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 天前 · 成功. 鄭成功 ( 閩南語 : Tīnn Sîng-kong ,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 森 ,字 明儼 、 大木 ,為 南明 招討大將軍、 延平王 ,其領導的 明鄭 為明末清初持續時間最久的 反抗 勢力。. 其因曾受南明 隆武帝 賜國姓 朱而被尊稱為 國姓爺 ,歐洲和美國的 ...

  2. 鄭成功 ( 闽南语 : Tīnn Sîng-kong ,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 森 ,字 明儼 、 大木 ,為 南明 招讨大将军、 延平王 ,其領導的 明鄭 為明末清初持續時間最久的 反抗 勢力。. 其因曾受南明 隆武帝 賜國姓 朱而被尊稱為 國姓爺 ,歐洲和美國的 ...

    • 鄭森 → 朱成功
    • 明末清初
    • 斬妖除魔、殘暴海盜、神級代言人都是鄭成功
    • 民族英雄的養成
    • 國姓爺託夢!鄭成功的當代變身
    • 歷史記憶滲入我們的生活
    • 公共歷史:讓歷史重新走入生活

    1661 年,臺灣面臨一場東西海權爭奪大戰。當東方航海王對上歐洲海洋霸主,這一局,由鄭成功搶下福爾摩沙!在島上,鄭成功只度過短短一個秋,神奇的是他彷彿擁有影分身,至今三百多年仍不斷以各種樣貌登場。 教科書、民間信仰裡,國姓爺歷來正氣凜然,砲擊鶯歌精怪、力斬劍潭魚怪,全臺粗估至少有近百間主祀的廟宇。 然而,歷史的有趣迷人,就在於觀點不斷挪移轉變。西洋文獻史料,呈現了人們不太熟悉的「殘暴系」鄭成功,嚴苛蠻橫、殘害俘虜。荷蘭土地測量師的檔案《梅氏日記》如此描述:「嘴巴時常處於開啟狀態,並露出數顆大間隔的圓磨長牙……說話聲音淒厲,咆哮又激昂,動作古怪,彷彿將要起飛一樣。」 暗黑版還有臺灣漫畫《1661國姓來襲》,創作者採用迥異於傳統的視角,漫畫中鄭成功不再是正義的民族英雄,他面戴神祕面具、有點好色、...

    「鄭成功應該很訝異,自己竟然會這麼百變!」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張隆志半開玩笑地說。 張隆志近年關注歷史記憶與公共史學的研究,他選擇臺灣戰爭史的三大轉捩點:17 世紀鄭成功、清末臺灣民主國、戰後光復節,試圖從人物、事件、節日,理解當代臺灣如何活在大眾的記憶,但張隆志笑言「光是明鄭階段就花了好多時間」。 在許多人心中,「民族英雄」是鄭成功最鮮明的形象,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傳統定位。然而「民族」是誰的民族?又是哪一個民族?張隆志曾在演講中拋出這個問題: 每個答案都有人贊成。顯然光是這個提問,已顯露出國姓爺歷史形象的複雜性。張隆志認為,國籍、身分的多重衝突,或許是當代不斷重新定義鄭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爬梳這位西方眼中的「海賊王」,如何走向英雄化、神格化的可能線索。 回溯歷史,鄭成功在清初還被斥為侵擾...

    不過,當我們重新將鄭成功放入當代不同脈絡,他不再只是蓋世英雄,而變得更有血有肉、複雜多面。 「鄭成功的當代形象有幾個不同於過去的特色,」張隆志闡述: 1950-60 年代,明鄭研究做為歷史顯學,研究者不只爬梳明史、清史等文獻,還引入西班牙文、荷蘭文資料,開啟了新的史觀,也反映出臺灣史的研究軌跡逐漸從中國中心史轉向海洋史。面對 17 世紀的風起雲湧,當代臺灣已能從臺灣島史、全球史的視角,重建島嶼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位置,更加側重「多元文化」和「跨國交流」的敘事觀點。 這種詮釋視角的轉變,也能在地方文化活動看出端倪。 「2011 年我去參加鄭成功文化節,當中最有特色的是臺、中、日博物館跨國合作的展覽『成功啟航:17 世紀船舶文物特展』。策展者引用荷蘭文史料,重新塑造鄭荷戰爭與議和過程的鄭成功,也不...

    「當代對英雄的期待、紀念或討論方式不見得是仰望,而是多元、多中心,由下而上。」張隆志緩緩說道:「這種多元解讀的敘事轉變,反映出臺灣的歷史記憶不一樣了。」 過去人們相信,歷史是客觀求真、讓史料說話。但近代歷史學逐漸轉向,所謂的「客觀」史料依然要透過詮釋、建構才能出聲。那麼,除了史學家的詮釋,一般大眾對過去是否也有自己的記憶與想像建構?比如不同世代對 228 的回憶,不同族群對鄭成功的歷史情感。張隆志強調,當代歷史學除了求真,也關切人們的「歷史記憶」。 博物館展覽、文化活動、文學創作等大眾文化,皆是學院外集體記憶的具體展現。 以臺南鄭成功文化節為例,最初是官方性祭典,在逐漸轉型為城市文化觀光後,開始擴大到古蹟走讀、文化講座、美食觀光,突破了過往宗族祭典的型態。大眾文學裡的鄭成功樣貌,更是多姿多采...

    從「鄭成功是誰」轉向「鄭成功如何被記憶」,鄭成功的記憶研究是臺灣公共歷史的重要題材。 相較於傳統學院,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y)更面向讀者的視角,關心歷史如何被大眾思考、閱讀、應用,將歷史重新帶回生活。這也意味,權威不再是史學家獨有,而是由專家與讀者共構歷史。 公共史學的具體展演,除了大家熟悉的展覽、影視翻拍、大眾文學,把厚重史料重新拼貼、裁剪,變得更通俗趣味。這幾年,還有另一波「知識公共化」風潮,強調專業知識的科普。創作者努力服用「翻譯蒟蒻」,將生冷拗口的冷硬派學院論文,轉譯成白話文。例如,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法律白話文運動、故事……(當然,還有你此刻閱讀的中研院研之有物)。 「這是我最關心的公共歷史面向。」張隆志說。除了趣味、娛樂化,他更期待公共歷史背後...

  3. 2024年3月29日 · 鄭愁予,詩人,為成功十一代裔孫。 鄭超英 ,福建泉州永春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隨欽差大臣沈葆禎赴台南府城,後因功敘獎升任道標都司守備、恆春營遊擊等官職,光緒十六年(1890年)官拜從二品安平水師副將。

  4. 2019年12月28日 · 斬妖除魔、殘暴海盜、神級代言人,都是鄭成功 1661 年,臺灣面臨一場東西海權爭奪大戰。 當東方航海王對上歐洲海洋霸主,這一局,由鄭成功搶下福爾摩沙!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6年3月15日 · 日本治台政府的理論是成功的生母是日本人,鄭成功受過日本的傳統教育,又有日本血統,符合日本招安台灣人民的資格,可以拉攏日本與台灣人民的關係。 所以日本政府以日本神社的式樣擴建延平郡王祠、豎起了日本神社的鳥居,還打造了一座日本式樣的神轎,供居民們進行延平郡王出巡時所用。...

  7. 2019年11月28日 · 鄭成功究竟是臺灣人、中國人,或日本人? 每個答案都有人贊成。 顯然光是這個提問,已顯露出國姓爺歷史形象的複雜性。 張隆志認為,國籍、身分的多重衝突,或許是當代不斷重新定義鄭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爬梳這位西方眼中的「海賊王」,如何走向英雄化、神格化的可能線索。 回溯歷史,鄭成功在清初還被斥為侵擾海疆的賊寇;到了清末,他卻搖身登上忠義英雄寶座,關鍵點就在 牡丹社事件 。 為了鼓動臺灣百姓的民族大義、抵禦倭賊,沈葆楨奏請為鄭氏追諡立祠,讓百年的反賊封印就地解除。 清國既收編了臺灣民間對國姓爺的情感崇拜,同時還巧妙吸收他的「忠義」形象,轉換成「大清國」子民的表率。 這套收編、挪用的招法,日本官方也發揮在鄭成功出生日本平戶、母親是日本人的血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