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4月17日 · 1. 需要小學或以下教育 ——要求有會讀寫並掌握基本數學。 這類工作基本不需要教育,任何崗位培訓均不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 例子:卡車司機、廚師、按摩師、髮型師或者護理員。 2. 需要職業培訓 ——這個工作需要小學文憑外加1到4年的崗位培訓。 這一培訓可以通過職業學校、社區大學或者學徒制來完成。 例子:管道工、木匠、社會工作者、汽車技工、音樂家、機械工、放射線技術員或者職業護士。 3.具備普通中等教育會有幫助。 白領工作、領導崗位或者專業崗位等會受益於典型的普通高中教育。 典型的高中教育涉及:良好書寫能力、概括了解文學、歷史、邏輯、修辭、普通科學以及足以記帳的數學等。 崗位可能還需要最多2年的崗位培訓,可以在社區大學、職業學校、線上學校或者學徒期間完成。

  2. 2020年7月15日 · 2. 「產業類型」 3. 「公司類型」 接下來我會根據上述三種類型來一一闡述,分享自己的實際經驗與做法。 1. 「職業類型」 如果你問我,第一份工作的職業類型要選擇哪一種比較好,我絕對首推「業務」類型的工作。 當時剛出社會的我,雖然沒有一技之長,但已經有意識到「業務」工作對於未來職場的重要性與發展性;舉凡你要面試、你要晉升、你要銷售商品、你要銷售服務、你不想只領死薪水,這一切的一切,當你踏入「業務」工作的時候,都可以開始學習,開始磨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業務可以磨練自己的「軟實力」。 我很常開玩笑的說:「以後我的小孩考試的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軟實力,就是他是否可以保有自信並和諧的與人相處。 會這樣說,就是因為我深刻體會到,當你在職場擁有「軟實力」的話,你將會獲得許多好的機會!

  3. 拜託,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殺手索羅斯(G. Soros),他的恩師卡爾波普(Karl Popper)可是哲學大師,他從恩師的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得到的啟發,比起其他財經著作要重要多了。 回到第一個問題來,究竟要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 或許可以先從大方向去尋找,再從小地方落實。 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有分成理組與文組,這是第一層次的篩選。 如果像我這種永遠無法理解「浮力」、「大氣壓力」、「砝碼加速度」如何計算的人來說,那就是先考慮文組。 接著再來思考,我們對於商科、文科與法科的接受程度,這部分不是看系所的名稱來決定的,因為財務金融系的畢業生也可能一個月 22K,但是外語系的口譯的薪資或許是前者的二倍。

  4. 什麼是親子共學? 就是理念相近的家長,大家每週撥一兩天,聚在一起帶孩子。 再配合臉書社團的線上串連,分享、討論親子互動過程中的種種狀況。 要了解更多細節,可以到這裡去看看: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 回歸教育的本來面目. 雖然郭駿武是這幾年才開始推動親子共學,但參與教育改革已經二十幾年。 談起二十年來顛沛流離的教改,郭駿武直言,當改革的理想進入到體制當中,結果往往是在表面的制度上打轉。 到最後執著的卻是最末端的入學、分發方式,原本探尋教育意義的初衷反而面目模糊。 郭駿武語重心長,其實教改的精神導師黃武雄老師,早已提醒我們教育的目標不只在於維生而已。 尤其伴隨著社會日趨民主,教育的另一層意義顯得越來越重要,那就是幫助人們發展互動、合作的角色。

    • 開始研究「教育不平等」的起因是?
    • 如何蒐集資料觀察台灣的教育問題?
    • 在東亞國家裡,台灣的教育有何獨特之處?
    • 為何想研究教育的「城鄉差距」?
    • 社會學如何應用於或參與現實社會?
    • 推薦閱讀

    理想上我們希望學校教育是一個平等化的過程,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來到學校後,從不平等逐漸變成比較一致的。理想上是如此,可是有時學校教育並不是這樣,只是反應了學生家庭背景的不同,維持這樣的不平等、或加劇這樣的不平等。 我是學社會學的,其中一個領域是「社會階層」,也就是研究社會不平等。我們從文獻裡知道,影響一個人的職業地位,最重要就是「教育程度」。而影響教育程度最大的就是個人在學校的學習表現,包含數學、科學以及其他科目的表現。 個人在學校的學習表現不僅影響未來受教育的程度,也直接對未來的工作表現與收入有所影響。我在看到這個重點後,就聚焦在學生學習表現的研究,因為這對於學生未來是有重大影響的。

    我使用的資料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台灣本土、一部分是跨國的。 PISA 和 TIMSS 涵蓋數十個國家的中學、小學學生學習評量與調查,這些資料的蒐集是由跨國教育評量組織推動,建立收集資料的標準程序與作法,再由各國的大學研究團隊收集學生資料。資料定期釋出,提供研究者使用。 過去我是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這項資料收集計畫的協同主持人,主要負責學生學習評量測驗的設計,以測量學生從國一到高三的學習成長。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 是針對 2001 年的國中一年級與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做調查,各約兩萬個樣本,約兩年做一次追蹤調查,直到高三下學期。 問卷內容包含許多面向的問題,有學生、家長、老師、學校行政人員等不同問卷。除了調查問卷之外,學生還接受一組約 75 題的學習評量,測驗時間約...

    在跨國教育評量資料裡,我們看到表現比較好的、前面幾名通常都是「東亞」,新加坡通常都是第一名,接下來是南韓、日本、台灣、香港。我們會懷疑可能是因為我們有考試,把學校學習、考試看得很重,為了進入好的大學而需要補習。 但在 PISA 裡有一個評量不是數學、也不是閱讀,而是叫做「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能力」,這在東亞的國家表現還是比較好的,這也就使得「你們只會考試沒有創造力」這樣的指涉不攻自破。 另外台灣有一個特色,在 TIMSS 裡,將同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表現高低劃分為四項標竿,分別為進階、高級、中級及初級的國際標竿 (advanced, high, intermediate, and low international benchmarks)。 如下方表一所示,在 2003 年,台灣只有 16% 的小四...

    我發現大眾對城鄉學生學習表現的差距,存有一些刻板印象。 媒體對偏鄉學校的報導,加深民眾對城鄉差距的刻板印象。偏鄉成為民間教育團體熱情投入的對象,也是政府投入資源的特定對象與重點目標。民間教育團體與政府的作為,似乎都受刻板印象所影響。 但我認為: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實證研究做為基礎。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討論城鄉差距,看的是台灣四年級跟八年級(國二)數學這科的表現。一般以為只要在偏鄉,學習表現一定會比較低落,都市就學生學習表現都會比較好,學校設備師資也會較佳。但透過研究數據,平均來看偏鄉或城市雖有顯著的差異,可是在都市或介於兩者之間中間地帶的城鎮,有更多學習低落的學生存在。 我們若只注意偏鄉,好像只要把偏鄉學習表現拉高就可以解決學習落差很大的問題,但事實上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大部分學習表現低落的學...

    社會學家要到處跑、進入不同場域去了解社會?還是關在自己的研究室裡面,埋首研究?我想是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來說,我沒有說社會學家應該要如何,但我可以說,目前為止我做了些什麼。 我使用蒐集好的資料,是來自於其他社會學家們進入場域、進入學校發問卷評量,甚至有許多不同國家的人把資料收集、整理好。這些資料是由一群專業團隊所建構的,數量龐大,具代表性,有良好的品質。我提出研究問題,分析這些資料,呈現一些研究發現。 這些研究發現通常不是在進入場域當下能夠一次看到的,而是必須運用資料才能呈現、使人信服的。 所以這是身為一個社會學家,我所做的參與,做出來的研究結果往往是沒有做的話並不會知道、要做了才知道的情形,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台灣學生學習的狀況,我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呈現這些研究結果或我對社會的觀察。或許可以說是...

    【誰偷了我的血汗錢】經濟研究員用「2 大要素」破解:台灣 GDP 成長,為何薪水卻沒漲? 【氣候變化竟能影響政變】氣象學家研究中國氣象史,發現「1 種氣候」易讓戰爭頻繁 【原來幸福真的會放閃】成大最新研究「幸福時大腦會發亮」!與人互動產生的幸福感「高於個人功成名就」 (本文經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從資料分析,看見「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家庭與學校教育〉。首圖來源:研之有物。)

  5. 2016年12月13日 · 2016-12-13.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到國外念書發展似乎成為這個世代的趨勢不管是針對學歷或為了增長見聞甚至是追求夢想順著這股潮流也就越來越多人往外發展文章作者到德國攻讀博士班他發現他們的論文非以投稿期刊為主而是以實際產品需求導向所提出產學合作也做到無縫接軌有薪水還能自行安排假期最重要的是讓你有相當大的自主權研究完全靠自己做決策。 如果有足夠薪水,加上做出的研究能跟業界配合,增加畢業後的就業機會,甚至創業,而不只是打口號像是要開出雙博士學位,然後就沒有然後,也許台灣願意攻讀博士班的人會上升也說不定。 (責任編輯:張瑋倫) 作者/ Charles Tsai.

  6. 2017年12月29日 · 一起來看看不為人知的台灣史! (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 Taiwan ReDesign. 第一代身分證. 1947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製作第一代身分證,發給18歲以上國民,這張身分證是雙頁折疊式的白色紙張,沒錯,就是紙張,跟你的請假卡一樣。 當時照片不普及,部分地方政府所發放的身分證並沒有貼照片,不過一定都有紀錄左右手指紋,而且十隻手指都要(不過不是直接按上去,而是使用記號法,詳情請見維基百科)。 身分證維基百科介紹,請 點此 。 第二代身分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