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3年6月10日 · 愛德華·約瑟夫·史諾登 (英語: Edward Joseph Snowden ,俄語: Э́двард Джо́зеф Сно́уден ,1983年6月21日 [1] — ),前 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職員, 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 外包 技術員 [7] 。 因於2013年6月在 香港 將美國國家安全局關於 稜鏡計劃 監聽專案的秘密文件披露給英國《 衛報 》和美國《 華盛頓郵報 》 [8] [9] ,遭到 美國 和 英國 的通緝。 2013年6月23日,史諾登離開香港 [10] 前往 莫斯科 [11] , 俄羅斯聯邦 給予他一年臨時 難民 身分 [12] 。 2014年8月7日,史諾登獲得俄聯邦三年的居留許可證 [13] 。 2017年1月,居留許可延長至2020年 [14] 。

  2. 愛德華·約瑟夫·斯諾登 (英語: Edward Joseph Snowden ,俄語: Э́двард Джо́зеф Сно́уден ,1983年6月21日 [1] — ),前 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職員, 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 外包 技术員 [7] 。. 因於2013年6月在 香港 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 稜鏡計劃 ...

  3. 2016年7月26日 · 神鬼駭客史諾登 》(Snowden)這部電影取材自前美國中情局職員、美國國家安全局包商技術員 愛德華史諾登 (Edward Snowden)的真實故事。 2013年6月,史諾登在香港將美國國家安全局關於稜鏡計劃(PRISM)的監聽專案祕密文件資料,洩露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結果之後遭到美國政府以「間諜罪」及「竊盜政府財產罪」通緝。 大導演 奧立佛史東 過去拍過不少反戰及政治議題的電影,包括《前進高棉》、《誰殺了甘迺迪》及《白宮風暴》等,這些電影都牽扯到當時美國社會的敏感神經,這次執導的《神鬼駭客:史諾登》也不例外,但顯來更為棘手。 「史諾登事件」涉及公權力與國家對個人隱私侵犯的問題。

    • 愛德華·史諾登1
    • 愛德華·史諾登2
    • 愛德華·史諾登3
    • 愛德華·史諾登4
    • 愛德華·史諾登5
    • 這幾年來,我如何一步步走進美國監視中心
    • 當「我們」成為商品
    • 監視狂熱對無辜者的傷害,遠大於對犯罪者的傷害
    • 逐漸被無視的隱私權

    要說當時我懂得什麼的話,我很懂電腦,所以我快速晉升。22歲時,我第一次通過國安局最高機密安全調查,得到組織圖最底層的一個職位。不到一年後,我到了中情局,擔任系統工程師,可以四通八達地進入一些全球最機密網絡。 2007至2009年,我派駐在日內瓦美國大使館,是少數以外交身分掩飾的技術專家之一,我的任務是把中情局帶進未來,讓歐洲外站上線,將美國用以監視的網路數位化及自動化。我這一代不只是重新設計情報工作;我們全面重新定義情報。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不是祕密會晤或暗中交換消息,而是數據。 26歲時,我表面上是戴爾公司(Dell)員工,但仍舊為國安局工作。委外合約成為我的身分掩飾,我這類的科技型間諜幾乎都是這樣。我被派去日本,協助設計國安局的全球備用系統──一個龐大的隱蔽網路,確保即便國安局總部被核彈轟...

    你讀這本書的理由在於:我做了一件以我的職務來說很危險的事。我決定說出事實。我蒐集美國情報體系的內部文件,做為美國政府違法的證據,並把它們交給新聞記者,他們審查之後公諸於世,舉世震驚。本書將說明我為什麼做出這個決定,我所依據的道德與倫理原則,以及我為什麼會有這些原則,這關乎我的一生。 人生是什麼?不只是我們說了些什麼,甚至不只是做了些什麼。人生亦在於我們所喜愛的、所相信的。以我而言,我最喜愛和相信的,是連結,人際的連結,以及促成這些的科技。當然,這些科技也包括書籍。但在我這個世代,連結,主要意味著網際網路。 在你產生反感、明白網際網路瘋狂毒害我們這個時代之前,請諒解,對我來說,當我認識網際網路之時,那是很不一樣的東西。網路既是朋友,也是父母,是一個無邊界、無限制的社群,既是單一、也是無數的聲音...

    我們關注的事物、我們從事的活動、我們的所在地點、我們的慾望──我們揭露有關自己的一切,不論刻意或非刻意的,都受到監視並被暗中出賣,極力拖延隨之而來無可避免的侵犯感,因此我們大多數人直到現在才知道發生什麼事。 這種監視持續受到積極鼓勵,甚至得到眾多政府的資助,渴望由此獲得大量的情報。除了登入和金融交易,21世紀初期所有線上通訊幾乎都沒有加密,這表示在許多時候,政府甚至不必為了想要知道他們的客戶在幹什麼而去找企業,他們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下,監視整個世界。 美國政府在全然漠視開國憲章之下,屈服於這種誘惑,而且一旦嚐過這棵毒樹的果實,便陷入狂熱無法自拔。在暗地裡,政府掌握全民監視的權力,這種權威就定義上而言,對無辜者的傷害遠大於對犯罪者的傷害。 直到我完全了解這種監視及其傷害,我才赫然驚覺,不只是...

    回想那些立國原則,讓我得到答案。我明白,站出來向新聞記者揭露我的國家濫權的程度,並不是倡導什麼激進的事,例如摧毀政府或者是摧毀情報體系,而是重新追求政府以及情報體系自己明訂的理想。 唯有對於人民權利的尊重,才能衡量一個國家的自由,而我相信,這些權利實際上是國家權力的界線,明確界定一個政府到何種程度不得侵犯個人領域或個人自由,在美國革命時期所謂的「自由」,在網路革命時期所謂的「隱私」。 自從我挺身而出已有6年了。因為我目睹全球各地所謂先進政府保障這種隱私的決心逐漸削弱,而我認為,聯合國也是如此認為,隱私是基本人權。然而,在這些年間,這種決心不斷減弱,民主國家退化成威權民粹主義。這種退化,在政府與媒體的關係尤其明顯。 民選官員企圖抹黑媒體,而真相的原則遭受全面攻擊,更教唆及煽動了這種情況。真相被...

  4. 2016年11月26日 · 奧利佛史東執導的電影《神鬼駭客史諾登》,描述史諾登如何從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博思艾論漢米爾頓公司雇員,變成一名反抗體制與揭露美國政府全球監聽計畫的英雄人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譯. 張淑芬. 經濟學人. 發布時間:2016-11-26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2年12月3日 · 現年39歲的史諾登,於2013年5月以治療癲癇為由申請暫時離職並取得批准。 5月20日,他飛抵香港,入住一家酒店,在此將秘密文件披露給《衛報》並接受該報採訪。 史諾登解釋了披露這些文件的理由,並表示自己「願意犧牲一切,因為美國政府正在利用他們秘密建造的一個龐大監視系統去摧毀隱私、網際網路自由和世界各地人們的基本自由,這種行為讓他良心不安。...

  7. 2019年9月17日 · 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2013年揭發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祕密監控全球網路的「稜鏡計畫」(Prism),引發軒然大波、震驚國際社會,卻也因此遭通緝而流亡,目前受俄羅斯政治庇護。 史諾登預計於美國憲法日(9月17日)推出第一部個人回憶錄,台灣由時報出版取得版權,與全球20餘國同步發行繁體中文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誰是史諾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