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對策的關鍵首先就是早期發現。 若在蟲卵的階段發現的話就算幸運,不過產卵在葉背的卵塊尤其難以察覺。 捕殺的最好時機,就是剛孵化的幼齡幼蟲時期。 其實夜盜蟲要經過幾次脫皮,身體變成黑色後,才會開始轉變為夜行性,剛孵化的幼齡幼蟲通常都是聚集在同一片葉背啃食葉子。 遭到大量幼蟲從葉背啃食的葉片,會呈現參差不齊的網狀,所以只要摘除一片出現啃食痕跡的葉片,就能將數百隻夜盜蟲一網打盡。 如過錯過這個時機,幼蟲就會開始分散於四處,所以應該要隨時注意是否出現網狀啃食痕的葉片。 若要驅除於夜間活動的終齡幼蟲,應仔細觀察啃食後立刻出現的啃食痕及鬆軟的糞便。 就算沒有發現夜盜蟲的蹤跡,不過這就是熟齡幼蟲在夜晚食害蔬菜的證據,可以試著將挖掘出現啃食痕及蟲糞的植株基部周圍。 如此一來就能發現隱藏在土壤的夜盜蟲。

  2. 結構枝大約在林木年幼時就形成,若要修剪,建議趁主幹直徑5公分以內時修剪塑形,並控制一定的枝下高,人行道的行道樹離地面的枝下高以2.5~3公尺為佳,車道的枝下高建議為4.5~5公尺。 若等到林木胸高直徑生長到20公分以上,主枝、亞主枝枝條直徑10公分以上才進行修剪,樹木會因傷口過大、無法短時間內癒合,成為腐朽菌入侵的管道,進而造成主幹腐朽空、支撐力減弱。 一旦遇上颱風豪雨,林木即為危險木,容易傾倒或幹折,長則20年、短至10年內便會發生此狀況。 二、截幹.

    • 怎麼去除老人斑1
    • 怎麼去除老人斑2
    • 怎麼去除老人斑3
    • 怎麼去除老人斑4
  3. line. twitter. 文/齊良林 圖片提供/藥毒所. 近年來許多民眾多對農藥有疑慮,也有廠商推出專用的蔬果清潔劑等,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建議,如民眾清洗蔬果用流動清水浸洗或沖洗即可,不需要浸泡鹽水、小蘇打粉或蔬果清潔劑。 為了解清洗、蒂頭、去皮、殼等一般消費大眾經常操作的簡易食前處理方式對蔬果農藥殘留的去除效果,藥毒所近3年執行食前處理對農藥殘留影響相關測試,包括鳳梨、柑橘及荔枝經去皮處理後,農藥殘留的去除率為40%至100%;草莓經清洗和去除蒂頭後,農藥殘留的去除率達47%至92%;高麗菜剝2至3片外葉後,農藥殘留的去除率達90%以上;豇豆、小黃瓜、青江菜、甜椒等蔬菜清洗1分鐘後,農藥殘留的去除率分別為43至70%、28至93%、75至85%、80%以上。

  4. 3訣竅教你辨認益蟲特徵. 農傳媒. 20201012. facebook. twitter. 黃瓢蟲是捕食白粉病菌的食菌性瓢蟲。 雖然捕食的量並沒有達到能用來防治病害的程度,但是拼命啃食病菌的樣子非常可愛。 內容提供/瑞昇出版 文/小川幸夫. 瓢蟲會捕食屬於害蟲的蚜蟲,是廣為人知的「好的蟲」代表之一。 然而,就算在農業的世界中是最有名的益蟲,關於存在於田間各個種類的瓢蟲特徵以及生態,瞭若指掌的人想必是偏少數。 因為說到瓢蟲,絕大多數的人可能只想到「成蟲」,除了七星瓢蟲或是異色瓢蟲的成蟲以外一概不知。 話雖如此,我的家人當初在從事農業時,就算能分辨七星瓢蟲和異色瓢蟲的成蟲,在看到這些瓢蟲的幼蟲時,卻因為奇異的外表而誤認為「這些是害蟲」。

  5. 慎防薊馬大軍來襲去除害蟲有撇步耕作化學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一舉減少作物危害. 農傳媒. 20180719. 文/農試所應動組 林鳳琪、茶業改良場 寧方俞、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陳巧燕. 甚難防治的薊馬,在台灣農作物上全年均可發生,尤其在適合發育溫度下,約10天即完成一個世代,一年可發生多達20個世代以上,尤其是油茶抽新梢或開花結果時,更是最容易吸引大量薊馬,將造成新芽、花芽及幼果的危害,近年來更是影響了茶籽產量與品質。 幼蟲期多棲息於幼芽、新葉上取食. 薊馬發育生活期包括卵、幼蟲、蛹及成蟲期。 雌蟲偏好產卵於植物幼嫩組織內。 卵孵化成幼蟲後,鑽出表皮,喜棲息於植物幼芽、新葉、花、小果上取食,幼蟲期有兩個齡期,活動力佳,受干擾會快速分散。

  6. line. twitter. 樹木癌症,褐根病。 內容提供/柿子文化 文/詹鳳春. 樹木癌症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樹木疾病,這種病菌過去也常常出現在果樹身上,只是沒有特別受到關注;果樹如同職業產婦,壽命向來有一定的限度,人們也往往容易因此忽略果樹的健康狀況。 這幾年因全球暖化,喜好高溫潮溼的病菌漸漸從熱帶地區蔓延開來,樹木癌症的案例也因此劇增。 無藥可治的褐根病. 樹木癌症多半發生在都市內的樹木身上,鮮少出現在樹林或森林之中,原因非常簡單,當病菌進入森林中,森林內的生態網會像蜘蛛網一樣將病原菌一網打盡,逐出森林。 反觀都市內的行道樹或公園綠地,就沒有這般健全的生態網能保護樹群,這也是森林樹木與都市樹木在生長環境上最大的差異。 究竟樹木醫的治療對象該是森林樹木,還是都市樹木?

  7. 每當攜帶花粉團回巢的工蜂通過時,後足受擠壓而伸展,花粉團被孔壁刮下脫落,經過一道篩網,掉入一個小抽屜似的集粉盒內,即能大量收集蜂花粉。 蜂花粉的收集技術如下: 一、組織採粉蜂群. 生產蜂花粉,蜂勢至少須達5脾,以8~9脾蜂群勢最佳。 在生產蜂花粉2週前開始調整蜂勢,從強群中抽出部分帶幼蜂的封蓋子脾輔助弱群,使全場蜂群在粉源植物開花時能達到8~9脾蜂勢,增加生產群數。 二、管理採粉蜂群. 在粉源植物盛開、巢內儲粉量充足、花粉略多於消耗的情況下才可以採收蜂花粉。 在蜜源不足而粉源豐富的環境採收蜂花粉是最理想的,否則巢內花粉過多時容易形成粉壓子脾的狀況,限制蜂王產卵空間。 採收多餘的蜂花粉不僅可以增加蜂產品生產效能,還有利於蜂群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