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因為過往的自傷經驗,林昭生是精神醫療頻繁的「使用者」,所有關係都失敗了以後,醫療是最後的安全港,一次次急診與住院的輪迴,也是巨大的創傷經驗:傷口仍敞開的狀況下,被綁住脫褲、插單次導尿管驗尿;被關在防自殺的保護室裡,多激烈吶喊都是徒然

    • 「這個阿慶已經瘋了!」
    • 地下狀態
    • 只有「藝術」而非「藝術界」
    • 只是過時間
    • 沒有了回頭路

    1973年,是謝德慶留在台灣的最後一年。他從服完3年的兵役裡退下來,在台北市溫州街租了一間日式木造老屋當工作室。對這個生長在屏東南州的小伙子而言,台北並不陌生,早在高二那年為了學畫,他輟學離鄉北上,進到畫家席德進的美術班裡。學畫的日子,老師說這學生有天份,很有塞尚的風格,雖然謝德慶心裡偏愛梵谷的炙熱多一些。 他知道可以去萬華買到不錯的美軍二手衣,學著嬉皮留長髮也聽搖滾樂。同個美術班裡有個家住樹林的同學名叫程偉光,對音樂特別有研究,不畫畫的日子他們相約在家,從美國西岸的 The Mamas & the Papas,一路聽到東岸的 Bob Dylan,再聽往跨海的 Beatles。程偉光的母親在戰時意外被炸傷了耳,兩個小夥子把音響開得再大聲,也從沒被阻止過。 那時竄進島內的聲音除了唱盤上的西洋歌...

    從學校、家鄉逃出去、逃出傳統繪畫的限制,最後又逃出台灣,謝德慶稱自己是個逃掉的人。「我是逃掉的人,適合做一個 outsider(局外人),可以作為裡面的參考,這個角度適合我。我如果進去裡面,我就被吃了,變成什麼都沒有。」 為了不被吃掉,他一路逃跑,連逃去美國都選擇非法移民這種無身份狀態。這身份跟著他,一跟就是14年。 屏東家鄉的母親愛子心切,曾請謝德慶同父異母的姊姊幫忙取得合法身份,但謝德慶與姊姊感情不好,更不想欠她人情,資料都準備好了,他卻刻意不去辦。直到1986年美國總統雷根簽下《移民改革與控管法案》(The Immigration Reform and Control Act),特赦300萬名非法移民,等到法案通過後的第2年,謝德慶終於成為合法移民的一份子。「那是天上掉下來的,我拿我不...

    這個重複說著性格夠自己用的藝術家,他的地下狀態持續到2008年,進入了另一個轉折點。由英國學者Adrian Heathfield撰寫的《Out of Now: The Lifeworks of Tehching Hsieh》在這年正式出版,透過完整的藝術文件、訪談與評論,詳盡收錄了謝德慶自跳船美國後的6件作品,這個一向只做不說的藝術家,終於有了一份面向英語世界的完整介紹與論述。隔年,謝德慶受邀在紐約MoMA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進行個展,至此,那隻站在紐約藝術圈外的腳,總算正式跨入。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館長林平,談及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在當代藝術史上的轉變:「2009那幾年,這些重量級的美術館、學界都在思考如何讓行為藝術成為史學研究的一部分,這在過去是排斥、抗拒的,因為...

    早在1984年結束《繩子》這件作品時,謝德慶對於下一件作品已沒有什麼好的想法,因此他展開名為《不做藝術》的一年行為表演。結束之後,他清楚自己已經回不到藝術那一邊。「我野心大,但我也沒有那個能耐野心很大,因為我只做6件作品,這就是我的能力。」於是在最後一件作品《十三年計畫》結束後,他便說自己不再做藝術,只過時間。 關於做不做藝術的看法,謝德慶在中國作家蕭元撰寫的《做壹年》書中有清楚地談論:「有沒有做藝術對我來講都不重要,因為實際上一個人不必有藝術,也一樣活著,只有在你已經意識到什麼的時候,你才會做一點特別的動作,對不對?一個藝術家一直都有在做東西,而『有』的另一面『無』,卻往往被人忽視⋯⋯一個藝術家獨特的一面,在我前面4件作品中,都已經清楚了,但一個藝術家無能的那一面,我也要展現出來,就是說,...

    與謝德慶最後一次訪談,是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開幕週忙完之後,我們返回台灣、他回到紐約,以視訊進行。開始之前,謝德慶為了確認如何把視訊聲音正確打開,費了些時間摸索,他笑說自己不擅長那些科技產品,又說等做完這個訪問,他就要去處理咖啡館裝修的事了。這些瑣碎的日常,也是他口裡常說的「把時間過完」。 我們最後的話題聊起他待了大半輩子的紐約城。「我為什麼要待在紐約,因為它讓我自由而且清醒。如果自我放逐有一個籠子,到處都有籠子的話,那紐約這個籠子也不壞⋯⋯。」聊著聊著,他突然自己提起回鄉的事:「當然我弟弟也是有叫我回去台灣,他說會照顧我,我就說,你年紀跟我差沒有幾歲,我老了你也不行了啊!」聽完,我們都笑了。 關於回家不回家,北美館館長林平記起一段她與謝德慶的感性談話:在威尼斯準備返台的前一天,她問謝德慶在...

  2. 2016年7月30日 · M說,在印尼,到他這個年紀很難找到工作,短短一句話便道盡遷移者無奈。. M原本在家鄉磚頭工廠打零工,但收入不穩定,為了養家,他只好出走,聽人說去海外就有機會成功,所以2年前M來到台灣。. M來台第一份工作在漁船上。. 他萬萬沒想到 ...

  3. 2022年12月21日 · 2022.12.21 最後更新. 隨著台灣兒保意識提高,兒虐通報數從2018年59,915件上升到2021年79,328件,每7分鐘就有一件兒虐通報,8成施虐者是父母。. 每當事件躍上新聞版面,總會讓人追問「為何不安置孩子?. 」事實上,隨著近年陸續引進國際公約,將孩子帶 ...

  4. 2017年4月15日 · 漂丿少年. 高職裡最顯眼就是血氣方剛漂丿少年,剛入學時候總是成群結隊,把褲子改得又緊又窄,穿著尖頭皮鞋,把頭髮抓成他們認為時下最流行樣子,走路大搖大擺,喜歡逞兇鬥狠。 在我們學校最常打架都是剛入學新生,上廁所一個不順眼,兩造人馬就聚集在走廊上打得不可開交。 這些人像是鄉民口中「八嘎囧」(八家將),但都市高職學生少有陣頭家將,頂多跑跑廟會也不親身下去跳。 有黑道背景其實也不多,但幾乎每個漂丿少年都會聲稱自己背後有個什麼什麼哥,自己是混哪裡哪裡。 所學科別也會影響他們樣貌,像餐飲科學生就嗓門豪亮,粗獷草根;資訊科就比較內斂;美容科則常頂著浮誇髮型,並將制服襯衫改得服貼緊身;表演藝術科則偏向美式街頭風格。

  5. 2024年1月17日 · 他們難以描述為何痛苦──近7成移工陷「失語」壓力,心理健康亮紅燈. 2023年10月29日,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於萬聖節前夕在台北車站發起小型遊行,呼籲國人重視移工權益。. (攝影/楊子磊). 台灣大規模開放東南亞移工已32年,目前全台近75萬人,由於語言 ...

  6. 2022年2月22日 · 70年前,台灣迎來二二八事件後白色恐怖肅清高峰, 許多人在全台各地突然遭到逮捕、就此消失 ,遺留家人懷著恐懼和疑惑,此後數十年無法出聲。. 1950年代受左翼思想吸引、「意圖顛覆國家」被捕青年們,死於馬場町、水源地或安坑槍口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