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天藍、月白、天青等瑰麗多變的釉色。 底部刷一層醬褐色透明護胎釉,俗稱芝麻醬釉。 2. 釉面上有「蚯蚓走泥紋」。 鈞窯為二次燒成,素燒後再上釉,釉層肥厚,釉面乾燥時或燒成初期會發生乾裂,在高溫燒制階段,釉藥流入空隙,形成流動的條狀痕跡,俗稱「蚯蚓走泥紋」。 3.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7. 2021年5月20日 · 鈞窯建立於北宋初年歷經千年而不衰是唯一五大窯當中現在還有在燒製的窯系鈞釉青瓷的特色是流動感強明顯的釉層液相分離常常會伴隨著釉裡紅的出現因為鈞窯的瓷器釉色奔放大膽是青瓷工藝在宋代之後很大的創造與突破。 其他青瓷知名窯口

  8. 2024年2月16日 · 鈞窯最突出的成就是改變了單色釉獨步天下的局面創造出顏色釉銅是發色劑和穩定的窯變工藝生產色彩艷麗的瓷器婉若天空燦爛晚霞開闢陶瓷色彩新天地在中國陶瓷史上有重要意義! 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這個意思! 鈞窯製品要分兩次入窯。 第一次用高溫1300度左右將杯胎燒好,然後施以銅做發色劑的釉彩再入窯復燒。 多次反覆施釉,因此釉面肥厚,在還原熖之下創造出多姿多彩的顏色。 色彩會根據窯溫和窯爐實際情況而千變萬化,令人意想不到。 隨着工匠熟能生巧和技術進步,他們慢慢摸索出一套規律,顏色可控性就愈來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