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17日 · 已經接近70歲的現在當然知道人生的確會有很多空白比如自然遺忘或蓄意遺忘的但當時覺得很難受就是想不通怎麼會這樣啊? 怎麼會? 有天晚上我就寫了一篇小說(〈不詳女一二二〉),副刊登出來之後葉院長把我叫到辦公室,問說你是不是根據病人的 ...

  2. 2020年7月18日 · 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政治如何決定憂鬱症的描述及治療? 性別、年齡、族群文化、貧窮、自殺與憂鬱症又有何種關係? 他採訪大量病患醫生科學家藥物研發者並書寫自身經驗試圖帶我們理解這個最難以定義的疾病。 我首次罹患嚴重憂鬱症,是在20年前。 我幾乎半輩子都患有精神疾病,已經無從想像自己沒病時的模樣。 憂鬱症似乎更像是我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我生的病。 某些時候,憂鬱症就等同於我,但無論什麼時候,憂鬱症至少都是一部分的我。 我不再盤算什麼時候可以擺脫治療,正如同我從不去想什麼時候可以不吃不睡。 憂鬱症成為我的特點,而要釐清這有多少是由於我和憂鬱症打交道的經驗,又有多少是源於我公開談論憂鬱症的態度所建立的身分,其實並不容易。 身為「職業憂鬱症患者」,與疾病纏鬥20年的人生.

  3. 而在專業支持之外,一般人如何能成為這些情緒受苦者的「撐傘者」、陪伴他們一同面對苦難?. 《精神衛生法》第41條. 針對自殺意圖者,通報是防止悲劇發生的手段,卻也讓陪伴者陷入倫理的兩難。. 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臨床心理師黃揚文認為,先讓 ...

  4. 隨著精神疾病進入現代醫療體系的視野,包括患者的認同、大眾對疾病症狀知識來源,於是都被統合在精神醫學診斷系統下,其最主要的依據,來自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發行的《精神疾病診斷暨統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 而看似「專業」、「正確」的國際醫學準則,卻從來不是不可質疑的權威聖經。 歷年針對DSM的刪改、增補等修訂,充分顯露出精神疾病的標準一直受到時代變遷與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是一連串動態的過程,而沒有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答案。

  5. 2022年1月13日 · 「精神疾病跟一般疾病什麼不一樣? 」、「在台灣被診斷為 思覺失調症 患者,在美國、在非洲,甚至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沒有可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一開場,蔡友月了兩個問題,背後埋著她想給我們的第一個思考方向: 如果我們覺得精神疾病是一種跟內外科疾病一樣的「病」,如果我們覺得疾病一個診斷標準,為什麼在不同地方會得到不同的診斷? 「精神疾病的診斷是根據症狀,而精神疾病的症狀其實跟內外科的不太一樣。 比如說一個癌症的腫瘤,你今天在台灣、非洲,在美國,你去做檢查都會看到這個腫瘤,它一個生物性的特徵。 精神醫學不同,即使現在會講血清素、講基因,可是我們還是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明確的生物標記(biomarker),沒有辦法透過科技檢查出精神疾病。

  6. 2019年12月22日 · 知道,生了一種永遠不會好、只能跟它共存的疾病,又被其他人指指點點、要求來要求去,這樣的感覺是什麼嗎?一路從心理系念上來、到過身心科專科醫院、也去過身心科診所實習的我,一直以為我對於身心疾患病人還算不錯的同理,可是當我看完這本書,又再加上自己最近耳鳴的狀況一直 ...

  7. 2021年5月6日 · 依據台灣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約有3成至8成的女性會經驗到產後的情緒低落國內研究也發現台灣北部地區有高達42.6%的婦女曾出現產後憂鬱症狀如果妳自產後開始出現以下項目5項以上幾乎每天且持續時間超過2週以上甚至影響妳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