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25日 · 68歲的柴先生近3個月,常因半夜心悸而驚醒,且最近幾周數次因心跳過快而暈倒,家人帶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科門診,經過醫師檢查評估後,發現是因陣發性的心房顫動發作,造成柴先生心悸驚醒甚至幾近休克。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生理功能室主任林廷澤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而且是引起中風的主因。 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占總人口約1%,隨著年齡增加,盛行率也隨之上升,在80歲以上的人口中約占10%。 臨床上對藥物治療無效的心房顫動患者,藉由電燒達到肺靜脈隔離,是有效且建議的選擇。 尤其在陣發性的心房顫動患者,一年後的電燒成功率可以達到80%。

  2. 2021年10月12日 · 珠影本身是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專任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台北遠東聯合診所及板橋漢生聯合診所兼任主治醫師。 亞東醫院身為醫學中心,糖尿病收治人數在全國排名前十名,有相關併發症的患者也相對較多,可能有些病人已經出現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或心血管疾病。 她看過不少令人遺憾的例子,所以會一再跟病人強調血糖控制的終極目標就是不要產生併發症。 比如有一個糖尿病友出現心臟血管疾病,已經安排好要開刀,但就在開刀前兩天的睡夢中走了。

  3. 2023年11月30日 · 心臟導管手術是一種用於診斷和治療特定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手術這次名醫在Heho邀請輔大醫院院長暨心臟內科權威醫師黃瑞仁黃院長的專長是心導管介入性治療我們會深入探討心導管手術的相關風險治療方式包括心臟支架的選擇還有心臟的檢查方式。 心導管手術的風險? 心臟支架如何挑選? 心臟內科權威黃瑞仁醫師詳解|名醫在Heho. Watch on. (若有更多疑難雜症,歡迎在影片下方留言告訴我們,我們會再替大家解答唷! 要不要裝心臟血管支架? 心血管狹窄超過70%建議裝! 輔大醫院院長暨心臟內科權威醫師黃瑞仁表示,目前全世界醫學標準以心血管狹窄 70%以上,就建議置放支架;置放支架主要可以減輕病人心絞痛症狀、降低急性心肌梗塞風險、以及延長病人的生命。 短影音看這 (11/21解鎖🔒)

  4. 2019年6月29日 · 61歲的高先生,就是攝護腺癌的患者。 他用傳統荷爾蒙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因為產生抗藥性,讓PSA指數升高,但又不想用化療。 後來知道有新藥物上市, 他改用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治療,到現在5年都沒有發生轉移、也沒有藥物副作用產生、PSA指數從40降到個位數,成功擺脫復發的惡夢。 博暉說,其實像高先生這樣「高風險非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患者,是接受治療的大宗,「我們想讓患者的生活品質提升、延長壽命,所以能減少化療的時間、延後惡化的時間是很重要的,這類新藥物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5. 2019年12月11日 · 一、刺激免疫力提升. 陳怡錞說,多醣體屬於大分子,而大分子在進入腸道的時候,可以刺激免疫系統活化,「腸道是一條中空管腔,在管腔外面佈滿了許多免疫細胞,而大分子進入腸道後接觸腸壁,會被免疫細胞視為『外來物』,間接喚醒處在待機狀態的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進入備戰狀態。 2017年,日本北海道情報大學研究也發現,褐藻中稱為岩藻醣的多醣體,能幫助改善免疫系統,在30名健康的受試者當中,每天食用80毫克的籠目褐藻多醣,結果8週後,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免疫球蛋白IgA的含量都比食用前較高,而自然殺手細胞又正好是能對抗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等於幫患者打造了「抗癌體質」。 這也是褐藻多醣在人體中,研究成功的一個案例,當然另外還有關於癌症病患食用後癌指數下降、改善生活品質等的研究。 二、讓癌細胞自我凋亡

  6. 2022年1月30日 · 6 個方法幫助改善內分泌. Posted on 2022 年 1 月 30 日 by 盧映慈. 如果孩子總是靜不下來、調皮搗蛋,或是常常恍神、無法專心唸書寫功課,很容易就會被認為是「過動」,必須要矯正治療。 但其實在眾多的研究當中,已經漸漸發現,注意力不足 過動症 (ADHD)的孩童,其實是大腦的發展不足,所以透過藥物的使用,讓幫助大腦發展的神經傳導物質不會被「回收」回去;不過大腦的發展不足,除了先天性的神經傳導不良之外,也很可能跟飲食、壓力都有非常大的關係。

  7. 2019年1月23日 · 昆壕在台北長庚醫院擔任中醫內兒科主任,診間的病人五花八門,雖然長庚醫院一直在推動「中醫分科」制度,但每次來看診的患者只要覺得有效、開始信任這個醫師,通常都會「好康都相報」、「攜家帶眷」到處介紹不同類科的患者給他。 比如一位阿嬤來看退化性關節炎跟大便不順,孫女後來也自己來看痘痘跟經期不順的問題,又介紹自己的阿姨來看 腸躁症 ,最後甚至連有三高和肥胖問題的男友都帶來了。 「其實我們在治病的過程中,就是學習自己在天地之間,如何自處的方式,你的所思、所言、所行都會影響到你的身體,也就是你的飲食生活、情緒波動,都可能是致病的根源,所以中醫在治療,不是只針對『病』,而是要改變整個『人』,所謂的養生,其實也是預防。 」昆壕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