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8日 · 研究發現,籠內兔子和老鼠自己的糞便似乎可以提供一種「正面的安撫」效果,使牠們心跳變慢、較少出現侵略性行為,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糞便給牠們一種熟悉感和安全感。

    • 解決問題四大步驟
    • 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症下藥:釐清原因
    • 正確設立目標,才能一步步達成:思考解決方案
    • 變動時代的安身立命之道

    書中定義「何謂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以下的四個步驟: 1. 「正確地理解現狀」(認清並定義問題) 2. 「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拆解問題) 3. 「徹底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對各分解後的點提出針對性方針) 4. 「執行」(操作層面) 接下來我們用書中一個簡單的例子來應用上述的四個步驟:「數學成績在最近幾次的考試成績退步」。

    不論面臨各種難題,首先應該要採取的步驟即是釐清現狀,並思考問題的可能癥結點。書本不建議讀者利用天馬行空的發想隨便解釋原因,而是引出了「分解樹」的概念,使人能夠針對「現狀」進行拆解,鉅細靡遺的分解成為不同面向的「小問題」而沒有遺漏; 以上述「數學成績退步」的現況來說,可利用「分解樹」的方式拆解成類似下圖的分支。 簡言之,「分解樹」是一套透過對實際現象的觀察,並透過一步步向下分解的方式來找出現狀發生的可能原因;反覆詢問「為什麼」(Why so?),才能確保在理解現狀、分解問題時能夠鉅細靡遺而無任何面向的遺漏。 例如數學成績退步可能是由於對於各種類型題目的不熟悉,比如說正負數、方程式、平面圖型等等的題型;也可能是因為時間根本來不及算、抑或是有算但粗心算錯。透過「分解樹」的解構,可以將上述可能的原因...

    通常在了解完現狀、將其拆解成較明確具體的小問題、透過驗證假設而確立問題的確存在後,即可著手開始進行解決方案的設立。首先最重要的便是,針對問題現狀,訂出一個想要達到的目標作為解決方案的衡量基準: 比如說數學成績在下一次段考進步 20 分。 應該如何訂定一個好的目標呢?書中提到應該清楚明瞭且可衡量,在這裡引入另一個外部概念-SMART 原則,亦即: 1. Specific(明確) 2. Measurable(可衡量) 3. Attainable(可達成) 4. Relevant(有相關的) 5. Time-based(有明確的截止日期) 透過符合 SMART 原則的方式,訂出來的目標通常都可以輕易達成書中提到的要求。目標確立後,再來便該審視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異,並跟著利用樹狀圖分析,針對這些差異...

    文明的第一次變革終結了史前時代、第二次變革顛覆了動力的存在,而身處於科技改寫歷史的第三次大變革之中,網際網路顛覆了我們所認知的傳統規則與既有典範;這樣的世代,唯有培養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時砥礪自己「三思而後行」的習慣,用對方法與心態,才能在這樣的動盪時代站穩住腳,不被瞬息萬變的社會洪流給吞沒。

  2. 2014年2月17日 · 先回答這 10 個問題. 【合作媒體】36氪. 2014/02/17. 相關新聞 、 創投 、 網路觀察. 創業育成中心 Year One Labs 創辦人 Ben Yoskovitz 把在初次見面時,他想問創業者的問題都寫下來了。. 雙方的會面過程不應該是機械式一問一答,他會從這十個問題裡面判斷這家 ...

  3. 2017年11月9日 · 2017/11/09. YouTuber 、 酸民 、 黃大謙. 自製專題. 在鏡頭前諷刺許多社會現象,大膽回覆酸民留言的系列影片相信許多讀者也曾看過,黃大謙的影片挑釁意味濃厚,卻讓你深感共鳴,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是生活中的精神糧食! INSIDE 也在此次約訪黃大謙,揭開他扮演喜劇角色背後的秘密.

  4. 2015年1月7日 · 簡單來說,依重要性排列,下列三項大致上涵蓋有關被歸類垃圾郵件的原因. reputation. 寄件者與訂閱者的關係. 主旨、內容的質量. IP、寄件者 domain 的 reputation. Reputation 的高低,不只會影響你的到達率、也會讓你的郵件被分類到垃圾郵件的機率。 請參考 什麼是 Reputation. 訂閱者關係. 每一封寄入 ISP 的電子報,系統都會追蹤以下的使用者行為,來對寄件人與訂閱者的關係進行評等: 如果你剛開始發送電子報,或是只打算進行短期發信,這個因素並不會影響你太多。 在你的電子報一開始就被歸類為垃圾的情況下,訂閱者會有兩種選擇:

  5. 2017年6月6日 · 其實這種現象叫做 Imposter Syndrome ( 冒牌者症候群/負擔症候群),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 隨著職場上競爭壓力的增大,許多人在惶恐中拼命掙扎。 其實,選擇與被選擇不僅僅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實力,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心態會使我們作出不同的反應。 記住,你如何看待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有很大的區別。 本文編譯自 RICHARD MOY 於日前在 fast company 上發表的文章「Three Signs Impostor Syndrome Might Be Silently Hurting Your Career」。 有時感覺自己不稱職是正常現象,但是一直都有這種感覺那就危險了。 當提到「信心」二字,說某人不適合做他的工作時, 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6. 2019年9月2日 · 選擇要專注的領域後,另一個新手常見的誤區,就是經常反覆學習「已知的知識」。變成一直在新手圈裡跨不出去,我稱之為「新手舒適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