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4日 · 生活. 如果你認真看過Facebook隱私政策,就知道「我對FB的隱私權聲明」這種貼文沒用.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律師談吉他(雷皓明律師) 律師談吉他由雷皓明律師主持,與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聯手合作,整理法律知識於LawPartner法律好朋友網站及85010網站。 致力於用簡單、親切的語言,分析新聞時事的法律議題,提供民眾實用的法律小知識。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如果擔心臉書使用自己個人資料的問題,與其發聲名文章,不妨動動手到「設定」中檢視自己的資料被使用到哪裡,再決定要不要更改吧!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宣稱是「我對FB的隱私權聲明」的貼文在臉書上流傳、轉貼。 臉書官方針對謠言做出回應,說明用戶這樣的聲明是沒有用的。

  2. 2023年3月23日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社群使用習慣、平台用戶佔比外,《Digital 2023: Taiwan》報告也進一步列出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ikTok四大媒體的用戶性別、廣告覆蓋率等指標,以提供行銷人客觀的數據洞察。 權威顧問公司We are social,每年初皆會發布一份詳盡的報告,針對全球各國的數位使用情形,進行全面的數據調查與分析。 最新一期《Digital 2023: TAIWAN》近期出爐, 上一篇文章 ,我們已經就台灣數位使用概況,整理出8大重點;本篇文章,將更進一步,聚焦於社群使用的重點數據與洞察。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吧:

    • 大數據時代的監控巨靈
    • 美國法下隱私保障困局之癥結:第三人理論
    • 承認被遺忘權的可行性

    與傳統數據相比,大數據(註1)的真正新穎之處在於數據量(Volume)、時效性(Velocity)、多變性(Variety)的處理。有大數據預言家之稱的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認為,大數據泛指「資料量達一定相當規模所能創設新市場價值之科技模式,沒有一定的規模就無法實現,且這些事將會改變現有市場、組織、公民與政府間的關係。」(註2)麥肯錫企業則宣稱:「大數據,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與應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的到來。」嘗試用經濟學的角度詮釋大數據為經濟模式帶來的影響。 大數據代表龐大遽增的能力,以飆速、微成本來蒐集、儲存及分析先前殊難想像其數量之資料,而為維護治安、國家安全、醫療、商業...

    既然知道公民隱私正遭受威脅,為何美國法下的隱私保障的規範建構仍窒礙難行?而只能仰賴私人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自主規制(self-regulation),此問題必須回到美國聯邦法院於1979年於Smith v. Maryland案以降確立之「第三人理論」(third-party doctrine)中尋找解答。 自80年代起,該原則被法院廣泛用於私人公司或網路服務提供業者將其收集之個資轉作他用時,該個人對該筆資訊是否具有合理隱私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之判准。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當該個人第一時間點將個資自願揭露(自願公開)給第三人的那一刻起,即不再享有對該個人資訊的獨占控制權,從而必須同時概括承擔第三方可能將該資料轉介或提交給他人之風險。因為不能再...

    意識到全球性國家監控能量擴增與資訊權力傾斜的滑坡效應,歐盟法院於2014年5月率先為沸騰已久的「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描繪基本輪廓,傾向以承認被遺忘權為起點,替歐盟公民建構一個隱私普世之權利對抗來自國家之侵害。 相較之下,美國若欲比照歐盟創設如遺忘權一般的新興權利類型,將可能遭受下述兩項挑戰。 首先,《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基於觀念自由市場(Marketplace of Ideas)理念,明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原則上難以制定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進行自我審查,進而實現公民「被遺忘權」之法案(註5),而只能仰賴企業自律。連帶的,囿於市場導向的第一修正案之法理,也導致司法者多所節制,而不願意實質審查政府蒐集人民巨量數據之行為合法與否的問題。...

  3. 2021年11月10日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進一步使用前述的統計控制方法來探究「臉書使用是否讓我們愈來愈孤單? 」初步分析結果發現:和不使用臉書的人相比,這群有使用臉書的人,原本就具有比較高的孤單感、也比較容易覺得自己缺少人作伴,並非是使用臉書讓他們覺得自己愈來愈孤單。 文:張明宜(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前一陣子,台灣社會學會在其YouTube頻道【作伙來想社會】系列,上傳了一部影片「台灣人變得愈來愈孤獨? 社會網絡分析中,看見台灣近20年的社會變遷」,影片內容主要是由台大社會系蘇國賢教授分享他近期的研究── 台灣個人核心網絡的變化 。

  4. 2024年2月2日 · 現在寰宇新聞台Facebook專頁的介紹,還寫著「拋開目前有線、無線電視台新聞的包袱和制式化內容」呢! 過去,我常會看到家人從49到55台來回兩輪後,跳至寰宇新聞度過相對安詳的半小時,但至今這樣的狀況也少了,或許是由於若只把電視當成背影音,這些頻道 ...

  5. 2017年2月5日 · 臉書(Facebook)一鍵就能分享貼文,這樣做會不會侵權?智財局指出,雖然設定分享權限為「公開」,但未取得當事人同意,下載文章、相片或影片,自行轉貼、轉傳等「重置」行為,已構成侵權。

  6. 2024年1月16日 · 2024/01/16, 科技. 比IG、臉書還要殺時間的「脆」:原本幾乎被遺忘的Threads為什麼突然爆紅?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方格子vocus致力於成為華文創作者的第一站,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 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個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授權轉載。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家最初都嘲笑Threads(年輕族群暱稱「脆」)抄Twitter(官方已改名為X)沒有獨特亮點,可是與Twitter無異反倒成為快速拓展用戶的利器,不用學習就可上手,而很多「脆友」紛紛說,Threads最大的好處就是「還」沒有同溫層。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