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4日 · 2024-04-24. 分享本文. 如果生活在台灣的你,最近覺得天氣不是熱到令人抓狂,就是冷到令人皮皮剉,同時還常常遇到超大暴雨跟狂風,那麼這其實並不是你的錯覺,因為台灣所身處的亞洲,近期正式成為了全世界「天災最多」的地區。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公開的《2023 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亞洲在過去的一年之間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地區,經歷了更多的天氣相關災害,報告甚至還指出,天災的風險在未來只會持續上升,並且危及經濟發展與人身安全。 從熱浪、洪水到強烈風暴,氣候變遷使世界各地的各種氣象災害都變得更加嚴重,但由於石化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持續增加,亞洲的整體升溫速度快於全球平均,2023 年亞洲地表的年平均溫度為有紀錄以來第二高,甚至比 1991 到 2020 年的平均值高了 1.87 °C。

  2. 2020年12月11日 ·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專家:前3年能量釋放太少 宜蘭外海地震來得是時候 〉。 首圖來源: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LINE。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 10 日晚上 9 時發生芮氏規模 6.7 地震,11日凌晨 2 時又發生規模 5.6 地震。 據《 中央社 》報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表示,10 日晚上的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從花蓮外海隱沒到歐亞板塊底下,稱作隱沒板塊內部型地震。 台灣隱沒帶地震週期約 100 年左右,而上次台北發生類似的地震是在 1909 年,現在是 2020 年,正是百年週期的時間點。 除了百年這個週期外,我們也可從每年地底釋放的能量來預測接下來是地震火藥期,還是平靜期。

    • 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台北市有危險嗎?
    • 收到簡訊不用擔心!只是火山災防訊息測試
    • 你可能有興趣

    學界對於活火山的定義其實仍未有定論,通常認定為過去一萬年內有噴發活動的火山為活火山,而大屯火山群最近的噴發活動發生於 6000~5000 年前,此外研究團隊也不排除未來一萬年內有噴發可能。除了大屯火山群之外,位在宜蘭外海的龜山島,也被判定為活火山。 除了有噴發可能性之外,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團隊也發現大屯山火山群下有一個約 1/4 台北市面積大小的岩漿庫;大屯火山群的最高峰七星山也距離台北市僅 10 幾公里遠,若真的發生噴發將造成相當影響。 不過根據中研院林正洪也表示,大屯火山群的岩漿庫比造成龐貝城的維蘇威火山岩漿庫小得多,再加上現在人們可透過即時監測與提前預警,在數週前就掌握火山異常活動前兆,並提早做好災害應變工作,民眾無需擔心龐貝城事件重演。

    儘管無立即危害可能,政府已著手進行火山災害相關的應變計畫。自 2018 年以來,中央氣象局便與內政部合作擬定「火山災害防救業務計畫」,並於今年九月訂定「火山噴發訊息發布作業要點」,完成火山噴發警告的發布流程規範。 氣象局於本月正式申請「災防告警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的使用,並將於 29 日上午 10 點開始半小時內,針對台北市北投區湖田里持續發送 3 分鐘的簡訊演練,確保若火山真的爆發,政府能夠正確發佈災害警告。 根據官方表示,簡訊內容將會以下列形式呈現,以確保民眾不會誤認。 參考資料 TaiwanNews、中央社 #1、華視新聞、中央社#2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3. 2022年8月25日 · 定義未來生活. 「樂活氣象 App」下載了嗎? 報你每日熱指數及熱傷害預警,為酷熱做好準備. 環境資訊中心 2022-08-25.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國健署統計,今年 7 月熱傷害急診 774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 1.8 倍。 專家提醒,「氣候變遷下的熱是持續性的」,不能因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而掉以輕心。 因此中研院國健署與氣象局合作開發樂活氣象 App」,讓民眾方便查詢每日熱指數及熱傷害預警分級,降低熱傷害風險。 文 /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劉庭莉. 高達 77% 熱傷害送急診,每八人就有六名男性. 根據國健署統計,今年 6 月因熱傷害就診共 278 人次,7 月大增至 774 人次,遠超越去年同期的 423 人次。

    • 中央氣象局1
    • 中央氣象局2
    • 中央氣象局3
    • 中央氣象局4
    • 中央氣象局5
  4. 2023年10月6日 · 2023-10-06. 分享本文. 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原訂台灣時間 10/7(六)上午,在中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搭乘法國亞利安公司的 VEGA 火箭升空,但在倒數最後一刻因監測數據微幅超標而取消。 國家太空中心在 9 日(一)凌晨,宣布於台灣 10/9 上午 9:00 再次挑戰升空,如今終於成功了! 這場發射倒數,國家太空中心(TASA)都有在官方 Facebook、YouTube 上全程轉播,你有一起見證到台灣這歷史性一刻嗎? 不論你是否看了轉播,或許你會好奇這顆衛星的來頭,它究竟肩負了什麼樣使命、到外太空後的任務是什麼? 《TO》彙整了獵風者衛星的小知識,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吧! (編按:本文於 10/9 更新發射進度) 獵風者衛星進入太空。

  5. 2023年10月6日 · 科技大觀園. 2023-10-06. 分享本文. 陳亭瑋|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在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頓(Poseidon)有一子名為「Triton」,人身魚尾擁有以海螺控制風浪的能力。 而臺灣研發、預計於今(2023)年升空的「獵風者衛星」(Triton)擁有從太空解讀海洋風浪的能力,也就因此而得名。 獵風者衛星為臺灣首顆自製的氣象衛星,也將成為今年度改制行政法人後的國家太空中心所迎來的第一個重大里程碑。 獵風者衛星作為臺灣太空產業的里程碑. 2021 年 5 月,臺灣《太空發展法》三讀通過,正式宣告「太空產業」成為臺灣「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重要的一環。 剛剛於去年 11 月宣告全功能測試完畢的獵風者衛星,含酬載有 82% 是由臺灣研發製造。

  6. 2021年4月14日 · 為了提升氣象預測的精準度,新創 Tomorrow.io 採用物聯網、大數據、AI 等技術,將我們的手機變成氣象觀測儀器,讓氣象預測可以精準預測到下一條街,下一分鐘的狀況。 或許,這也能推測什麼時候會下雨呢! (責任編輯:郭家宏) 本文經 創新拿鐵 授權轉載. 作者:Hayden. 台灣正大旱臨頭,大家水桶搶翻天,現在最關心的話題,是何時才會降下甘霖。 但天氣預報眾說紛紜,誰也說不準。 美國這家智慧型氣象公司,用人工智慧及大數據,能預測到以分鐘為級距,以街道為劃分的天氣,或許能給我們準確答案! 創新點:用行動手機等物聯網(IoT)裝置蒐集網路、衛星、雷達等感應器數據,建立高清氣象地圖。 本文 3 大重點: 1. 氣象預報不準,導致遭遇瀕死經歷。 2. 用物聯網(IoT)建立高清氣象地圖。 3.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