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郵票收購 台北 相關

    廣告
  2. 專收舊紙鈔、金弊、銀幣、郵票、龍銀,老酒,現場鑑定,歡迎來店免費估價! 銀幣/紙鈔/郵票/老酒/人參等,快速鑑定、高價回收、免費估價,歡迎來店洽詢!

搜尋結果

  1. 位於臺北市北平東路、由農委會委託新北市農會經營管理的「台北希望廣場」,因為現址土地租約到期,因此就近於百公尺外新址另闢3.0版希望廣場,今(13)日舉辦新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

  2. 為確保充足供應大臺北地區安全蔬果消費需求,臺北農產運銷公司今年建置全臺批發市場第一個低溫卸貨拍賣區,完成從產地到消費地拍賣市場全程冷鏈最後一哩路;並建立「新式摺疊籃」回收循環機制,替代一次性紙箱使用,節省農民成本,搭配棧板卸貨、機械化運輸,不用人力搬紙箱;新式摺疊籃方便冷藏運輸,蔬果品質好、拍賣價格高,還能增加農民收益。 北農今(20)日舉辦革新成果暨產銷履歷農產品推廣記者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共襄盛舉。 北農總經理翁震炘表示,外銷通路及國內超市蔬果運輸有冷鏈,唯獨批發市場拍賣沒有,在從產地、預冷中心以至賣場低溫展售櫃的蔬果運銷過程中,北農補上批發市場低溫卸貨拍賣區設置,完成全程冷鏈最後一哩路。

  3. 據農糧署「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統計,本月30日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的珍珠芭樂交易量達150410公斤達3月最高峰、均價為10.8元,已經低於每公斤12.6元的監控價,對此,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已與地方政府密切注意價格變動。

    • 全面辦理農民農眷保險
    • 肥料自由買賣
    • 增加稻米保證價格與收購面積
    • 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
    • 廢止農田水利會會長遴選
    • 成立農業部
    • 農地自由買賣
    • 回應貿易自由化 陳:整合優勢對外競爭才是重點

    雖然這訴求在1989年農委會開辦農民健保後,算是有所回應。但放在現在的脈絡下,我認為農委會要更進一步爭取的是「建立從農安全體系」,也就是我們希望除了農民健康保險外,農民職業災害保險以及農業保險,這三個保險都能到位且能提升。 農業保險能避免農民看天吃飯,職災能避免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再加上農保制度,農民的保障會比較完整。除此之外目前也在研擬農民退休制度,配合年金改革的政策,預計明年推出。

    當時這政策是為了呼應臺肥民營化,臺灣肥料價格發展至今相對日、韓已經便宜很多,且是穩定不變動的,全國均一價。已經沒有臺肥獨佔的問題,反倒是臺灣的農業生產資材使用如何轉向更友善環境,例如我們推有機質肥料、生物性農藥等,這對農民來說更需要。

    當時種水稻的農民很多,大概有70萬公頃以上(現約27萬公頃),但因為受到經貿自由化的衝擊,農民認為最有效果的就是政府增加稻米價格和收購面積。假設農民一公頃水稻田能收5000公斤的稻穀,政府若增加1、2元,農民一公頃的收入就增加5000元至10000元。 但稻米保價對農民好不好?老實說我認為一半一半。政府雖然保證了稻米價格,但長遠來看,肥料、勞動力逐年上漲,稻米價格卻僵固在那裏,沒有跟著國際糧價上漲。 對比一下就很明顯,1970年代以前國際間黃豆、玉米、小麥的價格平均每公噸是100美元,1970年爆發能源危機後成長到200美元,直到2008年的金融風暴又跳到250美元至300美元,國際糧價持續上漲,但臺灣的稻米價格從1988年的18.8元(以計畫收購價格論)到現在的26元,30年來只漲了8元,...

    這項訴求來自於地方派系的鬥爭,當時臺灣還沒有藍綠問題,而是很local的農會系統的派系角力,像我的故鄉屏東縣萬丹鄉就是長期南北派,廝殺得很嚴重。回應這問題,我認為是如何讓農會扮演協助農民、提高農民所得的角色,這幾年有幾個農會做得越來越好,像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高雄市美濃區農會。 像我家鄉旁邊的高雄市大寮區農會也是個好例子,今年年初紅豆收割時,大寮區農會是用每台斤40元的價格和農民收購,反觀一個高屏溪之隔的屏東縣萬丹鄉農會收購價跌到37、38元,真的差很多,在這之後大寮區農會還說要鼓勵紅豆農轉種產銷履歷紅豆,希望從既有的100、200公頃提高到600公頃,非常有企圖,這就是真正能幫助農民提高收益的農會。 我認為農會未來賺錢的業務不應該只侷限在信用部,如何提升供銷業務才是農會真正努力的目標。

    這一項是算是七大訴求裡,我認為唯一一個農委會努力爭取來的。當時農民要繳水租(1994年改由農委會全額補助),但不見得每個農民都能享受到灌溉用水,如今農委會成功推動將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未來希望更進一步能服務到灌區外的農民,因為長期以來灌區外、約30萬公頃農地的農業用水是歸水利署管轄,但這不對啊,像臺灣最大地瓜產區的雲林縣水林鄉,大部分都屬於灌區外,長期以來沒有享受到農田水利會的服務,未來我們希望逐步編列預算都能照顧到。

    當時農民訴求成立農業部是希望引起大家對農業的重視,雖然這訴求在30年後是因為配合組改即將達成,但組改後能否真的解決未來臺灣農業的問題,是我更關切的,像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後,未來組改完我們預計成立「農村及農田水利署」,慢慢啟動水資源流域區域整合等規劃,又例如農民的小型加工農產品,長期以來衛福部、經濟部都沒在管,阻礙了農業六級產業化的腳步,這部份我們正研擬相關規範,並希望能做出小型加工的示範點,讓農民有所依循。

    當時農民訴求農地自由買賣有其社會背景,但2000年修改《農業發展條例》讓農地不再農有後,農地開始出現價格、數量、品質上的問題。全世界最高的農地價格就在臺灣,平均每公頃要1500萬元,農地價格炒作引發農舍問題,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後來我們盤查出希望保留下來的農業素地(上面不能有建築物)有74至81萬公頃,這個配合國土計畫已經保護住了。 此外農地違章工廠即將啟動第二波拆除,這些都會盡力去做。還有未來我們希望在「對地綠色環境給付」上能把30多萬公頃非「基期年(83年至92年間種水稻或甘蔗等)」的農地也納進來,如此農地保護才會到位。

    回到當時引發520農民運動的起點,在於貿易自由化,這部分的衝擊我認為已非當前臺灣農業的主要挑戰。臺灣經過1990年代後的GATT到WTO,平均農產品關稅只剩10%至15%,和國際油價波動相比,國際油價的影響都遠遠超過這個。 而開放以來其實許多農產品是有守住的,像豬肉,因國內需求關係,目前本土豬肉的市場佔有率有九成,白肉雞則有八成五,畜產類都逐步透過垂直整合提高了競爭力,我會認為貿易自由化對臺灣農業的影響大概就是這樣。 至於像敏感性作物,如稻米、紅豆、洋蔥等,目前仍有用關稅配額去守住,未來即便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我覺得衝擊不大,反倒是像臺灣種苗在國際競爭力很高,但過去沒有把這些優勢整合起來很可惜,所以面對貿易自由化如何調適、提高競爭力,我認為才是重點。 1. 標籤 2.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暫遷華中橋堤外 臺北漁市中繼市場運作順利 3大交通問題暫有解. 配合臺北市第一果菜及魚類批發市場改建工程,中繼市場搬遷至堤外華中橋下。. 夜幕低垂,大半個城市燈火已歇,正當多數人準備入睡的時刻,臺北市華中橋下有群人才開始忙碌工作,喧譁的人聲 ...

  6. 臺中市家樂福西屯店鄰台灣大道入口處,設置有一臺「轉運花店」花束販賣機。. (圖片提供/Greeny Lab 青澀實驗室). 下周2月14日就是西洋情人節,想買花束致贈有情人,除了到花店,臺中市家樂福西屯店鄰台灣大道的一樓入口,現有一臺「轉運花店」花束販賣 ...

  7. 花生乾燥不夠才可能長黴 專家建議紙廠倉庫花生快移倉、檢驗、控管. 合作社將收購來的花生暫存於紙廠倉庫,消費者質疑這批花生的存放方式,也擔心有黃麴毒素,但學者認為花生只要含水量夠低、乾燥度夠,就不必太擔心。. (圖片取自總統府flic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