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8月10日 · 在颱風橫掃全台那三天莫拉克一共帶來2854毫米的恐怖雨量除了淹水及河川高漲之外更造成堤防毀損山崩土石流等前所未料的複合式災情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雨量資料8月6日0時至8月10日5時),全台共有三處累積雨量突破2500毫米嘉義縣阿里山鄉2854毫米)、屏東縣三地門鄉2687毫米)、高雄縣桃源鄉2517毫米),短短幾天就下滿了當地平均年雨量的七成! 若看單日雨量,屏東縣尾寮山(1402毫米)、高雄縣溪南(1301毫米)、高雄縣御油山(1283毫米)等三處測站,都打破了1997年「安珀颱風」在花蓮布洛灣降下的單日1222毫米舊紀錄,而屏東尾寮山的1402毫米,至今仍高懸台灣單日降雨量榜首。 弔詭的是,當年的前七個月,台灣正苦於雨水不足的旱象。

  2. 2018年4月17日 · 圖/TIDF提供. 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破紀錄的驚人雨量兩日內降下2500-2700毫米約一年的雨量),重創台灣南部造成有紀錄以來颱風的最大傷亡。. 許多人在這場災難當中失去家園,失去摯愛的親人,他們承受著苦難,也承受著難以忘卻的傷痛 ...

  3. 2010年3月28日 · 形成初期各大氣象預報單位都認為莫拉克會穩定往西北西通過東海南部北部可能 只是颱風環流邊緣掃過而已就是沒想到莫拉克會一直往幾乎正西的方向移動迫使預報 路徑一直往南修正最後終於壓到從台灣東部登陸直接侵襲台灣5日日本東南高壓逐 漸向西延伸與東海高壓單體結合莫拉克移速也因此漸增20時氣象局發布莫拉克颱風的 海上颱風警報,並增強為中度颱風,此時距宜蘭東方雖然還有950公里,但各大新聞台卻不 斷播送莫拉克是個"虛胖"颱風,隱形中降低的民眾對此颱風的戒心。 6日8時氣象局進一步 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中心距台已剩下660公里,莫拉克並以每小時20公里向西快速接近中, 17時中心風速每秒40公尺,為莫拉克的極盛期。

  4. 莫拉克在短短幾天就降下相當於台灣一整年的降雨量高雄小林村幾乎遭土石覆滅台灣受到影響的民眾超過900萬占總人口40%。 本書透過科研,解謎複雜的小林滅村之因,分析當時高雄山區是如何出現大規模崩塌與複合式災害。 2009年8月8日下午3點多,高雄甲仙鄉小林村旁的小竹溪因集中又強勢的雨量而暴漲,土石隨小竹溪的溪水漫流到路上,居民緊急動用怪手搶救,但是水來得又快又急,怪手的挖掘力仍無法負荷。 到了8月9日凌晨3點半左右,小林村西側的旗山溪(又稱楠梓仙溪)暴漲嚴重,許多住家水深及腰,村民驚覺不妙,立刻攜家帶眷往高處逃難。

  5. 2019年8月5日 · 2009年莫拉克颱風過境我們的島曾跟著屏東科技大學教授陳天健紀錄風災過後高屏溪流域的景象十年過去我們與他重返當年的重災區第一條路線是沿著南橫走訪荖濃溪流域當年莫拉克帶來的強降雨沖刷大量土石讓荖濃溪河床劇烈抬升了40到50公尺沖下的洪水導致高雄六龜的寶來淹水超過一米寶來溫泉的繁華也跌落谷底。 十年過去,受災旅館早已消失,被沖毀的河岸又重新填土,寶來地區逐漸復甦。 不過陳天健提醒,這裡有土壟灣斷層經過、地質破碎,未來仍存在風險。 2009年寶來溫泉,土砂淹至建築物一樓. 2019年寶來溫泉現況. 繼續往山區前進,莫拉克風災過後,南橫從高雄桃源勤和到復興路段,完全被沖毀,有好幾年,居民只能走河床中央的臨時便道,只要一場大雨,整條路就會消失在洪流裡。

    • 莫拉克颱風 心得1
    • 莫拉克颱風 心得2
    • 莫拉克颱風 心得3
    • 莫拉克颱風 心得4
    • 莫拉克颱風 心得5
  6. 其他人也問了

  7. 莫拉克風災過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氣候變遷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八八風災後的前瞻性跨學科討論會」。 邀集了不同學科的研究同仁,從全球氣候變遷、原住民傳統環境知識與災後遷村議題、人類學的災難研究等幾個面向進行初步的探討。 這個討論會的發言記錄,已經全文刊登在民族所的網頁上,公開供各界參閱。 個人負責了該討論會的籌備工作,在此謹提出一些個人在討論會前後對於災後重建議題的省思,用意在邀請學界同仁提出更多的回應、異議與討論。

  8. 2009 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造成土石流山崩及淹水等嚴重災情, 7成以上的受災戶為原住民族政府於本次實施的災後重建政策,首度將強制遷居遷村納入法律條文中,以異地重建為主軸,與過去的災後重建政策截然不同,然而災難發生至今已餘10年,災民當初所訴求的土地民生等議題至今似乎仍是災民所期待能夠妥善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藉由分析相關文獻與檔案資料及研究者對於本議題的長期觀察,探討相關政策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觀點對於災後重建的影響。 本文強調應回到源頭著手,即為尊重文化多樣性及提升文化的包容能力,此等問題必須被正視,作為未來相關政策規劃之建議。 關鍵字: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部落永續發展、原住民族. 169-194, Vol.12, No.2, October 2021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