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斷裂帶. 外文名 :fault zone. 別稱 : 斷層帶. 壞處 :引起地震. 斷層帶的寬度以及帶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決定於斷層的規模、活動歷史、活動方式和力學性質,從幾米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 一般壓性活壓扭性斷層帶比單純剪下性質的斷層頻寬。 在一些大型的斷層帶中,由於被後期不同方向的斷層切錯,和夾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塊,只是斷層帶的結構趨於複雜化,從而在近代的斷層活動中容易形成運動的 阻抗 ,是應力易於積累和發生地震的場所。 地震. 簡介. 郯廬斷裂帶 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 主幹斷裂 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 中國東部 不同 大地構造單元 ,規模宏偉,結構複雜。

  2. 斷裂帶,亦稱“斷層帶”。. 有主斷層面及其兩側破碎 岩塊 以及若干次級斷層或破裂面組成的地帶。. 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下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近期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右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 ...

  3. 斷層兩側岩塊破碎的地帶。其中較粗的角礫狀碎塊稱為“斷層角礫”,磨碎的岩粉稱為“斷層泥”;帶中並可出現劈理等構造裂隙。互相平行而性質相同的若干條斷層相距很近時,也稱為“斷層帶”或“斷裂帶”。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地震統計
    • 分布地帶
    • 預報水平
    • 發生原因
    • 科學觀測
    • 城市斷層帶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省、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中文名:中國地震帶

    •外文名:Earthquake Belt of China

    •地理位置: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

    •擠壓板塊:太平洋、印度和菲律賓海

    •影響地區:台灣省,西南,西北,華北,東南

    •東西部差異: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江浙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市區。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 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統計數字表明,中國的陸地面積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中國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之二十,然而中國的陸地地震竟占全球陸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數竟達到全球的1/2以上。當然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國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國的經濟落後,房屋不堅固,容易倒塌,容易壞;第三與中國的地震活動強烈且頻繁有密切關係。

    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數,占國內所有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山火、土石流、滑坡等總人數的54%,超過1/2。從人員的死亡來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經濟上所造成的損失,最大的主要是氣象災害(洪澇),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要比地震大的多。

    華北地震區

    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遼寧的鐵嶺、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5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我國目的地震預報水平的狀況,大體可以這樣概括:

    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我們作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

    我國的地震預報由於國家的重視和其明確的任務性,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已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在第四個地震活躍期內,曾成功地對海城等幾次大震做過短臨預報,因此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審,作為唯一對地震作出過成功短臨預報的國家,被載入史冊。

    但是從世界範圍說,地震預報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我們的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式發布。

    任何單位或者從事地震工作的專業人員關於短期地震預測或者臨震預測的意見,應當報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按照前款規定處理,不得擅自向社會擴散。

    人類在揭開地震之謎的過程中,伴隨著豐富的想像,產生種種神話與傳說。

    大約在12世紀,日本古曆書上有所謂“地震蟲”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鯰魚與地震的關係時,認為大鯰魚臥伏在地底下,背覆著日本的國土,當鯰魚發怒時,就將尾巴和鰭動一動,於是造成了地震。我國古代對地 震這一特殊災害,也有專門描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地底下有一條大鱉魚,馱著大地,時間久了就要翻一翻身,於是大地就抖動起來,鱉魚翻身就是地震了。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震認識從神話中走出。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地震是由於風被封閉在地殼內,結果使地殼分成小塊不停地運動,即風使大地震動而引起地震。隨之出現了盧克萊修的風成說,即來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風和空氣的某種巨大力量,突然進入大地的空虛處,在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騷動並掀起旋風,繼而將由此產生的力量噴出外界,與此同時,大地出現深的裂縫,形成巨大的龜裂,這便是地震。再有亞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現的地下風和地下灼熱的易燃物體造成。

    20世紀伊始,科學家們開始深入研究地震波,從而為地震科學及至整個地球科學掀開了新的一頁。相繼提出比較有影響的假說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內部不斷積累的應變能超過岩石強度時產生斷層,斷層形成後,岩石彈性回跳,恢復原來狀態,於是把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引起地震,這是所謂“彈性回跳說”;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澤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導熱不均,部分溶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岩,導致圍岩破例產生地震,這是所謂“岩漿衝擊說”;三是美國學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質在一定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一種結晶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結晶狀態,體積突然變化而發生地震的“相變說” 。

    我國著名的地震學家傅承義教授曾經說過:“用現代的科學方法來觀測地震,在中國可以說是從一九二0年的甘肅大地震之後才開始的”。

    一九二0年十二月十六日的海原8.5級地震,是一次世界地震史中有記載的最強烈的地震,因當時海原屬甘肅管轄,所以許多學者稱為甘肅大地震。在蘭州市白塔山三台閣的一塊匾上,稱這次大震是“環球大震”。

    為了研究本次地震發生的原因,調查地震所造成的人畜傷亡和經濟損失,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內務部、教育部、農商部派遣的翁文灝、謝家榮等六委員赴災區調查。他們調查的目的,正如他們說的:“此行目的,有助於科學之研究,故除調查震災狀況,勘探山崩地裂諸現象外,多從事於地質之考察,俾明此次地震之起源及地殼之關係焉”。周總理一九六六年五月在接見邢台地震科學討論會代表時,對翁文灝、謝家榮等人的現場考察給予了高度評價。周總理指出:“說舊社會有了地震不去實踐,是否這樣差?一九二0年六盤山大地震總有人去看過,不要否定一切,歷史也要一分為二,批判吸收吆!”

    一九二0年海原地震後,由當時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正式開始負責地震工作。我國現代地震台開始建立,國內任何地方發生地震,中央地質調查所都要設法向政府報告,並作為研究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所以說,海原地震後,地震作為一門科學研究在我國正式開展起來。(摘自“地震知識”2003-08)

    要廓清地震斷層帶,更要建立防護體制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19日透露,研究人員已勾畫出中國21個大城市斷層帶,建房時避開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勾畫出來。(3月20日 《廣州日報》)

    2004年6月,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開始實施,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是該項目首席專家。項目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瀋陽等內地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探測研究。該項目於2008年4月順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特別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瀋陽、銀川、青島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重慶作為最後一個未進行活動斷層探測的直轄市,當前也正在開展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河北省也自費在11個地市開展了同樣的探測工作。

    2011年3月20日至21日,有網站報導“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並相繼被各大網路媒體轉載。“京滬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通過網路澄清中國地震局尚未公布21城市斷層帶報告及分布圖。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韓竹君研究員之口,我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不是日本嗎?”我脫口而出。

    “當然,更準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抗震意識的薄弱,是我國和日本最大的區別。

  4. 本標準規定了活動斷層探測的基本方法,每一種方法的適用範圍、探測內容和技術 要求 。 本標準適用於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城市減災、國土規劃、重大工程選址、工程抗震設計等方面活動斷層定位與活動性鑑定工作。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下列檔案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定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檔案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T 958-1989 區域地質圖圖例(1:50 000) DZ/T 0170-1997 淺層地震勘查技術規範.

  5. 斷層封閉性是指斷層上下盤岩石或斷裂帶與斷層上下盤岩石由於排替壓力的差異,而阻止流體繼續流動的性質。斷層對油氣成藏控制作用主要研究斷層在不同時期的封閉性與... 斷層解剖 《斷層解剖》是2009年北京大學

  6. 該項目於2008年4月順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特別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瀋陽、銀川、青島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