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FB被盜用如何處理 相關

    廣告
  2. PC-cillin 2024完整防詐攻略:保護資料/偵測威脅/防範侵入,識破各種詐騙手法,全面防護更安心。 不只防毒,更防詐騙!即時封鎖網路未知威脅,手機/電腦安心網購安心PAY,個資密碼不外洩。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28日 · 本文將告訴你,當我們假帳號騙,該如何向平台要求賠償! 去(2023)年底,社群平台 Dcard 驚傳檢調搜索。 這是因為,警方陸續接獲多起民眾報案,指其涉及詐騙、兒少、妨害名譽等案件,於是檢警派員到其總公司發動搜索,引發熱烈討論。

  2. 2023年3月5日 · 先讓我們看看法條怎麼說—— 刑法第320條第1項規定: 「 意圖 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法條開宗明義就說了「意圖」。 刑法第12條第1項規定: 「 行為非出於 故意 或過失者,不罰 。 」,說了「故意」。 法條又「意圖」、又「故意」的,各位讀者一起來想想看,「有故意的行為」跟「有意圖的行為」,在法律上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很多人說,法律人喜歡玩弄文字遊戲;對法律人來說,法律要講求精確,不一樣的詞彙代表不同意涵,當然就要謹慎區分。 刑法中「故意」,是「我大腦有意識的控制自己在客觀上做了這件事」。

  3. 2023年11月12日 · 不要小看警示帳戶的影響. 首先,當帳戶列為警示帳戶後,帳戶內的錢都無法提領或轉帳。 除此之外,開立帳戶的人就算有其他帳戶,不論是同一間銀行或是其他間銀行,也都會列為「衍生管制帳戶」;與警示帳戶不同的是,這些衍生帳戶在管制解除前,僅能臨櫃辦理提存款,交易功能多少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 此外,當事人也會負擔許多法律責任,如《刑法》、《洗錢防制法》甚至《民法》上損害賠償責任,因而進入偵查、審理,對生活造成諸多負擔,個人信用也會受損。 該如何解除警示帳戶? 簡單說,通常只有在案件偵辦或審判程序終結後,才能申請解除警示帳戶。 詳細一點就是,必須要等到檢察官作成不起訴、緩起訴處分,或是法院作出無罪判決、有罪判決但執行完畢等時點,並帶著 相關證明文件 ,向原通報機關通報後才能解除。

  4. 2023年3月14日 · 民事法院的三種侵害類型分類. 近來民事法院實務上,基本上沿用上述大法官釋字603號解釋,作為對隱私權保護範圍的界定,只是將隱私權的侵害類型更細分為下述三種: 私生活的侵入. 私事的公開. 資訊自主的侵害. 在「私生活的侵入」的類型,就像是未經他人同意將他人談話錄音 [1]、拍攝私人場域活動 [2]、在他人車上裝GPS衛星定位追蹤器 [3],竊錄他人幽會情節 [4],未經同意破門而入 [5]等等。 至於對「私事的公開」,就像是未經同意公開他人情書、日記、病歷、薪資、自拍性愛光碟 [6]。 最後對「資訊自主的侵害」的類型,舉例而言,就是在爆料公社爆料他人姓名、年齡、婚姻狀況、家庭排行 [7];洩漏個資,如住址、電話、身分證字號及護照號碼等等 [8]。 隱私之合理期待.

  5. 2024年1月28日 · 首先是民事責任,依《 個人資料保護法 》(下稱《個資法》)規定,一般網友若違法蒐集、利用個資,須對被害人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害人除了可以請求財產上的損害之外,也可以請求俗稱的「精神賠償」。. 而且如果被害人一時無法舉證實際損害的金額 ...

  6. 2023年3月8日 · 個資外洩的用戶,該如何求償? 無論是單純個資外洩,抑或外洩之後又遭詐騙的消費者,能不能請求賠償呢? 依照《 個人資料保護法 》的規定(註一),還是有機會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7. 2023年3月4日 · 一般法院是如何認定民眾將金融帳戶出借給他人便會構成詐欺罪的幫助犯呢? 我們來看兩段法院的文字,如果覺得這兩段文字很長,可以skip直接看白話解析的部分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