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香港人其中一個常遇到的牙齒健康問題就是智慧齒橫生或斜生(統稱阻生),亦即是「唔夠位生」,導致蛀牙或其他問題而需要「剝」。 不過究竟剝智慧齒價錢多少? 是否一定會發炎? 手術後如何護理? 1. 智慧齒阻生的原因. 智慧齒一般在17歲至25歲長出,是恆齒的第三大臼齒。 智慧齒共有四顆,分別在口腔上下頜的末端。 現代人的頜骨較短,通常智慧齒沒有足夠空間長出,以致斜生或橫生,甚至完全埋藏在頜骨內。 不過,也有些人的智慧齒能夠正常長出,便毋須一定要動手術拔除。 2. 智慧齒阻生帶來的後果. 由於智慧齒的冠與覆蓋它的牙齦之間可積藏食物渣滓和細菌,周組織就容易發炎。 而牙齒咬合時往往容易弄傷發炎的牙齦,以致冠周炎難以痊癒。 智慧齒冠周炎一般發生在位於下頜的智慧齒。 冠周炎徵狀包括: 臉頰腫脹.

  2. 2023年10月31日 · 此外超過96%受訪者認同本港的牙科醫療費用過高港人前往內地看牙成為解決牙齒問題的大趨勢」。港人同時亦面對牙科醫療服務比例不足公立牙齒服務供應尤其緊張

  3. 2024年4月27日 · 2. 無需先持有個人/團體門診醫保,可獨立索償的計劃: (假設投保人為35歲非吸煙人士) 大多保障普通科、專科、中醫門診. 此類計劃可獨立索償,保費愈高,自付費愈低,目前市面上的計劃一般都會保障普通科、專科、中醫門診、物理治療,僅個別不保後兩者。 專科大多需要轉介信。 藥物方面,普通科、專科門診一般包最多3天基本藥物,中醫門診一般包2天中藥。 少數計劃的專科藥物保障額較高,blue、保誠可包4天,信諾可包5天。 約一半計劃保障X光及化驗測試,每年賠償限額在500~5000港元之間。 大多數計劃不保門診手術,或者作為附加保障需另付保費。 部分計劃包牙科、癌症治療. 一些計劃也涵蓋其他保障,例如牙科服務、跌打、針灸、身體檢查、疫苗注射、癌症治療等。

  4. 2024年4月24日 · 保險. 撰文: 葉雨. 發布時間: 2024/04/24 20:15. 最後更新: 2024/05/08 15:16. 分享: 北上睇有得claim? 大灣區醫保盤點 北上睇普通科、牙科 住院免找數. 港人北上就醫漸成趨勢,市面上因而新推出了一些特別針對大灣區的醫療保障,涵蓋普通科門診、牙科、癌症治療、住院等。 許多一般的醫療保險其實也已將其醫院網絡擴大到中國内地的醫院,香港客戶在内地指定醫院就醫亦可索償。 在此基礎上,一些保險公司還提供國内醫院出院免找數、醫療費用預先批核、綠色醫療通道等服務。 一、大灣區定制醫療保障. 友邦「大灣醫薈通」門診計劃. 該計劃主要保障 粵港澳三地的普通科門診 ,可獨立投保,也可作為指定基本計劃的附加契約。 投保年齡15日至75歲,最高可續保至80歲。

  5. 2019年5月29日 · 中醫藥在改善血管堵塞,降低復發率上有顯著功效。 通波仔屬於緊急治療手段,着重於局部阻塞的血管,但容易造成「氣虛血瘀」。 因裝上支架後會削弱心臟功能,阻力增大導致「氣」不夠引起血瘀。 中醫治療對整體心臟功能的調節有優勢,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血瘀和痰濁的問題。 手術後的冠心病患者通過中醫進行調養扶正,能夠有效降低復發率,改善心臟及整體機能。 中醫藥治療是手術以外的一個較佳選擇,因可以有效緩解症狀,預防病情惡化,而部分病人亦可避免手術,減少術後復發。 研究亦證明,中藥成分有效改善心臟和整體功能,毋須承擔手術風險,治療成本亦較低,更適合一些年紀較大、體質偏弱、伴有各種長期疾病的患者。 撰文 : 張琛 註冊中醫師. 欄名 : 危疾知多啲.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並非做了一次便一勞永逸。

  6. 2024年1月4日 · 首先介紹「自付費」這個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就是自己需要承擔的費用。 如果購買了設有自付費的醫療保險,投保人需要先支付自付費額度的醫療費用,超出自付額的部分再由保險公司負擔。 以表1顯示的門診保險為例,普通科門診自付費從20港元到220港元不等。 以本港頂級的私家醫療機構為基準作參考,養和醫院的平日日間普通診金費用為400港元。 假設你購買了自付費為220港元的門診保險,每次門診你只可以向保險公司索償180港元。 因此,在選購不同自付額的門診保險時,受保人應考慮平時到診的診所價位,計算一下相關門診保險能否保障在扣除自付費後的診金。 投保人亦要留意保費及自付費的關係,簡單來說,自付費越低,保費越高,反之亦然。

  7. 2021年4月14日 · 1. 醫療程序的風險. 《私營醫療機構條例》列明了必須於醫院施行的醫療程序;而日間醫療中心並不適合有明顯併發症風險或需要緊密監察的手術,例如腎活檢、喉部活檢等手術都需要在手術後持續監察情況,以留意病人會否出現包括流血等的併發症,因此住院會較理想。 2. 麻醉風險. 其次,醫生會考慮麻醉風險,例如全身麻醉令病人進入昏迷狀態,需要借助儀器幫助呼吸,風險較高,必須於醫院進行。 其他的麻醉方法,例如靜脈注射鎮靜或監察麻醉等,即使風險較低,醫生亦需要評估包括病人過往病歷、年齡等在內的麻醉風險。 醫生普遍採用美國麻醉學會體格情況分級制以評估病人狀況,如病人的狀況屬於第四級或更差的情況,又或是有高麻醉風險的病人都要於醫院接受治療。 3. 患者的健康狀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