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2月20日 · 服務對象可以是志工本身,也可提領給直系親屬,但是以65歲以上長者為優先,李幸娟娓娓道來22年間的變化。 其實衛福部的社會救助與社工司也有推動「志工人力時間銀行政策」,但目前多僅限於區域性的據點,弘道推動的「全國互助連線中心」,應是 ...

  2. 2022年8月18日 · 或許可以這麼說,她是一位曾經跟在社工旁邊做事的志工,跟久了,也想自己做點事,於是仿效社工,寫了一份助人計畫書。 高惠珠正在為自己開辦的「南興五王宮長青班」長輩們演說繪本。

  3. 2021年3月26日 · 放手讓長者自己規劃旅程,有趣又刺激學習。 熟齡樂學習:第一次帶團就上手畢嘉士基金會「永大多元照顧中心」,一群時常在樂齡空間活動的大哥、大姊,看著對面日照

  4. 2018年11月19日 · 臺北市雖然是很繁榮的首善之都,其實在很多角落裡依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老人,不知道有資源可以幫助到他們,市聯醫在能力所及的範圍,透過團隊主動發掘,雖然一步一腳印很慢,但看到受惠的老人,還是很欣慰。 像這位老奶奶,不是中低收入戶,因為她有地上權的房產,以獨居老人來看,有社福資源會做定期關心,但因為個管師介入了,聯繫各個資源,透過健康服務中心、老人服務中心,會定期電話問安或是訪視。 瑞萱主任認為:「這些在定義不上不下的老人家,團隊應該也要去協助他們。 」曾有里長發現,社區中有老人實際上是一個人獨居,雖然兒女也居住在臺北市,卻無法常常就近照顧,當老人行動不便或日常生活起居有身體不適時,只能打電話找個管師協助;有不少老人符合獨居條件,但本人及其家屬不知道,等市聯醫團隊發現了,才協助他們完成申請。

  5. 2017年4月26日 · 第一招/調整心態-老化是人生必經過程. 「說服別人前要先說服自己。 」諮商心理師提醒,有時溝通出現僵局,往往在於自己本身也不是那麼認同,在認為長輩「老頑固」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有接受自己有天會變老嗎? 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也願意走出家門嗎? 還是跟慧文的阿公一樣,走不出來呢? 「從自身心態調整開始,才能同理家中長輩無法外出的心理。 」告訴自己,也告訴長輩,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接受老化與身體功能改變的事實,才能跨出第一步。 第二招/找出不想出門的原因,並逐項解套. 除了心理因素,家中長輩不想出門的原因有很多,我們試著逐項解決他的困擾,一旦他安心了,出門的意願就會大大提升! 狀況A. 阿旺爺爺怕自己外表不好看,別人會指指點點,讓他渾身不自在。 解決方法:幫長輩「顧面子」

  6. 2020年7月22日 · 記得有一位牧師跟我說過:你做老人照顧的工作,你也是在服務神,所謂信仰,就是要帶著愛,投入你的工作。 當居服員對我來說,是件喜樂的事。 只要想到從事居服工作,不只是勞動,還能成為長輩、家屬情感寄託的對象,我就覺得很幸福。

  7. 2024年1月19日 · 什麼時候去比較恰當? 帶什麼探病禮才不失禮? 面對重病的親友,該怎麼說才能有鼓勵安慰的效果? 病中的人特別脆弱,需要休養也需要溫暖,做好探病禮儀的功課,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暖心的誠意。 Q:親友住院,該去探病嗎?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資深志工陳鶯鶯表示,對老一輩的華人來說,親友生病住院沒去探病,心裡會覺得過意不去;但現代年輕人想法比較不一樣,會視自己的時間和對方的需求,該不該去探病,就看每個人的觀念跟想法。 現在通訊軟體發達,可以藉著電話、即時通訊軟體先關心一下,未必要親臨現場。 如果有需要探病,一般原則是依醫院規定時間及人數,待適合時間再去。 若是重大疾病和手術後,病人送加護病房,則有規定的時間,以大林慈濟為例,規定每天一次半小時,若親友要訪視就會占用家屬時間,建議事先溝通好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