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3月31日 ·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81~2010年統計數據) 趕走潮濕,室內設計師教你打造乾爽健康宅 台灣氣候潮濕不可免,但我們可以透過妥善的居家設計,讓室內環境儘量不受外界影響,住起來更舒適。

  2. 2016年6月20日 · 1.不要在身上濕答答的狀況下用手機. 在全身濕透的狀況下,還拿著手機講電話,很可能會因為「間接雷擊」而有觸電的風險。 2.不要在打雷的時候在空曠處騎機車. 電流有「尋找出路」的特性,電荷自動會往移動明顯落下,所以在空曠處冒雨騎機車,也很容易遭到雷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3.不要在空曠處或高處撐傘. 傘尖如果是金屬,便具有最容易遭雷劈的兩個特質:「金屬」和「尖」,因為金屬會累積非常多的電荷,加上尖的物體單位面積上可承受的電荷量多。 4.不要前往空曠地帶. 下雷雨時不要前往空曠之處,因為獨立而突出的目標最容易遭到雷擊。 另外,也不要從事水上活動,氣象局指出,水面上的人和船也是突出的物體,容易成為雷擊的目標。

  3. 2022年9月7日 · 中央氣象局指出,閃電是雲層之間或雲層與地面之間電荷差異太大所導致的強放電現象,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和熱帶的交界,夏天晴朗炎熱,時常因對流旺盛,午後一轉眼烏雲密布,閃電雷聲不斷,下起雷陣雨,幾乎每年都傳出雷擊事件。

  4. 2018年7月11日 · 與氣象病有關的症狀或疾病包括 暈眩、狹心症 (又稱心絞痛)、低血壓、氣喘、憂鬱症 等。 常聽人說「起風下雨舊傷疼」,因為天氣因素而出現變化的疼痛稱之為「天氣痛」。 假使平常就會疼痛的部位, 天氣變化可能會使得疼痛加劇。 即使沒有舊傷,也可能出現頭痛、肩頸痛、關節疼痛,或是手術後的傷疤疼痛,尤其是當氣壓降低時,往往使得疼痛感更加明顯。 根據日本京都大學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與大氣壓力的變化也有關聯。 氣象病的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 雖然氣象病包含上述各種不同症狀,不過一般認為共同原因就是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不受大腦意識的控制,又可分為與身體及心理活動、疼痛有關的「交感神經」,以及讓身心休息放鬆的「副交感神經」。

  5. 2023年7月11日 · 原因:主要是在高溫的環境下久站,血液流動到四肢末梢,難以回流到腦造成供血不足引起暫時性暈厥。 症狀: 頭暈、頭痛和臉色蒼白等。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6. 2017年7月3日 · 7月起有多項新制已全面上路,面對將成為「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交通部規定「滿75歲的汽機車駕駛,需每3年換一次駕照」,且還要通過體檢與認知機能測試才能上路。

  7. 2017年1月11日 · 週末低溫13度,怎麼穿、怎樣選才保暖?. 冬天真的要來了?. 中央氣象局指出,本週末 (13~15)因大陸冷氣團南下,週五、週六全台氣溫將開始明顯下降,影響到最明顯為週日、週一,最低溫預計下探13度。. 此外,週五六也水氣較多,降雨機率提高。. 氣象局提醒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