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29日 · 1 / 1. 資深健康雜誌編輯張玉櫻. 憂鬱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脆弱的表現更不是不知足想太多」! 憂鬱症的憂鬱情緒是持續的嚴重到不容易控制情緒也不容易從憂鬱中恢復過來甚至生理上也會出現一些症狀到底什麼樣的情況才算是憂鬱症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可能是憂鬱症時又該怎麼辦呢? 憂鬱症人口遠比想像的多! 是心情低落還是憂鬱症? 什麼是憂鬱症? 造成憂鬱症的原因. 憂鬱症有哪些症狀? 別輕忽憂鬱症徵兆. 有憂鬱症傾向該怎麼辦? 如何治療憂鬱症? 10種快樂食物助你遠離憂鬱情緒. 預防或減緩憂鬱症的6種方式. 憂鬱症發作時7招自救法. 幫自己或其他患者走出憂鬱陰霾. 關懷你我他,心理諮詢電話專線. 節目主持人. 范重光. 相關留言.

  2. 2019年11月16日 ·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計算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2018年研發出一套 檢測系統只要藉由一段自然對話就能辨識是否有憂鬱症傾向實驗室將279段長文字與100個語音輸入系統中並在資料庫中創建8000多個訓練範例27萬多個單詞和7,400多個語言樹以此為分析基礎來進行檢測。 系統主要是偵測受測者使用的文字,以及說話語氣、狀態。 在根據文字測試的狀況下,受測者只要進行七次問答,系統就能做出判斷;以語氣判斷的部分,則需要30個問題左右。 從142位受測者的實驗結果來看,準確率達77%。 這項技術不只可協助醫生做更精確的判斷,未來更規劃做成App供民眾下載,讓潛在患者在家就能自我檢測,如結果為高度憂鬱傾向,再尋求進一步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 有按時吃藥嗎?

  3. 2024年4月29日 · 洞察中國. 時間:2024-04-29 22:30.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理解和關懷抑鬱症患者至關重要,應該以同理心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示意圖:Liza Summer/Pexels) 筆者最近因為一個很重要的人,對抑鬱症 (台灣稱憂鬱症)這個議題極為關注。 抑鬱症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卻常常被社會忽視或以刻板印象對待。 筆者深感我們根本不了解抑鬱症,卻對患者苛刻相對。 本文將探討全球抑鬱症的趨勢,介紹香港抑鬱症患者的現況,和抑鬱症患者所面臨的苦難和社會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全球抑鬱症的趨勢及香港抑鬱症患者的現況.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全球範圍內有著不斷增長的趨勢。

  4. 2022年8月19日 · 憂鬱症是現代人的常見疾病不少人心情低落時會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憂鬱症。. 台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周元華今天 (19日)指出90%的人都會憂鬱憂鬱並不等於憂鬱症憂鬱症必須符合九大症狀的其中5項而一旦出現睡眠障礙就必須就醫。. 藝人 ...

  5. 5 天前 · 健康知識家. 憂鬱不只是藍色. 播出時間: 2024-05-27. 按讚加入健康知識家粉絲團. 1 / 1. 來賓:德國福來堡大學心身醫學博士陳冠宇醫師. 包括憂鬱症在內的許多身心症狀疾患愈來愈普遍如何理解此類疾病並且讓大家對於此類疾病症狀的產生如何預防及有哪些治療方式更為了解今天節目訪問的來賓歐亞心身學堂PsychoSomatics TaiWan)創辦人、抱抱心身醫學診所(FarHugs Clinic)所長、德國福來堡大學心身醫學博士陳冠宇醫師,介紹其大作「憂鬱不只是藍色」,細談憂鬱症等相關身心症狀話題。 節目主持人. 黎慧芝. 相關留言.

  6. 2023年7月6日 · 楊聰財指出憂鬱症是一種心理健康障礙會導致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快樂感能量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下降睡眠問題等一系列症狀若相關症狀持續2週以上則罹患重鬱症的可能性很大應盡快就醫進行至少3至6個月的療程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80%可被治癒精神科醫師陳文瑩指出民眾可從幾大面向觀察自己或親友是否可能罹患憂鬱症在生理上出現體力變差食慾不佳睡眠障礙等另外包括心情憂鬱沒有笑容時常哭泣對原本的興趣喪失動力此外思想變的負面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救了」、別人都不喜歡自己甚至出現一些虛無或被害的感覺再嚴重者會有不想活的念頭或是有自殺的計畫或行為

  7. 2021年11月16日 · 董氏基金會. 時間:2021-11-16 11:40.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劉品希. 董氏基金會16日舉行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記者會。 (劉品希 ) 根據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有憂鬱症每12至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醫師表示若不處理憂鬱問題則會增加失智風險醫師建議從日常情緒認知3面向觀察並透過身動腦動互動等3動預防憂鬱及失智症。 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為鼓勵長者安排老年生活,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拍攝音樂MV「獨享的快樂」,與8支全新系列短片「樂齡夢x享實踐」,並於16日上午舉行記者會,現場邀來數十名中高齡者出席響應,呼籲民眾為中高齡生活做好準備,學習自我身心照顧,樂享獨處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