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19日 · 李昆霖一手打造的提提研面膜行銷30多國他坦言ESG這條路成本只會越來越高產品設計製程到包裝是否符合永續是接下來的挑戰。 (攝影者.郭涵羚) 全球已有三百多家企業加入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共同成立的RE100,台灣加入的企業有十家。 特別的是,其中五家:大江生醫、科毅、葡萄王、歐萊德、佐研院,竟都是美妝生技類廠商。 相較同在該聯盟中的科技廠,台積電、聯電是年營收破千億元的規模,大江生醫營收不到百億,歐萊德、佐研院都在五億規模,為什麼生技業卻比科技業還著急? RE100聯盟於二 一四年成立,加入的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必須承諾「在二 五 年前達成一 %使用再生能源」,包括蘋果、沃爾瑪、雅詩蘭黛、Google、Ikea等跨國企業都領銜其中。

  2. 2021年3月25日 · 國泰金正式投入永續十年來,除了連六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在保險業的永續金融得分全球第一;對內部員工的敬業度調查中,也以企業永續相關作為的滿意度最高。 他們走過哪些關卡,才敢說自己真正落實ESG機制,並讓員工有感? 身為台灣第一大金控,幾乎全台每兩人就有一個是它的客戶,業績長期穩定,但,長庚告訴我們,二 一一年,當集團正準備迎向五十週年,看到眼前的經營環境與挑戰,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 過去沙漠不會下雪,客戶的抱怨不會在網路瞬間瘋傳,但如今環境威脅、消費者意識等面向,卻可能成為沉重的經營風險與包袱。 加上國泰金正在向海外拓點,光靠台灣第一的招牌已經不夠。 「我們要打亞洲盃,」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洪祝瑞回憶當時的起心動念,「如果不做企業永續,會像是坐井觀天。 只能自己給自己出功課。

  3. 2002年11月28日 · 這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要談的當然不是一塊錢官司,而是台灣法界金額最大的一起假扣押案——巨控告華新科引發雙方拿出約當四十億現金做為假扣押的訴訟。 這件事是今年科技界很轟動的事,兩造曾經誓不兩立,卻又在最近戲劇化的和解。 這事件的後面,有許多故事,其中包括兩位女律師陳玲玉與林秋琴。 她們分別是華新科與國巨的代表律師,也是台大法律系的學姊、妹。 過去,《商業周刊》很少報導律師,透過這起新聞事件,總主筆美惠撰寫幕後的這兩位律師。 她們也可以算是台灣律師界目前最頂尖的女律師,包括她們的成功故事與價值觀。 一般世俗對成功律師的定義在於他打勝官司的機率。 有趣的是,這次報導卻不在於她們的輸贏,而在於和解的意義。 如果這場官司持續下去,可能要纏鬥兩年,大筆的錢也必須押在法院不能動彈。

  4. 2019年12月31日 · 廣編企劃. 2019.12.31. 「二十五年前我也是海洛因成癮者在家園住了三年⋯年少輕狂過的沐恩之家執行長李國揚在重返人生正軌的路途中明白成癮者的心智與身體雖然都生病了但接受長期關懷照顧能夠協助他們擺脫毒品控制再藉由向其他成癮者分享過來人戒毒經驗找到可貴的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 戒毒不能只是戒斷癮頭就好,改變態度才是釜底抽薪的作法,因此沐恩之家願意陪伴成癮者重建信念基礎,以及傳授適當技能賦予不同職務,希望曾是被助者的他們,有朝一日成為助人者,贏得信任並學會承擔。

  5. 2023年2月9日 · 14年前,在德國,兩個30出頭的年輕小伙子,早上8點出門,一天拜訪4組客人,沒過晚餐時間絕對回不到飯店,一趟出差至少6天起跳。 時常1天路程十多個小時,只好彼此輪流開車,累了就停在路旁喝杯咖啡、吹吹風,換手再上路。 但,車裡的兩位,其實不是什麼窮小子,而是玩紙板長大的永豐餘集團第三代、永道射頻(以下簡稱永道)董事長何奕達,與他的最佳戰友林秉。 小檔案_永道.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登入 立即看. 馬上訂閱→. 商周線上讀,收錄台灣《商業周刊》雜誌歷年報導文章,包括第一桶金、金磚四國、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成功者的筆記本、台灣哥倫布、新零售、新製造、新物種等領先觀念,記錄台灣與世界二十年來的趨勢改變。

  6. 2018年12月4日 · 2018.12.04. 從工業革命進程到現今的數位革命,人類社會正面臨史無前例地指數成長及快速翻轉,隨著人工智慧 (AI)時代的來臨,孩子究竟要學什麼? 如何學? 才能快樂、自信地迎向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成立於2017年的宇未來教育基金會,便是希望找出能支持孩子發揮潛力的教育觀念,透過教育的紮根,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屬於每個人存在的價值,以及與世界連結方式。 「回顧我自己的成長歷程,從求學、工作到創業似乎十分順遂,在女兒誕生後,我才發現,過往的制式教育似乎少了些什麼?

  7. 2017年5月2日 · 剛考上台大數學研究所的時候,我在中永和一間知名的補習班授課,我當時教的是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目的是希望考當地國中的資優班入學考試。 由於資優班入學考試,對於一般的學生而言,有相當的難度,所以需要提前預備,這是可以理解的。 由於我認為「數學的根基在於理解,而非公式或解法! 」所以,為了避免讓學生學習太多他們不理解的公式,我都寧可繞遠路,講解讓學生明白。 因此,儘管沒有給具體公式,但都能讓題目解出。 只是開始的時候,學生確實很不適應。 因為他們之前的老師,是一位電機系的大學生,上課都先把公式抄在黑板上,教學生套公式、得正確答案。 而學生只要簡單的方案,有明確的公式套! 但是基本上是不求甚解的。 即使他們知道「如何解」會得到正確的答案,卻「不知道」為何那樣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