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昔日情人→現任炮友。就算心靈再也不相互契合了,身體卻還是很念舊。畢竟曾經在無數個夜晚交融,你熟悉他的步調、他的尺寸、他的手法,當有了慾望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想到他,而當你們還是朋友的時候,聯繫平凡且自然,回到他的床上也不會有多大的障礙。
    • 讓對方想念你的好。「他找不到比我對你更好的人!」如果你有這樣的自信,或者你的分開的理由雞毛蒜皮,這個分手根本就是小孩子在鬧脾氣,建議你就把這次當作冷靜期,以免太積極的去追回感情,反倒下會對方。
    • 快速根除分手痛苦。保持和對方聯絡,容易讓你搞不清楚在到底是朋友還是情人,界線在哪裡?不是能快速了解的。再者,每次的接觸都會勾起過去的種種回憶,美好的總是會蓋過一切悲傷的時光,也讓人不容易放下,更可能陷入是否要復合的兩難。
  1. 2020年10月2日 · 閩南語大概是世界上最難語言之一,身為台灣人,你真的懂台語嗎? 為什麼台語一堆字都有兩種讀音? 「言音」、「白話音」又是如何分出來的? 就讓藏書達人教你正確的閩南語漢學知識。 (責任編輯:蔡沛宇) / sizumaru (藏書界竹野內豐) 大家好,小弟藏書界竹野內豐,來聊用台語讀文言文的兩三事。 先稍微講點入門知識,台語可分為言音(又稱讀書文音)和白話音(又稱講話、語音)兩種。 而且台語和閩南語是漢語語系當中,「白異讀字」最多的語言。 白異讀字就是說,同一個字卻有文語音兩種讀法。 以國語來舉例,「廈」有ㄒㄧㄚˋ(讀音)和ㄕㄚˋ(語音)兩種念法,「白日依山盡」念「ㄅㄛˊ」日依山盡等等。 而在台語當中,這種有兩種讀音的字太多了,例如:「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2. 2018年2月13日 · 這本台灣女性作家短篇小說選的由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欣榮、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與奧克拉荷馬大學教授、「今日華文文學季刊」主編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3名學者編輯。

    • 注音符號就很華? 其實注音符號是受到日本的啟發
    • 其實在清朝時就在吵要不要用羅馬拼音了
    • 拉丁系拚漢語法的來源
    • 假名系拚漢語法的來源
    • 注音符號的誕生
    • 注音符號的完全北京化
    • 更多「國字」的小知識

    大家好,今天來討論一下注音符號。目前台南市參選人認為注音符號應該廢除,使用羅馬拼音,這樣才能國際化。 蜜蜂老師認為,我們教育的缺失,是在國高中教育沒有認識"羅馬拼音"系統的拼音法,乃至於用國語對外無法接軌,甚至於對內認識本土語言無法使用台羅或白話字閱讀。但在一開始的認識國字上,注音符號還是更加符合語音學的邏輯。 注音符號其實是一套很嚴謹,甚至一開始是想兼容各地方言的漢語系拼音。為什麼會變得那麼華華,就看底下介紹歷史囉。

    其實1892~1911年之間就有一波《切音字運動》,一開始是民間在推廣,乃至於清朝朝廷在被中華民國滅掉的前一年才開始打算官方推廣。 原因是因為過去都要用反切法來認識讀音,問題是這種讀音需要先認識部分漢字,所以根本很難學,難學程度就好像用英英字典來學英文一樣。 其中要介紹的是這些運動中,兩大派別。一個是「拉丁系」,另一個是「假名系」。 「拉丁系」主張用羅馬拼音或延伸字符來拚音。這說法一提出,就有許多人抨擊這背離中國傳統。但後來拉丁系的學者考察過台灣後,也改用假名系,認為假名拼音比較好用。

    拉丁系,以福建同安人—盧戇章—為首,認為漢字應該要用「萬國語」(當時指羅馬拼音﹚來書寫。 盧戇章的好朋友是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John Macgowan,合編了1843年的《廈門詞彙》。對於台語拼音的歷史有點熟悉的讀者就應該就熟悉,這也是後來白話字的重要統一字典,解決了長期以來廈門話拼音沒有統一規範的問題。 拼音系最早的來源,其實就是閩南語的廈門腔,也就是「教會羅馬字」。 這說法發表於《萬國公報》(相當於長老教會在中國的基督教日報)後,就受到漢族沙文主義的章太炎抨擊,認為背離中國傳統。 盧戇章發表了《一目了然初階》,試圖解決漢語拼音的問題。因為他想要兼顧北京話、閩南語廈門腔,加上漢語發音真的很難用羅馬拼音表現出來,結果經過十年研究後……. 弄出了足足55個音標。 有那麼多音標真的沒辦法,因為他...

    接下來介紹當初有罵拼音系的假名系,其中最主要的戰神就是章太炎。 章太炎是個學術有成但爭議很多的一位學者,不論是政治立場與學術立場都一直跳來跳去。1894就因為學術上起爭議,乾脆用拳頭解決而被清朝政府通緝,躲在日本統治底下的台灣避免被抓去關,1898順便擔任《日日新報》的漢文主筆。也因為這經歷而重新接觸也跑去日本的梁啟超,跟梁啟超道歉重修舊好。 儘管立場上他很漢文沙文主義,嚴重排斥滿族、歧視蒙族,還認為革命不該把這兩族算在內也不該有參政權。他的政治理念與梁啟超康有為雖然不同,但學術上還是有在聯絡交換,並且1902年躲到梁啟超的新民叢報社底下工作,認識了孫中山。之後呢就因為學術上一直起爭議,政治上則是被陷害後也陷害回去兩敗俱傷,又因為他實在太民族沙文而被許多人反對,就沒繼續在政壇上活動了。 章太...

    中華民國建立後,1912年通過草案,要延續清朝時候做不到幾個月的拼音制定。 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章太炎的弟子們(馬裕藻、朱希祖、錢稻孫、許壽裳、周樹人)提案以「紐文」、「韻文」為基礎,制定音符。 而此時大眾的思想都朝往幾個方向前進,他們認為中國之前會被列強欺壓,主要是教育出問題、識字率不足,因此要設音標,因此要有統一的語言而不是各自講方言。至於方言會不會消滅,並不是當時代的人會注意的重點,能夠快速讓國人識字率提高並且可以跨省溝通才是主軸,當時瀰漫著民族自強與自力的社會氛圍。 此時教育部就準備定「國語」,一開始的國語是以「北京官話」調整的「北京官話.改」,又稱「老國音」。 老國音不是直接很 ah-pà (壓霸) 要以北京話為全國一起學,而是有點民粹主義的認為混在一起攪一攪大家都...

    老國音修改北京腔的一些發音,更靠近中國南部各方言的發音習慣,原本想這樣應該沒爭議,結果……. 當然還是起爭議呀。 這種全新的語言既不北京,也沒有那麼明顯的各地方音特色。 所以大家等於是要重新學習一個語言,這樣子的狀況變成了「京國之爭」,有一派認為有著其他方言特色的國音很好,另一派認為這不倫不類,乾脆直接用北京話不就好,學術界(尤其師範體系)吵來吵去。 就這樣……全國一面倒的支持,將國語乾脆定為北京話。 雖說是北京話,但為了方便學習,還是去掉北京話的一些太特殊的方音與用詞。 之後他們稱呼原本MIX的國語方案稱為「老國音」, 而新的、更靠近北京腔版本的稱為「新國音」。 因為國語是從北京話改造而來,因此補上ㄦ這個音,並且增加ㄜ。 ㄦ與ㄜ都是北京腔才有的讀音。 其實不是北京腔的口音也有些有ㄦ化韻啦,...

    【對不起我認真了】拆解中文一筆一畫告訴你:為何雅婷、冠宇會是多數人取名字的組合 為什麼台灣人說北京話當國語,訂這規矩的蔣中正腦袋在想什麼? 小學臺語作業出「薁蕘」你會唸嗎?從歷史告訴你,學羅馬拼音才是拯救臺語的解藥 (本文經原作者陳民峰授權刊登,並同意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注音符號怎樣產生的〉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3. 2017年6月12日 · 報橘. 【法院認證】台灣人整天嗆「支那」對得起祖先嗎? 統派請回家讀歷史:支那不是歧視用語. CO 肥皂箱 2017-06-12. 更新:去年,一位網友 rial 在《批踢踢實業坊》上 ,分享了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發出的處分書,某甲與支持中國人士起衝突的內容中寫明:「支那」不含貶意,以不起訴處分。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統派經常批評台灣人使用「支那」作為稱呼中國的方式非常的不尊敬,甚至是「不尊重自己的祖先」。 可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不論從歷史淵源來看、甚至是「支那」一詞的本意,其實都跟 9.2 想的不一樣。 (責任編輯:林芮緹) 取自 維基百科.

  4. 2020年1月8日 · 你說分手了要怎麼放下,我說放不下就提著走吧。 「老師,分手了,要怎麼放下? 「放下什麼? 「放下我對他的習慣吧⋯⋯」 當我在進行親密關係諮商時,最常被問到「要怎麼忘記? 」、「怎麼放下? 大部分的人在結束一段關係後,通常都會經過這四個歷程:1. 否認 2. 療傷 3. 想起 4. 放下. 一、否認——「或許一切都是假的」 「他一定是被朋友洗腦才跟我分手? 「她可能只是這段時間太忙了,才感覺不到我的愛⋯⋯」 「或許我再努力一些一定還有機會挽回⋯⋯」 「我能再約她最後一次好好說清楚的機會」 這些話是你自己告訴自己的嗎? 很難說這些狀態到底是真是假,但共同的部分是這階段的你,或許會不太想承認,或許還卑微的期待著對方能回頭看看你。 事實上,你僅是還沒準備好面對你們分開的事實罷了!

  5. 2020年2月3日 · 你對台灣音樂史知多少? 台灣歷經多次殖民統治,許多歷史紀錄出現斷層,令僅存的史料紀錄顯得更加珍貴。 日本學者 75 年前來台環島調查,終完成台灣最早且完整的音樂紀錄,然而這份史料命運多舛,曾在戰亂下遠赴英國,最後才「流回」台灣。 透過台大音樂學教授王櫻芬解密這份史料,一起來趟台灣音樂尋根之旅。 (責任編輯:黃梅茹) 現代人聽歌、錄音管道相當多元,彈指之間就可以達成,但對老祖先來說,想保留聲音是相當困難的。 首圖來源: pixabay 。 採訪撰稿/沈眠. 編輯、攝影/林俊孝. 現代人要聽音樂非常方便,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透過網路連結各種音樂平臺,聆聽各式各樣的音樂,如果想要錄音,只要螢幕點一下就搞定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