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twitter. 活潑的手繪鴨子底下,擺的是一鍋肢解鴨肉塊。 文字/攝影 蘇凌. 對這張手繪薑母鴨看板按下快門的瞬間,我想起自己幾年前用一樣的角度拍過這攤位,「阿姨妳以前是不是賣過蓮藕? 」過去看板上,阿姨自己畫了一條蓮藕,筆觸稚嫩而韻味十足。 如今她改賣薑母鴨,「這隻鴨是我未來的媳婦畫的。 」從蓮藕到薑鴨,有愛情正發生。 再次來到這兒,為的是帶小學生逛市場。 永康市場對面就是永康國小,學校因此將只隔了一條馬路的市場納入教育範圍,邀請相關主題寫作者引領學生進市場走讀。 小小的永康市場,部分攤位還保有四十多年前、彷彿阿嬤家浴室的磁磚檯面,在多替換為鋁製平臺的現在,還能一窺初建成的痕跡。 多數攤位的立面磁磚也仍留存,上頭花樣依販售品項而異,比如那水果攤,還有三片磁磚拼接成的大串葡萄貼花呢。

    • 翻修法規,蝴蝶蘭出口大功臣
    • 從中央到地方,歷練豐富
    • 返鄉服務找資源,曾被當詐騙集團
    • 向在地學知識,推原住民保種計畫

    曾有老師給她下評語:「什麼都不會,但膽子很大。」這番觀察果然很貼切。民國85 年,她隨丈夫到臺北定居,真的靠著憨膽,完成一個對臺灣園藝產業影響重大的政策。 當時施行十多年的《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很少更新,已跟不上國際趨勢,范美玲轉職到農糧處擔任技正時,大幅翻修法規,加強保護育種者及衍生品種,也把切花納入品種權保護範圍,並和國際接軌,使得臺灣研究數據被國際認可,縮短申請品種權的等待時間。 更重要的是,范美玲擴大公告蝴蝶蘭為《植物品種及種苗法》適用作物,使蝴蝶蘭在國外申請品種權再也不用曠日費時,也不必擔心種原被剽竊,為我國蝴蝶蘭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和范美玲接觸過的人,大多都對她有條不紊的思緒、清晰順暢的口齒留下深刻印象。大將之風來自豐富的公職歷練,婚後她一路轉換職位,足跡遍布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股長、農糧處技正、國會聯絡人、秘書室、科技處、國際處,其中最特殊的經歷莫過於擔任國會聯絡人。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歷經數十次法規會議審議,范美玲在其中穿針引線,功不可沒。長官見她協調能力優秀,調派擔任國會聯絡人,期間她仍不斷為此法案奔走,尋求立委支持,終於讓法案在93年三讀通過。 只不過,溝通對象從農民、作物,變成消費者、政治人物,深深考驗她的EQ,對於比較「關心」農委會的立委,范美玲再度使出面對農民的纏功,三不五時就到委員辦公室泡茶、噓寒問暖,幫忙打雜,抓到機會便和委員聊天,「我的任務就是要讓他們更了解農委會業務嘛!」

    范美玲拚命三娘的個性,獲得許多長官賞識,續留中央不是問題。但也因為這股不服輸的精神,她的身心長期處在壓力下,眼見健康亮起紅燈,她決定返鄉調養身體、撥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99年七月范美玲回到「娘家」擔任花改場副場長,這十多年間, 社會已有重大變化,環境汙染、食品安全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話題。花改場也沒在這波浪潮中缺席,發揮好山好水的優勢,慢慢建構友善、有機農業的輔導系統,成為全國農改場研究生態農業的龍頭。 范美玲將在中央學到的能力充分運用在地方,引入日本「里山」觀念,推廣和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輔導新社海梯田復耕、使用自然農法時,她深知單以農改場一己之力無法完成,找來林務局、慈心基金會合作,一起行銷推廣優良的農產品。 有次,范美玲打電話給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一度被當成詐騙集團,因為根本沒人想...

    花改場轄區遍布不少原住民部落,近年氣候變遷劇烈,適應在地風土民情的原住民傳統作物突然翻紅。其實,花改場早就一步一腳印,輔導原住民種植原生作物,如小米、紅糯米、野菜等,並默默推動原住民「保種」觀念,去年甚至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投入專門研究人力。 但要取得原住民信任並非易事,范美玲依舊是那不變的101招:搏感情。不管再忙、再累還是抽空到部落,光是來回車程就耗掉好幾個小時, 「原住民重視朋友,只要陪伴在身邊,讓他們找得到人,最重要的是真誠相待。」 舉例來說,花改場協助馬太鞍的邦查部落復育野菜時,研究人員除了建立栽培技術,還和在地農友一起下廚,推出野菜料理競賽,找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食譜。 這樣的真誠,讓范美玲和邦查農場主人蘇秀蓮發展出姐妹般的好情誼,甚至獲得別名——「夏季」,原來是因為農場有位...

  2. 「什麼?要採訪我們?農村女力?我們不是女力啦,每個都是苦力!不要來啦,有什麼好寫,大家不是都在做一樣的事嗎?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不用特地來啦!都依總幹事指示,要問就問總幹事。」想就「農村女力」主題約訪,幾乎每通電話都碰了軟釘子,美濃區農會女性主任們不約而同拒絕受訪 ...

  3. 從外地嫁到鄉村,對於一個都市女孩來說,是個全新而且是未知的開始。從改變生活型態開始,需要調合的家庭生活、全新職場挑戰、甚至是每天要吃什麼,都是新的課題。 鄉村的生活幾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個屋簷下住著不少人,但是面對從都市進到鄉村的王聖涵來說,這是過去沒有經歷 ...

  4. 來到南方的屏東縣農業鄉鎮,新住民女性投入當地農業勞動力。 日久他鄉變故鄉,全心奉獻給這塊土地的生產,不只撐起農村,說是養活了臺灣人也不為過。 農村女力,真的不一樣! 現在的鄉間,見到年約3、40歲的農婦,十有八、九是新住民。 她們自東南亞或中國婚嫁來臺灣成為妻子、媳婦、母親,然後一肩扛起農村地區的日常農務,同時要照顧一家老小的起居衣食。 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主任蔡順柔說:「高樹、鹽埔、里港、竹田,一直往南,只要務農的都是新住民的女生」。 新住民當種子,打破慣行農法經驗. 新住民新農民,等於現在是一群新臺灣人在照顧土地,養一群臺灣人,「對這群新住民的農業教育很重要。 我們如果想要吃得健康,當然農業的知識一定要加強」。

  5. 農傳媒. 20171108. line. 文/ 洪嘉鎂 攝影/ 謝佩穎. 原本是幼教老師的羅玟玲,因為愛情嫁到漁村,從漁村生活及銷售水產品的過程中,她察覺現代小孩不愛吃魚,而決定投入食魚教育。 羅玟玲希望讓小孩愛魚、吃魚,這樣未來才會消費水產品,另外她也希望透過推動食魚教育的過程,讓漁村小孩長大離家後,願意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 「想成為拉住風箏的那條線。 」羅玟玲在採訪時表示,上一代不見得會對產業有認同感,也不見得會鼓勵接手家業,但是當人老去,就會希望小孩回到身邊,因此期望找到小孩回家的理由,關鍵是對家鄉的認同感以及童年的回憶能否吸引他們回家。 羅玟玲的日常,就在屏東縣佳冬鄉的佳南漁場展開。 因為愛情,讓她接觸養殖產業.

  6.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路媒體,我們的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站在以農為本的角度,走入生活,觸及農業、土地、食物、教育、新知、文化、環境、生態等,與農業相關的各項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