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2月10日 · 隨著辦公室座位旁的同事突然自殺離世,加上個人經濟上的壓力,憂鬱的霧霾這陣子將她重重困鎖,藥物失去了效果、旁人加油鼓勵的話語背後,流露出對心理疾病的不解,自己沒有存在必要的念頭揮之不去。 李翌如有時望著乖巧的巧巧,多麼希望牠有一個更好的「僕人」。 0:00.

  2. 2017年11月18日 · 因此即便完成論文,看似與已父親進行了深刻對話——「互不相欠」,用游賀凱自己的形容,他仍清楚自己並不明白父親在自殺瞬間或之前,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做這個決定,「我26歲寫完論文,他在35歲走時,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一位女士的先生 ...

  3. 2017年12月10日 · 因此即便完成論文,看似與已父親進行了深刻對話 「互不相欠」,用游賀凱自己的形容,他仍清楚自己並不明白父親在自殺瞬間或之前,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做這個決定,「我26歲寫完論文,他在35歲走時,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一位女士的先生,我 ...

  4. 2019年6月18日 · 記者|張子午. 攝影|曾原信. 編輯|張詩芸、洪琴宣. 設計|黃禹禛. 《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潮後,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返回主流社會的路途依然艱險。 「社區家園」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5. 2021年8月5日 · 2020年2月,台灣爆發首起院內感染的那一天,新聞上也同步播報了一起長照悲劇:78歲的老父親,親手悶死了晝夜無休照顧了50年的腦性麻痺女兒,殺女後老翁吞下安眠藥自殺,被救醒那一刻,他立即向員警自首:「我不忍心看她這麼痛苦,就結束她生命⋯⋯我知道這是有罪的⋯⋯」 在事情發展成這種地步之前,難道沒機會接住這家人嗎? 受到案件觸動,《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找出過去15年關於照護殺人的判決,分析與解讀每年至少1、2件,總計25份公開判決書,發現許多案件的背後情境,是再平凡不過的家庭。

  6. 2024年1月17日 · 2013年7月,台灣漁船「特宏興368號」上的6名印尼漁工被台籍船長虐待、打罵,最後失手殺了這名船長和另一名台籍輪機長。 它並非台灣第一起漁工殺人事件,卻是至今被害者、加害者人數最多,影響也最深的一案,開啟了外界監督台灣遠洋漁業的大門。 因為喋血案隔年公布的一審判決書,是台灣司法史上首度揭露遠洋漁船存在不當管理。 這群漁工未受過任何訓練就被送上漁船,長期忍受辛勞作業,面對船長的暴力行為也無處可發洩,失語且壓抑。 距離此案已10年,《報導者》陪伴年僅20歲的印尼看護工赴監獄探監,她的父親,正是參與當年「特宏興368號」案的漁工Susanto(化名)。 Susanto的妻子、女兒為家計,也為「見他一面」,分別抵達台灣做看護工,3人用另類方式在台「重逢」。

  7. 2019年3月17日 · 從1997年時報鷹涉放水案開始,直到2014年他喝完中信兄弟春酒後返家猝逝,足足17年,王晶文自費近百萬拍攝職棒紀錄片,留下數萬小時的畫面和未完成的《全隊出局Game Ball》腳本。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