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huitu.com

      圖片: huitu.com

      • 粄就是草仔粿,又稱長鬚粄,裡面的餡是用曬乾的蘿蔔絲,一咬細細長長的像長鬍鬚一樣。 客家人相信艾草具有避邪作用,掛紙時,總會摘些艾草放在身上,並認為吃艾草、圓糯米製成的粄,夏天就不會生膿瘡。
      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21920&IndexCode=Culture_Place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4月24日 · 清明飲食的起源與寒食節有關. 除了吃草仔粿、艾粄以外,連潤餅等,幾乎與清明節相關的食物,都是冷食, 其實吃冷食是由寒食節所延續下來的習俗 。 寒食節,又稱禁火節、冷節等,顧名思義就是不能開火。...

    • 食力foodnext
  3. 艾粄就是草仔粿,又稱長鬚,裡面的餡是用曬乾的蘿蔔絲,一咬細細長長的像長鬍鬚一樣。 客家人相信艾草具有避邪作用,掛紙時,總會摘些艾草放在身上,並認為吃艾草、圓糯米製成的,夏天就不會生膿瘡。

  4. 芝麻餡料蘭溪清明粿. 草仔粿 ,又稱 青糰 、 青草糰 、 清明粿 、 粿 、 艾草果 、 粑粑 等, 閩南 、 潮汕 稱為 青草粿 、 草仔粿 、 草粿 、 鼠麴粿 等, 客家人 稱為 青粄 、 糍粑 、 糍 、 艾粄 等, 香港 稱為 清明仔 或 雞屎藤 茶粿 ,是 中國南方 ...

  5. 艾粄的由來端午節避邪美食 相傳艾粄的出現與端午節的習俗密切相關。 在古老的傳說中,端午節是一年中邪氣最盛的日子,因此人們會採取各種方式來驅邪避災。

  6. 2020年3月10日 · 起因是清明節氣與傳統寒食節日期恰好接近,農委會資料曾指出,在宋朝後寒食的習俗影響了清明節氣,轉變為清明節,而清明節常見的供桌食物,便有草仔粿。 過去寒食節主張的不用爐火、吃冷食作法因此影響清明節,人們發現像粿類這類糯米糰可以提前蒸製,貼合習俗中不用爐火的需求,也逐漸變成祭祖供品,如客家人傳統會使用草仔粿(艾粄)作為新墳的掃墓祭拜品,因此草仔粿也有墓粿的說法。 至今,草仔粿不再只是祭祖食物,走向、更貼近於大眾飲食生活。 草仔粿的食材原料:艾草、鼠麴草. 讓草仔粿外皮帶有清香的艾草或鼠麴草,恰好的加入讓草仔粿和一般糯米糰更不同,艾草屬於菊科植物,多作草藥使用,揉捏、切碎葉片後帶有清香。 艾草有驅邪保佑的隱藏意,讓草仔粿多了庇佑的祈求與祝福,農委會資料說明,以草仔粿祭拜有「拜粿生財」之意。

  7. 登录. 2015年. 芝麻馅料兰溪清明粿. 青团 ,又称 青草糰 、 清明粿 、 粿 、 艾草果 、 粑粑 等, 閩南 、 潮汕 稱為 青草粿 、 草仔粿 、 草粿 、 鼠麴粿 等, 客家人 稱為 青糍粑 、 糍 、 艾粄 等, 香港 稱為 清明仔 或 雞屎藤 茶粿 ,是 中國南方 ...

  8. 起源追溯. “ ”為客家方言裡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 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間製作使用,故屬於清明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清明粄。 清明粄 包括“艾粄”、“田(鼠麴草)”、“ 薴葉 ”等。 每年 清明節 ,清明時節,人們在外出祭祀、踏青時便會採摘些鮮嫩的 葉 、 鼠麴草 、竺葉、 雞矢藤 和 使君子 等用於製作各類清明粄。 宋 陳元靚 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記載了寒食節食品“青隋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 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 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 明 郎瑛 在《七修類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節吃“青糰子”。 “這種青糰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多為豆沙或棗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