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31日 · 這裡屬於永康商圈的一部分,卻沒有鬧區的吵雜,反而多了一股靜謐。. 按了電鈴,女主人穿過庭院前來開門,優雅地將訪客帶進典雅的茶空間。. 「您好,讓您久等了。. 」清脆、帶著自信的聲音,與茶館的風格相輔相成, 26 歲的張舒涵經營這家店不到 ...

  2. 2020年9月8日 · 具有宗教信仰功能的牽亡歌陣表演,依其目的或意義,可以分成五個時機:(1)出殯前日傍晚,目的在「超度慰靈」;(2)出殯當日遷棺前後,目的是「引魂出山」;(3)出殯途中,目的是替亡魂開路關;(4)下葬前,帶有「送亡魂上仙山」的意義;(5 ...

    • 寶林茶室2死1
    • 寶林茶室2死2
    • 寶林茶室2死3
    • 寶林茶室2死4
    • 寶林茶室2死5
    • 德國的自殺人數比因交通事故身亡者還多
    • 「能夠死亡是最美好的事」—— 尼采浪漫化了死亡
    • 「自由死」有兩層意涵!
    • 推薦閱讀

    德國每年因為自殺而過世的案例有一萬多起,這個數字在先進國家裡並不算太高,跟德國其他死因比起來,只有大約 1 %,不算突出。不過跟非自然因素死亡相比,德國每年因交通事故身亡的還小於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一,而謀殺身亡的每年不到三百起。自殺,還是德國滿值得觀察的現象。 自殺這個字在德文裡有許多表達方式:官方用語常用的 Selbsttötung,意思是自己殺死自己,日常用語 Selbstmord 也是這個意思,而從拉丁文來的 Suizid,是比較少用的書面語,意思也是殺害(caedere, -cidere)自己(sui);另外,比較文雅委婉的動詞片語 sich entleiben,也是表達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德文中有另一個特別的表達自殺的字,字面上沒有殺害自己的意義:Freitod。這個字由自由(fre...

    「自由死」這個字應該是來自尼采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該書的名篇〈論自由之死〉(Vom freien Tode)中開篇的名句傳頌了整個德語區:「許多人死得太遲,有些人又死得太早(Viele sterben zu spät, und Einige sterben zu früh)。」 尼采浪漫化了死亡,說「能夠死亡是最美好的事」,「我向你們頌讚我的死亡,那自由之死,它朝我而來,因為我如此意願著。」「自由而死,在死中而自由(Frei zum Tode und frei im Tode)。」這個「自由而死」,其實是以自由意志(freiwillig,一般翻譯為自願)選擇死的意思,因此這可以被讀成一個雙關語。這個自由的(frei)一字,其實也是表達出於自身的意志。 隨著尼采哲學流行,「自由死」的...

    「自由死」婉轉避開罪的概念,強調自由,有兩層面的涵義:一、在自主意義上的自由,自殺是行使其自由意志,如尼采所論;二、解放意義的自由,自由也有「從……解放、免於……」之意(例如有部電影「免於恐懼」就叫做 Frei von Angst),因此自由死暗示透過結束生命免於原有的困境。 二○○一年時,德國前聯邦總理科爾(Helmut Kohl)的夫人韓蓮洛(Hannelore Kohl)自殺,震驚全德。她長年受病痛折磨,罹患罕見的對光過敏的疾病,如不生活在完全的陰暗裡就必須忍受劇痛,且她對止痛藥過敏,一吃止痛藥就有致死的危險,因此她不得不斷絕正常的社會生活,獨居在萊茵法爾茲邦的鄉下房屋的地下室裡,最後她選擇了吞藥自殺。她死後,媒體激辯其自殺抉擇,究竟是殺害自己,或者是自由死,以死結束其多年痛苦。尤其是...

    當公開羞辱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網路公審」究竟是在伸張正義,還是霸凌? 「請等一等!」——日本「自殺守門員」守望海崖,11 年救回 500 名自殺者 他可能不是自殺,也沒割下自己的耳朵 — 梵谷的生命之謎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我的德國觀察筆記》,由 臺灣商務印書館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rebcenter-moscow,CC licensed。)

  3. 2018年5月28日 · 生活中或工作上,身邊總有很多「挑刺狂魔」,不管你怎麼做總被他們嫌得體無完膚。. 其實了解這類人的心理狀態,你會發現有些狀態根本與你無關,你無須必苛責自己。. 先看看身邊朋友是不是經常這樣對你。. (責任編輯:黃彩玲). 文/科普心理學家 海苔熊 ...

  4. 2018年2月13日 · 這部作品厲害的地方分兩個,其一是它本身在文學藝術上的開創性;其二則是因為許多文人藝術家都愛這本小說,並且被尊稱為西班牙第一,作者賽萬提翁在西班牙的地位可說與莎士比亞並駕齊驅。

  5. 2017年7月21日 · 1. 覺得自己的行為被評估而感到尷尬. 2. 自我隱私的暴露而感到尷尬. 3. 因他人的尷尬而尷尬,又稱共情尷尬(Empathetic embarrassment) 其中共情尷尬是最微妙的一種。 當他人正處於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尷尬」的情境之中,或者當我們知道了他人的隱私,而這些隱私在我們看來是令人尷尬的,此時我們就會「感同身受」對方的尷尬。 (不過,這種共情未必總是正確,有可能只是我們基於自己的標準斷定的尷尬,對方卻不認為)。 看到別人在公開場合出醜或曬恩愛、顯然沒做準備就上台的演講者、有人試圖說些笑話炒熱氣氛但完全不好笑,反而把場面弄得很乾⋯⋯都屬於這類。 #尷尬是件壞事嗎?

  6. 2020年8月21日 · 「我很喜歡研究。 」陳錫煌盤腿坐在大理石木椅,嘴巴一邊回答,眼睛卻盯著電視機正在播放的電影「與森林共舞」,「我很喜歡看動物,觀察牠們的動作細節」,他看了有靈感,就把這些動作細節加入演出中。 國中 2 年級就跟著陳錫煌學布袋戲的陳冠霖表示,陳錫煌在布袋戲的製作和演繹上有很多創新,「一樣是騎馬,師傅會研究要怎麼樣可以騎得更漂亮,把動作更細緻化,或者是讓小旦的身段更嬌媚。 另外在劇本詮釋,早年布袋戲多半在廟口演出,人來人往進出頻繁,一齣戲大多可以演到 3.5 小時,通常是主角遇到男、女配角,都要再重新講解一次前面的劇情。 但陳錫煌認為,現代人沒有耐性坐那麼久,因此把這些重複性的情節省略,有時也會用破題法,一開始就演武戲,抓住觀眾目光,後面再講述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