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9日 · 法國大革命法語: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又稱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 ,是 法國 的一段社會 激進 與社會動盪的時期,對 法國歷史 以及全 歐洲 都留下了深遠影響。. 與 英國工業革命 並稱為「 雙元革命 (英語:Dual revolution) 」 [2] :5 。. 法國政治體制在 ...

  2. 法国大革命 (法語: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又称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 ,是 法國 的一段社會 激進 與社會動盪的時期,對 法國歷史 以及全 歐洲 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與 英國工業革命 並稱為「 雙元革命 (英语:Dual revolution) 」 [2] :5 。. 法国政治体制在大 ...

  3.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西元1789~1799年),法國人民推翻路易十六,並成立共和體制。 因法國參與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開支巨大,路易十六只得召開三級會議徵稅,但是平民代表要求重新制定更為公平的憲法,對徵稅多方抵制,在國王秘密召集軍隊入 ...

  4. 2024年4月29日 · 法国大革命 (法語: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又称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 ,是 法國 的一段社會 激進 與社會動盪的時期,對 法國歷史 以及全 歐洲 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與 英國工業革命 並稱為「 雙元革命 (英语:Dual revolution) 」 [2] :5 。. 法国政治体制在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背景
    • 直接起因
    • 革命歷程
    • 革命派別
    • 革命意義
    • 革命影響
    • 組織原因
    • 托克維爾

    1789年法國革命一般指本詞條

    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關於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法國,普遍將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標誌,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激進集權統治。

    •中文名:法國大革命

    •外文名: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發生時間:1789年5月5日—1799年11月9日

    •發生地點:法國

    •爆發標誌: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導火線: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

    經濟方面

    18世紀是法國經濟由於通貨膨脹而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8世紀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進一步削減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羅馬天主教會教廷對穀物徵收什一稅。什一稅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 國內設定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內的經濟活動,在間歇性作物欠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貧戶家庭在麵包上的支出在1788年占家庭收入的一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盪不安。 法國由洪朵擊於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贏(特別是七年戰爭)而導致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法郎。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加上君主體制下的軍隊無能,為給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的奢華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革命發生的原因之一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三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閒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饑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饑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啟蒙運動

    17世紀及18世紀歐美地區發生了一場思想及文化運動,認為這個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透過理性來掌握的。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信息上的“啟蒙”,開啟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歷程。德國哲學家康德以“勇於求騙懂疊拳知”的啟蒙精神來闡述人類理性的角色。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糠殼嫌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18世紀初期啟蒙運動的主熱歡戶要人物是伏爾泰、孟德斯鳩,學風謹嚴。至該世紀後期,學風為之一變,狄德羅、盧梭、蒲豐以及孔狄亞克、杜爾哥、孔多塞等閥連燥諒都是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致力編輯該世紀偉大成就之一的《百科全書》。 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包括對專制王權的憤恨;那些和荷蘭、英國等國的商業城市有聯繫的,也因為荷蘭爆發愛國者起義失敗吸引了荷蘭流亡人士,無形中助長了法國革命的政治意識形態;知識分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農民、工人以及資產階級對傳統貴族領主特權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憤恨和對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對貧困的鄉村低等教士對貴族主教的憤恨,和由此延伸的對天主教的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會修士會對其它宗教機構的影響;對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的渴望;以及國王解僱財政顧問中被視為人民代表的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以及後來的雅克·內克爾。 啟蒙運動為打倒法國舊制度的法國大革命等革命提供了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鳩的主張對取代舊的君權神授的王朝體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鳩主張,新的共和國政制體制需要有以理性為基礎的憲法。

    階級因素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兆企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天主教高級教士。(國王不屬於任何階級)第二等級:貴族。第三等級:包括資產者、農民、無產者在內的市民、下層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級外的其他階層。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約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格越來越高。另外,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資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衝突依然日益嚴重。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手工工場,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者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舊的地主土地講臘恥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其他公民如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民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者則憑藉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改革。路易十六企圖增稅,並召開了國家級會議(stati generali)進行投票決定。投票一開始分為兩種,一種為階層投票(per ordine),即一個等級一票;另一種為選擇出一些代表進行投票(per testa)。前者極其不公,共三票,國王基本相當於擁有兩票,所以按第二種方式進行,第三等級(terzo stato)選舉出代表和第一第二等級進行投票決定。

    原本在人數上第一第二等級占優勢,然而有部分第二等級的貴族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投給了第三等級,所以第三等級以十七票的微弱優勢取勝(第一等級291票,第二等級270票,第三等級578票)。事已至此,路易十六卻出爾反爾,強行要求加稅。於是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當時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即有了之後的攻占巴士底獄。

    攻占巴士底獄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的三級會議已經有175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布增稅非法。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1789年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鐘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鬥,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民眾攻克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釋放七名犯人,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后來成為法國國慶日。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裡。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面架著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多被監禁在這裡(伏爾泰曾經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鐘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教士和貴族。教士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占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訊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只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裡。 “到巴士底獄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專制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的士兵從房頂上和窗戶里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沖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只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鏽的古炮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沒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鬥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裡,終於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瀰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為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 1個小時過去了,戰鬥沒有什麼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著急,有的人乾脆拿著兩個火把,勇敢地衝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著了火,可是對於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髮製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著。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於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著,張望著。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民眾冒著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沖了進去,解放了被關押的七名囚犯。 攻占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舊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君主立憲派

    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貢賦。 1789年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 1791年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 1791年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 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平民)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占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統治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 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瓦、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吉倫特派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雅各賓派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為首的雅各賓派(The Jacobins)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民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法國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保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熱月黨人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使它走向分裂和內訌,陷於孤立的羅伯斯庇爾也未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專制政治。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庇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1794年6月4日,國民公會全體代表一致推舉羅伯斯庇爾為主席,6月8日,他主持了慶祝新信仰的最高主宰儀式,當他出現在民眾面前時,民眾高唱讚美歌,熱烈地向他祝賀。羅伯斯庇爾的威望空前高漲。 1794年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雅各賓派中被羅伯斯庇爾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庇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庇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而羅伯斯庇爾被逮捕,第二天被送上斷頭台,死時只有36歲。

    法國大革命是採用暴力手段矛頭直指國王的權力,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並給以沉重打擊,《人權宣言》與《拿破崙法典》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憲法制定提供了範本。

    對國內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民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徹底地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對世界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其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崙法典》)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對影視

    法國大革命對影視界也有較大的影響。因其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此有了許多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有關法國大革命的電影。如《悲慘世界》、《亂世冤家》、《貴婦與公爵》、《黑鬱金香》、《再見,我的皇后》、《大革命之夏》、《絕代豔后》等,它們都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

    1、法國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中心,法國的國內局勢關係到歐洲各國的利益;

    2、法國王室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王室中心,法國王室及貴族與剛剛興起的歐洲民族國家的王室和貴族關係密切;

    3、法國革命的對象是王權及貴族專制制度,關係到歐洲各民族王國王室及貴族核心利益;

    4、法國革命發展過於迅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瑪麗的殞命極大震撼了歐洲各國王室尤其是哈布斯堡王室及曾經遭遇過類似情況的英國王室;

    5、法國王室是天主教廷的最大支持者,法國王室的遇難極大震撼了天主教世界;

    6、英國與法國之間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法國自路易十四起就是歐洲大陸的霸主,英國希望法國的混亂局勢能夠持續下去,以便更好地削弱法國;

    《舊制度與大革命》

    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被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後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並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後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托克維爾明確指出:“它(大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確,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僅僅是一件長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勞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終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同樣會坍塌……只是它將一塊一塊地塌落,不會在一瞬間崩潰。大革命通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業績。”這段話可以說是表達了托克維爾解釋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舊制度下社會演進的結果。

    在深入研究舊制度的權力結構之後,托克維爾指出:“如果認為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他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性”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複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餘,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這種因果聯繫恰恰與人們想像的那種“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發生的。

    托克維爾通過比較研究,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一個弔詭現象:“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餘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並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為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為如此,農民對殘存的封建權利就更難忍受。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才會對封建制度強加在地產上的多種負擔感到痛苦和憤慨;貴族不再擁有統治領地的權力,貴族的特權乃至他們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說,不是貴族個人變得窮凶極惡,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會心理的變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種政治制度,但它仍舊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龐大的一種。範圍縮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不過,相比之下,托克維爾認為,各階級之間的緊張關係之所以加劇,主要是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5. 2023年1月12日 · 法国大革命(1789-1799 年)是法国发生重大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 它见证了君主制的崩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并以拿破仑. 波拿巴的崛起和拿破仑时代的开始而达到高潮。. 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西方历史的决定性事件之一。. 1789 年革命(以区别 ...

  6. www.wikiwand.com › zh-tw › 法国大革命法國大革命 - Wikiwand

    法國大革命法語: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又稱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 ,是 法國 的一段社會 激進 與社會動盪的時期,對 法國歷史 以及全 歐洲 都留下了深遠影響。. 與 英國工業革命 並稱為「 雙元革命(英語:Dual revolution) 」 [2] :5 。. 法國政治體制在大革命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法國大革命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00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agoda.com

    立即預訂法國酒店,今日最抵優惠萬勿錯過!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