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29日 · 「器官晶片」作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精準醫療潛在方案備受討論,同時也是「動物替代實驗」中相當關鍵的拼圖,但器官晶片怎麼做、又該怎麼用,《Heho》透過視訊專訪陽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器官晶片公司創辦人陳冠宇,揭露器官晶片在產業與精準醫療中扮演的真正角色。 陳冠宇帶領團隊從 10 多年前開始著手開發肺器官晶片,成為現今台灣擁有最前端技術的團隊之一,並獲得美國 IBM 長期合作協議,今年則獲得國科會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創業傑出獎,如今亦持續發展其他部位器官晶片研發,並規劃應用台灣的資通訊(ICT)和半導體優勢,擴大器官晶片應用可能性。 器官晶片是什麼?

  2. 2018年12月12日 · 人體就像一台構造精密的機器,具有眾多的零件,而每個零件都有它的使用期限,所以人體的每個器官,也都有它的保固期,... Skip to content 健康工具

    • 達文西手術系統
    • 手術機器人取代醫師?
    • 機械手臂在亞洲醫療市場的發展

    像無人機這樣有類似導航功能的高科技設備,目前在醫院裡也有,同時結合了聰明的 AI 和機械手臂,協助醫師進行手術,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達文西手術系統」。 這幾年來台灣各大醫學中心紛紛購置達文西機械手臂,密度應該是世界數一數二。主打的優點是術後傷口小、復原快,缺點是價格昂貴。 達文西手術的特點是用電腦系統導航,透過聰明的人工智慧電腦程式為執刀醫師建立更為清晰的 3D 地圖,並協助機械手臂定位,在狹窄的體腔內依然可以活動自如,完成複雜的外科手術,因此在婦產科、泌尿科的應用最廣,近年來在一般外科、耳鼻喉科也逐漸廣泛應用,特別是一些微創手術,例如攝護腺相關手術,攝護腺癌根除術等。 多年來微創手術已取代過去大部分的開腹手術,成為現今國內的主流手術方式。顧名思義,微創手術就是利用內視鏡器械取代醫師的手,在造...

    說到這裡,讀者難免會猜想達文西手術系統是否在未來將取代醫師替病患動手術?事實上,這套系統在醫療用途上的主要功能是一種輔助醫師動手術的工具,而非取代醫師。從上文的說明中,可以了解到具備機器手臂的 AI 系統,只是增強了外科醫師的能力,減少手術中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預後問題;就像現在一般飛機都具有自動駕駛的功能,但關鍵的降落、起飛,往往還是需要倚靠機師的專業與經驗才能確保真正的安全。 但機器人並非完美,手術機器人甚至有一些相當明顯的缺點,例如沒有觸覺,醫師無法感知到患者皮膚的觸感、脈動;另外由機器手臂替代醫師操刀,可能會增加躺在病床上患者的緊張程度;還有手術醫護人員團隊需要更多專業的培訓等。美國新聞媒體幾年前甚至專文報導達文西手術,用的聳動標題是 ─ 「你準備好讓那一隻毫不猶豫且不會顫抖的機器手臂...

    至於在亞洲的醫療市場,機械手臂手術在醫療上則有不同的風貌, 如日本、中國、南韓、新加坡以及泰國等以機械手臂發展為主的國家,在政府的支持下,不僅不斷大量自國外購買機械手臂導入醫院及研究中心,同時也結合自有技術,發展更廣之應用。根據 IDC Health Insights 的報導, 2019 年在亞太地區,不含日本在內,醫療機構在機械手臂手術上的花費大約是 37 億美元,但是預測在 2022 年前將會增加一倍;該報導也對研發達文西機械手臂的位於加州 Intuitive Surgical 公司做過財務分析,預測該公司在 2025 年的市值約在 150 億美元。 這些亞洲國家在發展 AI 系統搭載機械手臂的醫療手術上,採取的策略不盡相同,以中國為例,迄今進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約在六萬次左右,但是在過...

  3. 2024年5月30日 · 其實可能是不懂表達! 比起「大人說小孩聽」,相向互動效果高出 6 倍. 日期:2024 年 5 月 30 日 作者: 媽媽寶寶.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總以為是情緒問題。 根據信誼基金會所做調查卻發現,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以為是情緒問題,但其實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所造成的。 信誼基金會曾透過網路對 1 萬個幼兒家庭進行「1 至 6 歲幼兒語言發展與親子對話調查」,從 3 歲、4 歲、5 歲,甚至到 6 歲,每一個年齡層都只有 50 %的家長表示,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來表達。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掌握孩子的語言表達關鍵期,才能增進孩子表達力. 究竟該怎麼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4. 2024年4月24日 · 若懷疑罹患神經纏套,除了理學檢查外,可以利用神經傳導電學檢查、高階超音波檢查或磁振造影檢查,來確認神經受損位置、受損原因及嚴重程度。 神經傳導電學檢查是診斷神經損傷的利器,以神經傳導電流的速度及強度來偵測出哪一段神經受損。 舉例來說,如果病患手指麻,就可以透過檢查區分是下列何者: 1.頸椎關節壓迫頸部神經根. 2.鎖骨附近的臂神經叢壓迫. 3.肘隧道症候群.

  5. 2024年2月15日 · 現代人的生活完全離不開 3C 產品,眼睛一整天都盯著手機、電腦螢幕,不少人為了保護眼睛,會選擇帶上「抗藍光眼鏡」過濾屏幕藍光,不過,抗藍光眼鏡真的有效果嗎? 市面上那麼多號稱抗藍光的眼鏡又該怎麼挑選呢? 眼科醫生提點應該怎麼保護眼睛!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抗藍光到底有沒有效果? Source: Unsplash. 藍光到底是什麼? 其實不只是電子螢幕才有藍光,生活中的太陽、燈具都有藍光。 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目前其實並沒有臨床案例證實,長時間的使用3C產品,會因為藍光導致視網膜與黃斑部的老化病變,我們只能根據實驗研究得知,暴露在藍光時間與強度越久越強,確實有可能對眼睛造成傷害。

  6. 2023年12月15日 · 梁章敏醫師指出,近來討論度相當高的全飛秒雷射術式,全名為「微創角膜透鏡萃取術」,是使用飛秒雷射在角膜基質層內精準雕刻出透鏡後,再經由 2〜4mm 的微創切口取出,達到屈光矯正的效果。 相較於 SMART TransPRK、LASIK,全飛秒的傷口小很多,疼痛感也較輕微,術後隔天就不太痛;也因為微創傷口沒有截斷太多神經組織,角膜修護更快速,術後乾眼風險小,適合乾眼問題較為嚴重者。 全飛秒的恢復較快,術後即可恢復不錯的視力,到了隔天約有八成的人可以恢復到 1.0 視力,也適合沒有休息時間的人選用;此外,因為該術式沒有掀角膜瓣的動作,能維持更好的角膜強度與穩定度,不怕角膜位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