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地震裂縫檢查 相關

    廣告
  2. 嚴選施工用料器具,提高建築耐震力,安全更保障!業界唯一通過ISO9001及OHSAS18001,值得信賴. 碳纖維補強工程、鋼板補強工程、鋼筋外露補強等,另有銷售各類補強材料,歡迎洽詢!

搜尋結果

  1. 在強烈地震區,常常出現地裂現象(表現為地裂縫、地面鼓包等),其排列具一定的規律,如呈雁行式、直線狀、鋸齒狀、弧形及其他幾何形態,或由一系列地裂縫組成地裂帶。

    • 1 範圍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3 術語和定義
    • 4 高解析度遙感解譯
    • 5 氣體地球化學探測
    • 6 條帶狀地質地貌填圖
    • 7 槽探
    • 8 鑽孔探測

    本標準規定了活動斷層探測的基本方法,每一種方法的適用範圍、探測內容和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城市減災、國土規劃、重大工程選址、工程抗震設計等方面活動斷層定位與活動性鑑定工作。

    下列檔案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定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檔案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T 958-1989 區域地質圖圖例(1:50 000)

    DZ/T 0170-1997 淺層地震勘查技術規範

    DZ/T 0175-1997 煤田地質填圖規程(1:50 000,1:25 000,1:10 000,1:5 000)

    4.1 適用範圍

    適用於已知或未知活動斷層的普查和控制性定位工作。

    4.2 解譯範圍

    工作區或目標斷層兩側2 km~4 km。

    4.3 解譯步驟

    4.3.1 圖像數據收集 4.3.1.1 應選用解析度優於15 m的多類型、多時相的圖像數據。 4.3.1.2 圖像數據應無雲層覆蓋、影像清晰,內部無顯著偏光、偏色現象。 4.3.2 圖像數據處理 4.3.2.1 應對圖像數據進行幾何校正、地理編碼等預處理。 4.3.2.2 宜選擇不同波段的遙感圖像數據,進行四則運算、邏輯運算、假彩色合成、HIS變換、主成分變換、紋理分析等技術處理,突出活動斷層的線性影像特徵和色調異常特徵。 4.3.3 遙感解譯 4.3.3.1 應通過非線性增強、影像融合、密度分割、濾波、彩色平衡、亮度與對比度調整等處理,根據活動斷層特有的線性影像紋理結構特徵及彩色變化,結合地形、地貌與地質資料,或實地驗證,初步確定活動斷層及其附近斷錯地質體或斷錯地貌單元的平面展布、斷層性質和位移值。 4.3.3.2 宜採用高解析度的多光譜陸地資源衛星影像、雷達衛星影像或航空照片,通過正射校正、濾波、增強等處理,根據影像色調變化特徵,識別可能存在的隱伏活動斷層。 4.3.4 遙感製圖 4.3.4.1 應根據活動斷層遙感影像特徵,編繪工作區1:50 000活動斷層解譯圖,或比例尺更大的目標區活動斷層分布解譯圖、晚第四紀斷錯地貌圖和斷錯地質解譯圖。 4.3.4.2 第四紀堆積物應按統、組為填圖單元,前第四紀地質體宜按界、係為填圖單元,地貌面應按成因類型為填圖單元。 4.3.5 解譯參考標誌 4.3.5.1 具有一定寬度、明顯區別於兩側正常地貌單元和地層單元的線性色調異常帶,或兩種不同色調區的分界線。 4.3.5.2 有規律橫切山脊、水系、沖溝、階地、洪積扇等各種地貌面(線)的雁列或羽列狀線性影像。 4.3.5.3 線性排列的鼓包、擠壓脊、拉分盆地、斷層陡坎等微地貌,以及峽谷、湖盆、沼澤等負地形和地下水溢出點等有規則排列現象。 4.3.5.4 一系列河流或沖溝在跨越線性影像處有規律地扭動、折線狀拐彎、湖岸線或海岸線的非正常轉折等現象。

    5.1 適用範圍

    適用於未受嚴重化學污染場地的隱伏活動斷層探測工作。

    5.2 測項

    分為主要測項和輔助測項,包括汞、氡、二氧化碳、氦、氫氣,應進行現場試驗選取測項併合理搭配,並以斷層土壤氣測量為主,有條件的地區可配合進行地下熱水氣體測量。

    5.3 儀器設備

    用於隱伏活動斷層探測的地球化學儀器主要性能指標應滿足表1要求。 表1 氣體地球化學儀器性能指標要求

    6.1 適用範圍

    適用於確定裸露地表的活動斷層或埋藏較淺的隱伏活動斷層位置,獲取其活動性參數工作。

    6.2 填圖內容

    6.2.1 填圖要素 6.2.1.1 構造要素:活動正斷層、逆斷層、走滑斷層和斜滑斷層。 6.2.1.2 幾何要素:活動斷層跡線,幾何分叉、拐彎、尖滅和錯列階區等不連續結構,劈理帶、斷展褶皺、擠壓隆起、拉分盆地等各種次級構造,以及雁列式、羽列式、階梯式、地壘、地塹、疊瓦狀等組合樣式。 6.2.1.3 地貌要素:斷層谷地、斷層陡坎、斷塞塘、閘門脊、堆積階地、寬谷階地、沖積扇、洪積扇、斷頭扇、斷頭溝、棄溝等。 6.2.1.4 斷層產狀:應包括走向、傾向、傾角。 6.2.1.5 地層要素:岩類、岩性、產狀、時代符號、接觸關係等。 6.2.1.6 位移標誌和位移值:同一地質體、地貌面、地貌線的錯斷,活動斷層兩側對應地質體、地貌面或地貌線之間的距離為位移值。地質體包括膠結或未膠結的沉積體、岩漿岩體和火山岩體;地貌面包括夷平面、階地面、沖洪積扇面、地層面和地表面;地貌線包括沖溝、河流等水系,階地前緣陡坎、各種地質體、地貌面之間的分界線等。 6.2.2 填圖單元劃分 6.2.2.1 多手段綜合劃分:應運用古生物化石法、沉積岩相與構造地貌分析法、古地磁法、古氣候法和各種絕對年齡測定法對填圖區內典型地段的第四紀地層和地貌面(線)進行實測,劃定填圖單元。 6.2.2.2 沉積地層單元劃分:第四系應至少劃分到統或組,區分沉積物的成因類型,並建立第四紀沉積物的相對層序;前第四紀地層宜劃分到系或統。 6.2.2.3 地貌單元劃分:應利用測年數據或微地貌結構對晚第四紀以來形成的各種地貌面(線),特別是活動斷層兩側均存在且被錯斷的各種地貌進行單元劃分。 6.2.2.4 岩漿岩單元劃分:新生代岩漿岩應按形成年代、侵入或噴發期次和岩類劃分;噴出岩應按6.2.2.2條進行單元劃分。 6.2.2.5 古文化層:應劃分為原地堆積、異地搬運堆積、原始成層堆積或古坑洞堆積。 6.2.3 年代樣品選取與測年 6.2.3.1 宜取堆積物中的含炭物質,用放射性同位素C測定其年齡值,對距今1萬年以來的C年齡值應作樹輪年齡校正。 6.2.3.2 對沒有含炭物質的堆積物,宜採集風成黃土、粉砂、細砂、烘烤層、古陶器等物質樣品,用釋光方法測定其堆積年齡值。 6.2.4 地質地貌填圖 6.2.4.1 應標繪活動斷層幾何結構和晚更新世、全新世或更細時段的地質體、地貌面(線)。 6.2.4.2 應標繪被錯斷的地質體、構造線或地貌面(線)的位置,可添加輔助線表示相關位移值。 6.2.4.3 應區分並標繪活動斷層沿線附近的第四系,上更新統和全新統應按年代和成因類型劃分、標繪。 6.2.4.4 應詳細測量和記錄活動斷層錯動形成的局部特殊堆積體,如斷層陡坎下部崩積楔,並取得能夠測定其堆積年齡的樣品。 6.2.4.5 應測量並繪製典型斷錯地貌圖,包括傾滑斷層形成的斷層陡坎,走滑斷層錯動水系、階地緣陡坎、沖洪積扇和山脊等形成的斷錯地貌,以及線性排列的典型斷層陡坎、斷層谷、坡中槽和斷塞塘等,確定傾滑斷層的垂直位移值和走滑斷層的水平位移值。 6.2.4.6 垂直位移發生的起始時間應以被斷錯地質體或地貌面最終形成的年齡為準;階地前緣陡坎(線)水平位移的起始時間應為低一級階地下部物質的堆積年齡;沖洪積扇體水平位移的起始時間應為扇體的終積年齡。 6.2.5 地震地表破裂帶填圖 6.2.5.1 應標繪地震裂縫、地震陡坎、地震溝槽、地震鼓包、同震水平或垂直位移測量標誌點(線)及其位移值。 6.2.5.2 在現象集中、單個現象尺寸大小不足以表達在條帶狀地質地貌圖上的典型地段,應進行更大比例尺的實地測繪,並附詳細的說明報告。 6.2.5.3 應參考歷史資料或相關年齡數據,確定地震地表破裂帶可能發生年代的上限和下限。

    6.3 技術要求

    6.3.1 活動斷層條帶狀地質地貌圖比例尺應為1:25 000~1:10 000;填圖範圍應為活動斷層跡線兩側各500 m~2 000 m;最小填圖單元視成圖比例尺和實際需要宜在50 m~100 m之間選擇。 6.3.2 填圖區段內至少應有一條實測第四紀地層剖面,比例尺大於或等於1:2 000 ,測量應按DZ/T 0175-1997中4.2條要求進行。 6.3.3 活動斷層條帶狀地質地貌填圖圖例應符合GB 958-1989規定。 6.3.4 各種實測斷錯地貌圖比例尺應為1:500~1:2 000。 6.3.5 至少應有2個年齡數據用於限定活動斷層位移發生的起始時間。 6.3.6 各類測年樣品的採樣點應標繪在活斷層條帶狀地質地貌圖上,並附採樣點地質剖面和年齡測試報告;年齡樣品應由相應資質的實驗室測定;古文化層和古生物化石的鑑定應由專業對口專家來完成,依據專家鑑定報告使用其鑑定結論。

    7.1 適用範圍

    適用於探查裸露地表的活動斷層,或上斷點埋藏很淺的隱伏活動斷層位置及其發震危險性鑑定工作。

    7.2 基本內容

    7.2.1 探查要素 活動斷層產狀、幾何結構、位移值、滑動方向、錯動遺蹟、古地震事件標誌。 7.2.2 探槽位置 7.2.2.1 走滑斷層應選在斷層束窄、結構簡單、次級斷層和褶皺可忽略不計及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有連續堆積的局部沉降地段。 7.2.2.2 傾滑斷層應選在單一的斷層跡線且斷層陡坎前有連續堆積物充填的構造部位。 7.2.3 探槽類型 7.2.3.1 橫跨傾滑斷層的探槽應垂直其走向,視需要開挖單一或組合探槽。 7.2.3.2 橫跨走滑斷層的探槽宜有垂直斷層走向,又有平行其走向的探槽,構成三維組合探槽。 7.2.4 探槽規模 探槽深度宜為2 m~6 m,長度應保證跨過活動斷層地表破裂帶,探槽底寬應大於1 m。 7.2.5 探槽編錄 7.2.5.1 應建立編錄參考坐標網,基本格線宜為1 m×1 m,重點部位可建立0.5 m×0.5 m或0.2 m×0.2 m的格線,對於組合探槽或三維探槽,應建立統一的三維坐標系。 7.2.5.2 應採取圖形與文字並用的方式進行編錄,圖形的原始記錄宜採用寫實方式。 7.2.5.3 應根據斷層形跡、地層岩性與沉積結構、沉積界面或間斷面等劃分基本編錄單元,進行圖文描述。內容應包括: —— 顏色; —— 粒度等級(礫石、砂、粉砂、黏土)及其百分比; —— 碎屑成分、形態、磨圓度、粒徑; —— 細粒物質的結構、硬度與膠結程度; —— 分層厚度和沉積界面特徵; —— 堆積結構(沉積層理和分選性); —— 化石、礦物結核; —— 古土壤層及其發育程度; —— 變形構造(顯性斷層、隱性斷層、裂縫、褶皺、崩積楔、充填楔、液化體或砂脈)。 7.2.5.4 應根據平衡剖面原理和局部斷錯地貌填圖獲得的位移值,恢復探槽剖面上錯動事件(古地震)的變形過程,檢驗探槽編錄及初步解釋的可靠性。 7.2.6 樣品採集 應採集地震層上覆和下伏地層樣品作年齡測定或古文化層考古,分析古地震事件發生年代。

    7.3 古地震識別參考標誌

    7.3.1 構造地貌標誌 斷層陡坎及陡坎的明顯坡折、鼓包、地裂縫等;不同類型、不同級別地貌線的水平錯動及其位移量值成倍差異。 7.3.2 構造地層標誌 切割不同地層層位的斷層,斷錯地層或斷層束被更新的地層覆蓋;構造楔、崩積楔、充填楔、斷塞塘等快速堆積體;未固結堆積物中的褶皺和彎曲;不同地層單元沿斷層走向或傾向位移值的突然增加或減少。 7.3.3 其它標誌 砂土液化、軟泥物質的揉皺或破碎、滑坡與崩塌、地面裂縫與塌陷、海岸地帶的異常隆起和沉降。

    8.1 適用範圍

    適用於探測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區隱伏活動斷層的位置、上斷點埋深及其活動性鑑定等工作。

    8.2 鑽孔布設

    8.2.1 鑽孔位置 鑽孔應在具有明顯垂直位移的活動斷層兩側、沿地球物理測線布設,鑽孔連線應橫跨活動斷層。 8.2.2 組合方式 活動斷層兩側至少應各有兩個鑽孔,相鄰兩個鑽孔間距宜為10 m~30 m。 8.2.3 鑽孔深度 終孔深度應穿透上更新統底界至中更新統內2 m~5 m,對特殊地段可加大終孔深度。

    8.3 岩芯編錄

    8.3.1 編錄原則 應進行地層單元劃分和岩芯編錄:編錄不應遺漏厚度大於或等於20cm的地層單元。 8.3.2 編錄要素 應根據鑽孔岩芯反映的岩性、顏色、物質組成、沉積結構和接觸界面形態等確定基本編錄單元,進行圖文描述。內容應包括: —— 分層層序、厚度、深度; —— 顏色; —— 粒度及不同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含量; —— 碎屑成分、形態與磨圓度; —— 地層膠結程度; —— 層理結構特徵; —— 礦物結核和動植物化石; —— 分層接觸關係; —— 快速異常堆積層(地震事件層),如鬆散團塊結構層、物質組成與上下不協調突變層等; —— 年齡樣品採集的位置、類型及其編號。

  2. 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 地震 地表破裂帶

  3. 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即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如鬆散土體潛蝕地裂縫黃土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地裂縫、滑坡地裂縫等。

  4. 而井中微地震裂縫監測技術與地面微地震裂縫監測技術相比,可以更近距離、更加準確、更加清晰地反映壓裂過程中地層裂縫的縫長、縫高、裂縫實時延伸等情況,以便技術人員更精確分析研究地層改造情況,實時評估壓裂效果,及時有效地指導壓裂參數及方案的

  5. 裂縫的長度從幾厘米到數公里貫穿了很大的跨度區間,通常我們容易在岩心描述數據中獲得厘米級的裂縫數據,在地震斷層數據中獲得公里級的裂縫數據,在露頭數據中獲得米級、十米級的裂縫數據。

  6.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地面裂縫. 外文名 :surface crack. 主要是發生在 : 土層 中的裂隙或斷層. 常呈 :多級雁列式的組合 型 式. 這類地裂縫一部分與地震活動相關;由強震產生的地裂縫稱為地震裂縫。 另一類局部地域發育的地裂縫可與構造作用無關,如超量開採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產生的地裂縫;礦山採空區落頂或岩溶塌陷等也會在地表產生地裂縫等;第三類如西安地裂縫,雖基本受控於構造斷裂而與地震無關,但又明顯因超量開採地下水而加劇發展的地裂縫,共有11條北東東向近等距、平行展布的地裂縫斜貫市區,不僅發育於黃土層,而且切斷混凝土建築、瀝青路基和古代城牆。 相關詞條. 地面裂縫. 地 裂縫 (surface crack)主要是發生在土層中的裂隙或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