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FB被盜用如何處理 相關

    廣告
  2. PC-cillin 2024完整防詐攻略:保護資料/偵測威脅/防範侵入,識破各種詐騙手法,全面防護更安心。 不只防毒,更防詐騙!即時封鎖網路未知威脅,手機/電腦安心網購安心PAY,個資密碼不外洩。

搜尋結果

  1. 2013年9月2日 · 當遇到無法正常登入或是帳號被盜用了,請按照下面步驟做: 1、「尋找你的帳號」:按下「忘記密碼」或是前往「 https://www.facebook.com/login/identify?ctx=recover 」,輸入你的Facebook帳號設定的信箱。 2、「重設你的密碼」:在此畫面時,按下「已無法再使用這些資料」。 3、在「我們如何與你聯絡」畫面中輸入新的電話或電子郵件位址。 4、「請求你信賴的聯絡人幫忙」:這裡就得請你所設定的「Trusted Contacts」聯絡人,前往步驟2的網址,他們會依照系統指示獲得驗證碼,再請他們將這些驗證碼傳送給你,由你輸入這些「驗證碼」,如此便可以將帳號重新取回!

  2. 2018年9月30日 · Facebook執行長祖克伯表示,駭客透過漏洞竊取了用戶的存取權杖(AccessToken),其功能是讓用戶保持登入狀態,不用在每次開啟App或是瀏覽器時重新輸入帳號、密碼。 而取得存取權杖的駭客,等於是繞過登入驗證機制直接控制用戶的帳號,用戶在Facebook上的個人資訊也就一覽無遺。 應該趕快修改密碼嗎? 不少人擔心是否應該要重新設定密碼,但如同上文所述,駭客是繞過登入機制直接掌控你的帳號,所以改密碼也沒用。 另外,很多人也擔心其他透過Facebook帳號登入的服務,像是約會App、遊戲等,是否也有安全疑慮? 答案是:否。 存取權杖(AccessToken)只能讓用戶自動登入Facebook,並不會影響到其他服務。 Instagram也不安全?

  3. 2021年4月8日 · 為了帳號安全,你該知道的7件事. Facebook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個資外洩,2018年劍橋分析事件(The Cambridge Analytica)影響約8,500萬名的使用者,並迫使Facebook加強對用戶隱私的保護,但很顯然的,這次免費洩露的個資數量高達5.33億用戶,在在證明Facebook並未記取教訓,也尚未築起資安的銅牆鐵壁,才使得近年幾場的資安戰役屢戰屢敗。 資料來源: Forbes 、 個人計算機雜誌 、 The Verge 、 IThome 、 CNN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延伸閱讀.

    • Q1:被冒用名義創立投資詐騙,該怎麼辦?
    • Q2:如果不小心在陌生網站上匯款給對方,還有機會拿回錢嗎?
    • Q3:收到不明的廣告詐騙訊息,等於個資被外流?
    • 防範網路詐騙的關鍵:保持「多懷疑、多警覺」的習慣

    台北市刑事警察大隊經濟組組長陳志峯受訪時建議,如果自己的個人身分被冒用成投資詐騙廣告,首先請截圖備存,並進一步去派出所報案登記。這樣作法的主要用意是,當其他民眾因受害損失而提告,至少還有能力證明「這些假粉專廣告,不是本人設立」。

    陳志峯說,如果民眾稍微不察,不小心在不明的網站輸入資料,甚至匯款給對方,首先也是趕緊報案,盡量讓警方在第一時間內趕緊圈存、凍結對方的帳戶,然而必須要提醒的是,現在詐騙集團的金流技術已經很便利,一旦匯款後,款項幾乎很快就被轉走,再也追不回來。 因此,他強調,不論是現實生活、或在哪個網路平台上,對於這類需提供帳戶或匯款的要求,「能不信,就不信,匯款前一定要提高警覺!」

    另一方面,多數民眾也好奇,當收到不明的廣告詐騙訊息時,是不是就代表個資已經外流了呢? 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人才培力中心主任鄭瑋接受《數位時代》採訪表示,這些詐騙訊息、電話有可能是隨機產生的號碼,並剛好與民眾的手機號碼相同,「收到不明的訊息不一定代表個資被盜用,但民眾若有進一步接觸,個資就可能落入詐騙者之手!」 也就是說,即使詐騙者這個時候還不知道接收者的真實身分,民眾仍需保持警惕,且避免點選「不明連結」,並絕對不要回覆這些訊息。 鄭瑋指出,如果民眾點選了簡訊連結或回覆訊息,很有可能連結至「偽裝網頁」,一旦民眾在這些假冒的網站中輸入如身分證字號、信用卡等個人資訊,相關個資或信用卡號就會提供給詐騙者。以下是鄭瑋提供的3大判斷祕訣:

    鄭瑋強調,民眾應養成多懷疑、多警覺的習慣,勤於查證資訊,即使稍帶疑慮,多一份確認,就可以避免自己或親友的個資被盜,或蒙受財務損失。 總結而言,民眾如果發現有可疑訊息,應直接忽略、不理會;但如果在罕見情境下需要提供資訊前,建議先透過其他聯絡方式確認,例如,收到某市政部門的簡訊,可直接使用「另一種方式」,如親臨現場確認、或打1999確認。 此外,她也提醒,民眾可安裝用來「過濾惡意網站」及「陌生來電」的工具,幫助自己提高警覺。 責任編輯:陳君毅、林美欣

  4. 2017年12月19日 · Facebook上濫用「讚」、「tag人」、「分享」將被懲罰降低觸及. Facebook為整頓動態時報上的內容品質,宣布對「參與誘餌」手段的貼文,祭出降低觸及率的懲罰。. 像「同意按讚,不同意按怒」、「tag好友參加抽獎」、「分享貼文」未來這些貼文都會被列入 ...

  5. 2023年5月31日 · 當你的Facebook(臉書)出現多個張忠謀、黃仁勳、吳淡如等詐騙專頁、LINE群組出現抓不完的詐騙群組,平台方絕對有義務出手防堵詐騙橫行。 而台灣政府單位也確實想從平台方下手,期盼透過修法管制讓詐騙集團沒有生存空間。

  6. 2018年3月19日 · 一款心理測驗App,引爆Facebook史上最大個資外洩危機. 一家英國的數據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曾在Facebook上推出一款心理測驗App,發現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盜用Facebook五千萬用戶個資,疑似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團隊用來左右選舉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