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4月19日 · 為什麼上班就會訂有料有糖分的飲料,就新聞裡陳醫師說的一樣 媽的我就是沒時間吃飯。 喝飲料的優點在於: A. 你不會滿口油漬 而且就算吃珍珠咬到一半病人打擾,可以非常迅速的吞下去,不用害怕是否有雞骨頭會卡在喉嚨。 B. 飲料所含的糖分比便當可以更迅速的到達身體. 當我可能因為沒有吃早餐然後又忙到沒吃午餐. 一口飲料的CP值比一口便當高很多. C. 喝水補充水分沒錯,但喝飲料可以補充水分+糖分,這種一舉兩得的事情,護理人員最愛了。

  2. 2018年2月23日 · 近來傳出多起醫美診所麻醉猝死案例,不少業界人士把問題指向醫美診所通常未聘請專職麻醉科醫師,而是找俗稱「麻姊」的麻醉護理師執行麻醉;圖僅為示意,均非當事人。 (攝影:上報記者張凱婷) 現行《醫療法》未規定只有麻醉科醫師才能執行麻醉, 多數醫美診所為省錢、省事,通常會找麻醉護理師(又稱麻護、麻姊)充當業界俗稱的「麻醉師」,負責讓客人「睡著」,或由醫美醫師自行執行麻醉,而非聘請麻醉科醫師 。 由於輕忽麻醉風險及專業,發生緊急狀況時常來不及應變。 尤其隆乳、削骨、抽脂都需要全身麻醉,有的診所為讓客人「無痛」電波拉皮,還使用有抑制呼吸副作用、俗稱「牛奶針」的麻醉藥劑丙泊酚(Propofol),稍有不慎就可能和已逝歌手麥可傑克遜一樣,在施打後一睡不醒。 每年有猝死「黑數」 多花錢了事.

    • 最正護理師趙宇喬1
    • 最正護理師趙宇喬2
    • 最正護理師趙宇喬3
    • 最正護理師趙宇喬4
    • 最正護理師趙宇喬5
    • 到底什麼是「在宅醫療」?
    • 不只是看「病人」,而是以「家」和「社區」為中心的醫療
    • 「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 推薦閱讀

    家裡的瓦斯沒了,一通電話,瓦斯行就送到厝裡;家裡的馬桶壞了,自來水馬達壞掉,一通電話,水電工就上門;可是家裡有老人家生病,身體不舒服,出不了門,該怎麼辦? 家裡有癌症末期的人發生狀況,就是一通電話,叫 119 嗎? 老一輩的人常說「請先生來往診」,「往診」就是醫師會到家裡看病,但現在台灣社會,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景象了。早年因為醫師少、看病貴,不少人把小病拖成大病,非到真正嚴重到快不行了,才拜託先生來厝裡,因此,早期的往診,以急症較多,現在已經是慢性病的時代,醫師到家裡看病的內容,和過去應該有所不同了。 台灣 2018 進入高齡社會,65 歲以上老人比率超過 14 %。再過十年就邁入超高齡社會,和現在的日本一樣,老人比率超過 20 %,換言之,五人有一人超過 65歲。年紀大了, 出門看病總有不便...

    在宅醫療既然是一種支援在家生活到最後的健康照護行為, 因此,不僅要照顧生命末期,也要積極預防慢性病併發症,以及失能、失智的退化,支持在家生活,好好終老。日本四國松山市蒲公英診所的在宅醫療達人——永井康德醫師常說:「在宅醫療是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醫療。」 在宅醫療和醫院醫療最大差別在於空間,也就是醫療環境的翻轉。接受醫療服務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明顯。比方說,同樣住在社區內,在「自宅」接受在宅醫療利用者,可以維持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但是入住「機構」的在宅醫療利用者,多少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說, 希望創造一個「在地老化」( aging in place )的社會時, 指的就是「在地終老」的環境, 讓長輩在盡量不改變既有生活模式狀況之下, 迎向生命的最後階段。因此,與其說在宅醫療是以「人」...

    「余醫師,我媽的鼻胃管又掉了,我不敢自己裝回去。」簡訊的那一端,傳來家屬的呼叫。 「好的,我中午前過去看看。」回覆訊息的同時, 也透過雲端平台,告訴負責案家的居服員督導,然後便飛快出發前往案家。督導提醒我,因為今天不是上班日,醫院的居家護理師不會出來處理「拔管事件」。 「一個不留意,鼻胃管就被拔掉了。」兒子說:「偶爾她也會吃一些東西,但我擔心她會嗆到,所以不敢給她吃太多。」 沒有直接裝上鼻胃管,我們嘗試先將增稠劑加入果汁,用湯匙慢慢餵病人 B。 觀察 B 吞嚥的情形,其實沒有太大問題,難怪會自己拔掉管子。雖然進食慢,稍微活動就喘,但相信病人仍喜歡自己經口進食。很快的,兩百 cc 的黏稠果汁一下子就喝光光了。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幾天後,從聽說兒子找來居家護理師把管子裝了回去。理由是,...

    「醫材自費訂上限」恐讓台灣醫療又老又窮!醫生作家批:健保署不如改名叫「共產署」 護理師被病人用剪刀刮肚皮,院方卻用「兩顆蘋果」安撫!台灣多數醫療暴力,在高層摸頭下不見天日 【醫療社會學與武漢肺炎】病毒破壞的不只是病患的身體健康,還惡化你、我之間原本就脆弱的互信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在宅醫療 從 cure 到 care:偏鄉醫師余尚儒的翻轉病房提案》,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

  3. 2020年8月21日 · 日本在宅安寧協會會長、小笠原內科的小笠原文雄醫師,最推薦的善終套餐有: 「希望死」、「滿足死」和「接納死」三類。 希望死是依照本人意願的死亡。

  4. 2016年6月28日 · 黃佳玉 2016-06-28. 編註:治療師權益促進小組為今年初,因電視節目醫師好辣爭議後成立,已於內文新增修改。 隨著華航罷工,醫護人員也開始吐露自己血汗工作環境。 其實目前在台灣,關於醫護人員的團體也有不少,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如果醫護人員遇到血汗問題,或是對於自己的處境憤憤不平想要來籌劃罷工,可以加入哪些團體吧! 如果你是醫生,可以關注… 【醫勞盟】全名: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醫勞盟的全名是「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他們是一群來自台灣各醫療院所的醫師、護理師、護士、醫學生、及其他醫療從業人員,同時在2012年成立為立案的社團組織。

  5. 2015年5月14日 · 迷信大醫院、名醫師,你成為醫師過勞的兇手. 有病找大醫院,找名醫是人之常情,而這種心態就造成如台大醫院急診室永遠人滿為患的現狀。 但你可能不知道,像是在台大醫院,就算是器官移植的專科名醫,都必須「下海」親自做超音波,仔細想,這樣是不是讓醫師「大材小用」? 當然,這是醫院制度的問題,但作為一個病患,如果只是小病或例行檢查,硬是搶掛「名醫」的號,不也是一種浪費醫療資源? 不要「指揮醫師怎麼看病」,別浪費醫療資源. 有醫師不諱言指出,「台灣的病人太愛指揮醫生看病! 」以下的對話情節,幾乎每天都在診間上演: 「醫生,我這裡感覺怪怪的,排個超音波照照吧! 「反正照一下又不用多花錢,醫生幫我檢查啦! 「什麼? 醫生你說沒必要? 那有問題的話,我要告你喔!

  6. 2018年7月11日 · 今年光寶創新獎國際論壇以「醫療創新」為題,邀請瞿志豪演講,在國際論壇前,我們搶先採訪到瞿志豪,以他在創投界的經驗以及對於全球醫療科技的了解,與各位分享他對於台灣發展「醫療創新」產業的看法,競爭優勢為何?. 目前所面臨到的挑戰又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