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6月6日 · 西漢 (前206年或前202年2月28日 [註 1] —9年1月10日、23—25年)是 中國歷史 上的一個 朝代 ,是 漢朝 的一部分,與 東漢 合稱 兩漢 。 前206年 劉邦 被 西楚霸王 分封為 漢王 而建立政權,後經過歷時四年的 楚漢戰爭 ,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在 定陶縣 (今屬 山東省 )稱帝,定都 洛陽 , 國號 為「 漢 」。 後都長安, 項羽 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 漢王 」,稱帝後遂以封國名為王朝名。 又劉邦都城長安位於 東漢 時期都城 洛陽 之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 東漢 時的都城洛陽的相對位置代稱為「 西京 」 [註 2] 。 而西漢在 東漢 之前,因此歷史上又稱前者為「 前漢 」 [1] [2] 。

  2. 西汉 (前206年或前202年2月28日 [註 1] —9年1月10日、23—25年)是 中国歷史 上的一个 朝代 ,是 汉朝 的一部分,與 東漢 合稱 两漢 。 前206年 刘邦 被 西楚霸王 分封为 汉王 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 楚汉战争 ,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 定陶县 (今属 山东省 )称帝,定都 洛阳 , 国号 为“ 汉 ”。 后都长安, 项羽 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 汉王 ”,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 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 东汉 时期都城 洛陽 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 东汉 时的都城洛阳的相对位置代称为“ 西京 ” [註 2] 。 而西汉在 东汉 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 前汉 ” [1] [2] 。

  3. 2024年6月29日 · 漢朝 (前202年2月28日 [註 1] —8年1月10日,25年8月5日—220年11月25日)是 秦朝 後出現的 朝代 ,又稱 天漢 ,在 中國歷史 上極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漢朝分為 西漢 (前202年—8年)與 東漢 (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 兩漢 ,中間為 王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西汉西漢 - Wikiwand

    西漢(前206年或前202年2月28日—9年1月10日、23—2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是漢朝的一部分,與東漢合稱兩漢。 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建立政權,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在定陶縣 (今屬山東省)稱帝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國號
    • 歷史
    • 疆域
    • 政治
    • 軍事
    • 經濟
    • 文化
    • 民族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于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同年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漢武帝繼位後,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鹽鐵官營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並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對外則開拓了東並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的遼闊疆域,奠定漢地基本範圍;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拓展對外交往,並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漢昭帝繼位後,霍光輔政,沿襲武帝晚年息兵養民的國策,恢復漢朝的國力。至漢宣帝時期,對外降服匈奴並設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對內整頓吏治、輕徭薄賦,開創了國力極盛的孝宣之治。公元前36年,陳湯斬殺郅支單于,標誌西漢時期的漢匈戰爭結束。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長安,史稱新朝,西漢覆滅。

    •中文名:西漢

    •外文名:The Han Dynasty

    •別稱:前漢、大漢帝國、天漢帝國

    •時間: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帝王:劉邦、劉恆、劉啟、劉徹、劉詢等

    •都城:長安

    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後遂以封國名為國號,又都城長安位於劉秀所建東漢都城洛陽之西,故稱為“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劉秀所建漢室的相對位置代稱為“西京”,而劉邦建立的漢室在劉秀所建漢室之前,故又稱為“前漢”。

    楚漢之爭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和項羽趁勢而起。項梁立楚王的後代為楚懷王(後改為楚義帝),並且各自舉兵討伐暴秦。劉邦於公元前207年12月率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據秦都鹹陽。項羽未實現“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後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並建立西楚,分封諸侯,立楚懷王為楚義帝,自封“西楚霸王”。一共分封18個諸侯,將劉邦封在巴、蜀、漢中地,且將劉邦的封國國號定為漢。 公元前206年八月,因楚義帝為項羽所弒,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前期雖屢屢受挫,但知人善任,重用韓信、張良、蕭何等人才,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得勝利,項羽自刎烏江,西楚覆滅。

    西漢建立

    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大軍行至氾水之北時,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等諸侯王聯合上書,請求劉邦稱帝。經過幾次謙讓後劉邦才答應:“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二月初三在汜水之北的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稱帝,建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劉邦原想定都洛陽,後來婁敬向劉邦指出:應定都關中。婁敬詳細地分析了將國都定關中的好處使劉邦下定決心,並拜婁敬為奉春君,賜姓劉氏,當天即下令定都關中。劉邦車駕由洛陽入居關中,開始先在秦國舊都櫟陽暫居,同時命少府陽城延在原秦都鹹陽以東的長安鄉修建新城,至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始具規模,首都從櫟陽遷往長安。自此長安成為西漢政治中心。

    休養生息

    西漢建立後採取“休養生息”的國策。休養生息政策自劉邦開始,歷經幾代統治者,執行了六七十年。取得“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的成就。班固曾言:“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劉邦稱帝後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在中央實行與秦朝相同的三公制,地方實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而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初的政策對恢復經濟有顯著效果,但亦導致一些弊端,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寇邊日頻。 劉邦晚年對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起了猜忌之心。韓信最終被蕭何用計被呂后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也相繼被剷除,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曾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前195年,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身亡。

    領土範圍

    漢武帝時期武功昌盛,大規模開疆拓土,漢朝國威遠揚。元朔二年(前127年),遣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置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右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武威郡、酒泉郡,後又分出張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攻滅南越國並進占海南島,於該地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設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同年又平定東甌、閩越,將其民遷往江淮;元封二年(前109年),吞併滇國置益州郡,將西南邊界推進至雲南哀牢山和高黎貢山;元封三年(前108年),滅亡衛氏朝鮮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太初三年(前102年),又遣光祿勛徐自為築外長城之光祿塞和居延塞,將西漢北疆推進到戈壁沙漠一帶,自此奠定了漢地的基本格局;到了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又在烏壘城(今輪台縣)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對西域的控制。西漢極盛疆域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國土面積達609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一級政區:郡國 漢初年設13郡7國,末年共有103個郡、國。長官最初稱郡守,景帝時改稱太守。 二級政區:縣(侯國、邑、道)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政區。公元2年,共有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萬戶以上的縣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稱縣長。 行部(又稱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13行部,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三公九卿

    參見:三公九卿 漢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到了漢惠帝、呂后時期分為左右丞相,漢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其職權大抵如陳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撫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職焉。”宰相的具體權力分為五個方面:選官權、督察百官並有一定的執法權、上計考課權、總領朝議與奏事權、封駁與諫諍權。 漢武帝時期,出於加強皇權、弱化相權的目的,設立內朝逐步對相權進行削弱,並通過頻繁更換宰相以及以細事誅殺宰相來加強皇權、樹立自身對中央政權的控制。內朝的設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後,在漢武帝統治期間對外戰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內朝作為一項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與成熟的。 內朝具有根源於皇權的巨大的依附性,脫離皇帝領導,內朝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權力機構存在。同時,宰相不得過問內朝事務,也使得內朝成為政權內部一個相對於外朝的獨立單位。總之,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看,內朝的設立增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權,使得專制制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為首的外朝逐漸退化成為一個大政方針政策的執行機構。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軍事、政務和監察,與丞相統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郡縣官制承襲秦代,封國官職仿照中央。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仍為鄉、里。這樣就恢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統治機構。

    選官制度

    參見:察舉制、徵召 漢初,官吏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按軍功爵位的高低,選任各級官吏,二是選自郎官,即郎中令屬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議郎等。郎官的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隨從,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額,即可由郎官中選用。軍功地主到武帝時已經沒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貲選”,難於選拔真正的人才。 因此,漢武帝即位後,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在除沿用上述制度外,頒行了一套新的選官制度: •察舉制。漢文帝時已有“賢良”、“孝廉”之選,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武帝時,開始明文規定下來,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舉,經過考核,任以官職。不久又規定依人口的數量,按比例選舉,取消了資產的限制。這樣使察舉制逐步完善。 •“徵召”制。徵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武帝召見,確有才能,授予官職。與此同時相配合的還有“公車上書”之制,天下吏民上書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長,授以官職。 •博士弟子考試成績優異者,也可入仕。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置五經博士弟子,每年考試,凡能通一經以上者,可補文學掌故的官缺,成績得甲等者並為郎官。武帝通過這些措施,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從而進一步加強了統治機構。

    法律

    參見:九章律 劉邦在入關之初的時候就約法三章,但只是臨時措施。西漢建立後,劉邦令蕭何根據《秦律》制定《漢律》。除去秦律夷三族及連坐法,在秦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三章,合為九章,故稱《九章律》。 除了法律之一,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須無條件執行。

    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西漢建立了比秦朝更為完備的武裝力量。西漢前期是實行徵兵制,以正卒兩支來守衛京師。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歸衛尉率領;另一支為北軍,保衛京師,歸中尉率領。兩支各有兩萬人。武帝時,各減至一萬人。正卒一年一輪換,不利於保衛京師。武帝著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

    •期門軍和羽林騎

    侍從軍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林孤兒。期門軍是漢武帝於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能騎射者組成,共約有一千人,歸光祿勛掌管。因常為侍從漢武帝而期待於殿門,故有“期門”之名。羽林騎是於太初元年(前104年)選六郡良家子組成,約七百人,亦屬光祿勛。羽林騎原叫做建章營騎,因守衛建章宮而得名。後更名“羽林騎”,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羽林孤兒是由戰死者的子弟組成的,因養在羽林官署,教習戰射,而有此稱號。

    •八校尉

    禁衛軍是於元鼎六年(前111年)建立的,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八校尉為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來,是職業兵,這是中國古代有募兵制的開始。這支軍隊後來發展為西漢王朝的軍事主力,經常用於鎮壓勞動人民或進行民族戰爭。

    •地方

    農業

    •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牛耕更加普遍,在黃河流域逐漸盛行起來,也存在用馬耕地的現象。鐵制農具的製作與使用比較廣泛,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但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而且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鐵制農具的種類也增多了。僅鐵犁中,就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耕作技術有了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鹹陽等地都發現有鐵犁壁。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作用。 •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前132年,黃河又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泛濫成災,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徵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徐伯的領導下,徵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修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餘頃地受益。 與此同時,又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裡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於是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前95年,從仲山口引涇河至櫟陽,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與“區種法”

    手工業

    •冶鐵業 漢代的冶鐵業作坊多,規模大。20世紀50年代後,在河南、山東、北京、江蘇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以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和南陽北關瓦房莊等地遺址規模最大。從遺址可以看出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了一件鐵工具,經化驗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有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準一類A級石墨相當。同時發現炒鋼爐一座。炒鋼這一嶄新的高效率的先進技術的出現,說明西漢的冶鐵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在鋼鐵冶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戰國時期冶鐵業一般只能冶鑄農具和少數手工工具,鍛制兵器還比較少。到了西漢,不僅能生產鐵制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也廣泛使用鐵制,如燈、釜、爐、剪等都已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 •絲織業 西漢時期漢服絲織業發達,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是全國絲織業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發達的城市裡,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稅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 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繡、紗縠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繡、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絲織物,用織、繡、繪、印等技術製成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漢服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別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漢服生產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採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漢錦是漢代織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 •工藝水平 西漢手工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手工工藝水平上。 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發掘出大量的精美的器物。例如出土的“長信宮燈”,製成一個宮女雙手執燈的形象,十分生動,設計更為精巧,可以拆卸,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隨意調整燈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宮女頭部可以拆卸,體內空虛,右臂與煙道相通;通過煙道而來的蠟炬的煙被容納於體內,以保持室內的清潔。墓中還有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由2000多塊玉片和黃金製成的絲縷編綴而成,其製作工藝非常精美。 在西漢官營手工作坊中,主要生產者是工奴和刑徒,私營作坊中的勞動者,主要是奴隸,只有家庭手工業的生產者是“編戶齊民”。 【漢代青銅器圖冊來源】 西漢部分青銅器和玉器 •漆器業

    商業

    •“交通王侯” 漢初,雖然曾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作官為吏,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山澤禁令的放弛,給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當時的富商大賈“周流天下”,非常活躍,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響的勢力。 西漢時商業經營的範圍很廣,據《史記》所載,當時市場中陳列著糧食、鹽、油、醬、果類、菜類、牛、馬、羊、布、帛、皮革、水產等幾十種商品。 •收回鑄幣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這造成幣制混亂,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另一方面,一些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操縱造幣之權,富比天子,威脅中央。吳楚七國之亂時,鑄幣便為其提供了重要財力支持。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把錢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鐘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這次新鑄的五銖錢(也稱上林錢或三官錢),重如其文,錢的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貨幣。•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 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對鹽鐵經營採取放任政策,國家僅設官收稅。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鹹陽建議,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釀酒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鐵官,管理煮鹽、製造鐵器和買賣鹽鐵等事務。不產鐵的地方設小鐵官,以熔化廢鐵作農具或用具。鹽鐵官營後,嚴禁私人鑄鐵和煮鹽。自從鹽鐵官營後,漢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但是管理鹽鐵的官吏多為鹽鐵商人,經營不善,往往產品質量低,價格昂貴,貧民購買不起。 漢武帝在實行鹽鐵官營的同時,推行了均輸平準政策。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在全國實行均輸平準政策。原先漢政府各部門常常搶購物資,引起物價上漲,地方上交中央的貢賦,往來煩難,“或不償其費”。而且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於是由大農令統一在郡國設均輸官,負責管理、調度、徵發從郡國徵收來的租賦財物,並負責向京師各地輸送。又由大農令置平準官於京師,總管全國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資財貨,除去皇帝貴戚所用外,做為官家資本經營官營商業。“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調劑物價,並獲取收益。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政策後,“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算緡和告緡

    哲學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後,漢朝有鑒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史學

    《史記》由司馬遷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宗教

    西漢時期宗教本意在於強化君權,但在方士的影響下,漢武帝時期的宗教大典其功能在於追求一己成仙。經過儒生的不斷努力,通過改變祭祀地點、儀式與主神等方式,才在西漢末期使國家宗教政治倫理化,並恢復了其世俗性功能,從此,封建王朝的國家宗教才成為維護統治為主要目的的宗教工具。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

    匈奴

    •“白登之圍” 秦漢之際,匈奴在冒頓的帶領下首次統一漠北草原,國力強盛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匈奴冒頓單于乘楚漢相爭之機,東破東胡,西攻月氏,征丁零、堅昆等部(約在今蒙古至西伯利亞一帶),南滅樓煩、牡羊(約今內蒙古南部),控制了中國北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擁有騎兵三十餘萬,勢力十分強大。 隨著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匈奴的國家機構也日益完善。最高首領叫單于,單于之下設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等,這些大貴族都統率軍隊,多的萬餘騎,少的數千騎。大貴族之下還設有各級軍官;處理政治的有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等等。這些職位都由貴族世襲。單于又將全國疆土分為三部分,左屠耆王統治東邊,單于居中直接統治,右屠王統治西邊。 匈奴經常侵擾西漢的北邊地區。前201年,冒頓單于發兵圍攻馬邑,韓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劉邦聞訊,親率三十萬大軍迎戰,被匈奴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後來用陳平計,向單于閼氏行賄,才得脫險。史稱“平城之圍”。 •“和親”與“實邊” 漢初,由於經濟急待恢復,政權尚未鞏固,劉邦只好採取“和親”的辦法,把漢室公主嫁給單于,還送去大批的絲綢、糧食、酒等。但是和親政策,並不能阻擋匈奴的掠奪。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騎兵十四萬攻殺北地郡(郡治在固原附近)郡尉,前鋒到了雍(陝西鳳翔)和甘泉(陝西淳化),火燒回中宮。八年後,匈奴又從雲中(內蒙古托克托旗)、上郡(陝西榆林南魚柯堡附近)兩郡各侵入三萬騎,長安城警報頻傳。 文、景時期,雖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為抵禦匈奴的侵擾,也作了些防備工作。如漢文帝改革了邊防軍輪換制度,用免稅、賜爵、贖罪等辦法移民“實邊”。還大力提倡養馬,準備對匈奴進行反擊。 •反擊匈奴 漢武帝即位後,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反擊匈奴的條件成熟。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主要在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間進行,先後打了十幾仗,其中帶決定性的大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戰役發生在元朔二年(前127年)。這一年匈奴侵入上谷、漁陽(北京密雲縣)。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兵出雲中,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發起突然襲擊,匈奴牡羊王逃走。西漢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西漢在這裡設定了朔方郡(內蒙古杭錦旗)和五原郡(內蒙古五原)。 •霍去病西征 在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同年,匈奴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裡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漠北決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武帝召集諸將商議,決定深入漠北反擊匈奴。同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十萬騎兵,分東西兩路進軍。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能遠征的錯誤判斷,西漢採取了奔襲追擊的戰術。衛青率領的西路軍,從定襄,越沙漠,北進千餘里,對匈奴單于大軍進行包圍。經過激戰,匈奴單于率數百騎突圍遠逃,其主力全部被殲,漢軍直追至趙信城。霍去病的東路軍從代郡出兵,深入二千餘里,跨過大沙漠,擊敗匈奴左賢王。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無力大舉南下。 •“單于和親”

    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 前2世紀左右,西域分為三十六國,互不統屬。在天山以北的準噶爾草原有烏孫、且彌等國;在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地區,又分為為南道諸國和北道諸國。 北道諸國有龜茲(新疆庫車)、疏勒、焉耆(新疆焉耆)、車師(新疆吐魯番)等較大的國家。南道諸國有莎車(新疆莎車)、于闐(新疆和田)、樓蘭(新疆羅布泊西)等國。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冒頓單于征服了西域,設官徵稅,並以此為據點,向西漢進攻。 建元三年(前138年),西漢從匈奴降人的口中獲悉:在甘肅敦煌一帶原來居住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擊,被迫西遷,對匈奴入時刻想報仇雪恨。漢武帝為反擊匈奴,截斷匈奴的右臂,乃募使往大月氏,以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應募遠道出使。他在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餘年。後來,他乘機逃走,越過蔥嶺,經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但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不願東歸。張騫只好東返。他再一次衝破匈奴的拘禁,於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長安。張騫的任務雖未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國地形、物產和風俗,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礎。張騫是西漢開闢西域道路的第一人。 公元前119年,漢進軍漠北,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阿爾泰山以南各國的人力、物力,和漢朝對抗。因此,徹底割去匈奴右臂的問題,便被提到日程上來。同年,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張騫到達烏孫後,原定目的雖未達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羅馬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自此,絲綢之路正式開通。 •打開西南之路

    西南夷

    西漢時期,在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居住著許多語言、風俗不同的少數民族,當時統稱之為"西南夷"。在貴州境內以夜郎為最大。在雲南東部也有幾十個部落,以滇 為最大。自滇以北,到四川涼山一帶,以邛都為大。他們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再往西去,有巂、昆明等部落,他們以遊牧為主。 漢武帝時,西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聯繫與日俱增。漢武帝曾派唐蒙為中郎將,進入夜郎,此後夜郎及其附近的許多城邑相約歸附漢朝。漢朝在那裡設定犍為郡。不久,漢武帝又派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在那裡設官管理。張騫從西域歸來後,漢武帝想打開由西南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前後多次派使者向昆明以西探索,終因無法前進而停止。公元前111年,西漢破南越之後,在西南設越巂郡、沈黎郡、汶山郡和武都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為益州郡,並賜"滇王之印"。這顆"滇王之印",已在晉寧滇族貴族墓中發現。此後,西南大部分地區都歸入西漢的直接管轄之下。

  6. 西漢係中國史上一朝,同東漢夾埋一齊就叫做漢朝。 公元前202年 劉邦 打完 楚漢之爭 之後建立咗漢朝,定都長安(家下 陝西省 西安 ),史稱西漢,劉邦就係漢高祖。

  7. en.wikipedia.org › wiki › Han_dynastyHan dynasty - Wikipedia

    The period between the found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and Wang Mang's reign is known as the Western Han (西漢; 西汉; Xīhàn) or Former Han (前漢; 前汉; Qiánhàn) (206 BC – 9 A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apital was at Chang'an (modern Xi'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