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發粿(閩南語 白話字:Hoat-koé/Huat-kué)又叫發糕,客家語稱之為鉢粄、發粄、碗粄或起酵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浙江、華南地區、港澳、臺灣、印尼、新 馬及泰國閩裔移民區域一帶,是傳統新春的食品,亦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

  2. 客家人在春節祭祖大都會蒸發粄,認為粄面若蒸至隆起綻裂,且裂痕愈深,外型發的愈大,表示來年運勢定會發財致富、大發好運。 客家人認為,發粄開的裂縫猶如花開一般,稱之為「笑」,有著喜慶臨門的好兆頭,故愈「笑」愈好。

  3. 2021年1月14日 · 發糕是過年必備的一道甜糕點,中式傳統發糕最大的特色是表面有裂開的裂痕,為什麼過年要吃發糕?發糕上的裂痕有什麼意義?自製發糕常見糕體膨發不起來、未出現裂痕,當遇到發糕膨發失敗,做法該怎麼調整才對?

  4. 2018年3月22日 · 客家族群全年節慶米食粄製作概要. 早期農業社會,每年會依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時序過日子,在冬藏之後、春耕之前的農閒時候,客家先民為感謝上天的恩典及慶祝收成,家家戶戶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敬神祭祖的儀式,因此產生相對應的貢品,久而久之形成習俗。 〈舊曆新年〉(正月) 台灣有句俗語:甜粿過年、發粿賺錢、菜頭粿吃應時。 民俗中過年一定要吃年糕,象徵年年高升。 老一輩的人對蒸年糕非常慎重,當日不可說不吉利的話,甚至禁止小孩嬉鬧。 如果製作的發糕,發得很好,代表新的年諸事發達恆通。 元宵節會吃元宵來應節,以祈求全家團圓。 元宵與湯圓外型差不多,只是一般元宵的形體較大而且有包餡。 1. 甜粄(甜年糕) 材料:圓糯米2:蓬萊米1、二砂糖、香蕉油。

  5. 2018年3月9日 · 客家發財,客語叫ga-he,有人又稱發包,是用發酵的米包,與其他發糕、黑糖糕不同在於用米為主來製作,而且一定要加些蓬萊米以減少粘性。 《做粄粿:回味傳統炊蒸米食,新舊做法全部收錄》 將古早的粄粿滋味一網打盡 https://goo.gl/tDeKxS 【關鍵字】:米穀 ...

  6. 2017年3月9日 · 客家話中稱之為發粄或者碗粄. 過年、喬遷、結婚等期盼人們能夠發、高升的時節. 便會製作或者相互贈送作為祝福. 此外, 客家人稱發糕上的裂痕為”笑“ 當發糕膨脹的越大、裂痕越深 象徵著新的一年運勢會逐漸上升. 除了裝入碗中 也可將麵糊倒入平的鐵盤中. 就成了在北埔老街常見的零嘴. 雖然用的是同一種麵糊 吃起來口感卻略有不同喔. #素食. #蔬食. 份量. 8 人份. 時間. 90 分鐘. 食材. 蓬萊米粉. 1斤=600g. 糯米粉. 4兩=150g. 低or中筋麵粉. 6兩=225g. 二砂糖. 半斤=300g. 紅糖. 半斤=300g. 速發酵母. 4小匙.

  7. 發粄(Bot Ban)是廣東傳統的特色小吃,也是客家人過年過節常吃的糕品。“發粄”又被叫作”“碗粄”,也就是廣府人稱「松糕」的。它是經過發酵的,粄面從碗裡隆起來,會出現裂縫。 發粄大米除了作飯食之外,還可製成米粉條和各式各樣叫做“粄”的點心。

  8. 發粿(閩南語 白話字:Hoat-koé/Huat-kué)又叫發糕,客家語稱之為鉢粄、發粄、碗粄或起酵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浙江、華南地區、港澳、臺灣、印尼、新 馬及泰國閩裔移民區域一帶,是傳統新春的食品,亦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

  9. 2013年2月8日 · 古早味米炊發糕 (發粿) 的詳細作法:過年到家家戶戶逐漸開始準備迎新年了, 在早年挨粿、做粿、炊粿是少不了的活動。. 過年除了年糕~鹹年糕~蘿蔔糕外, 象徵發財、高升的「發糕」 (發粿) 絕對是不可少的應景傳統祭品 在眾多的節慶祭拜中絕對可以瞧見它的 ...

  10. 客家發財糕粄 (ga-he)《做粄粿》 幸福文化 客家發財粄,客語叫ga-he,有人又稱發包,是用發酵的米包,與其他發糕、黑糖糕不同在於用米為主來製作,而且一定要加些蓬萊米以減少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