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13日 · 平台資遣外送員需要發給資遣費,外送員遭遇職業災害或罹患職業病,業者也必須支付職災給付和死亡給付等費用。 只要能維持承攬關係,上述的費用都會自動蒸發,勞工的保障也同步消失。

  2. 2015年12月15日 · 儘管勞動部公佈的無薪假協議範例顯示,員工在無薪假期間要離職應視同資遣,要給予資遣費,但是在工會組織不發達的台灣,員工常常忍氣吞聲,自認倒楣離職。

  3. 2022年4月29日 · 提報給公部門的「外帳」,用月薪計算,符合基本工資及加班費;而保全實際領到的「內帳」則是用實際工作的時薪計算,工作幾小時就領多少錢,沒有延長工時的費用。

  4. 兩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工作條件後,雙方進到勞資調解。今年7月調解雖不成立,但建珍卻在調解失敗後隔天,匯了資遣費跟14天的特休薪資給林徐兩人。「本來說只有3天特休,突然又變成14天。如果14天才是正確的,那以前的是不是都少給我?」徐榮德不滿地說。

  5. 2018年7月12日 · 根據原文會企業工會的統計,假設以月薪35,000元計算,一年下來光是三節、年終、勞健保、特休等各項待遇差異便高達12萬多,更別說是加班費、特休假、婚喪假及升遷等其他福利,一旦被裁員(不續約)也無法領到資遣費及失業給付,而承攬一旦碰到職 ...

  6. 2017年4月29日 · 除了資料不齊全外,非典人力的統計也可能有低估嫌疑。照理說,人力應該歸屬到人事上,但外包人力費用則用業務處理。「業務會看不出來實際的人力。」周春梅說。

  7. 2017年4月29日 · 統計方法:2008年至 2014年的派遣人數,是以2008年至2015年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中的 「臨時性或派遣工作人數」,扣除2008年至 2015年《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中的「臨時性工作人數」,表中資料僅供參考。 起初,派遣的出現是因應不定期或季節性人力需求,讓企業可彈性運用人力。 台灣在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電子業因經營壓力開始使用派遣人力,許多電子大廠因應季節性訂單,陸續使用派遣工調節人力降低成本。 但隨著時間發展,許多外商及國營企業因為員額受到控管,也開始大量採用派遣人力。 如今打開任何一家人力銀行網站的派遣專區,辦公室白領、電子作業員、工程師、業務員、櫃檯人員、清潔工等五花八門的各類職業都有派遣人員,甚至攸關公共安全的公車司機、運輸業駕駛、礦工等工作,也招聘派遣人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