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5日 · 臺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昨7/4日上午驚傳病逝陳爸與作家林立青曾有多次長談與回憶本篇為林立青的悼念文

  2. 2021年1月7日 · 07:4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 柯書林.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1-01-07. 瀏覽數:9380. 前陣子,得知從前服務的學校,有位老師突然「離開」。 隔天校長來電請我們幫學生及同事們做點心理建設。 「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話(畫),想對這位才剛認識就離開大家的老師說呢? 」我講了這句後,只見同學們面面相覷。 於是我又緊接再問,「另外,你們的老師在兩年前結婚,她老公前天在醫院很捨不得你們老師就這麼走了,所以一直請醫生用葉克膜急救,直到老師身子已經冰冷許久。 嗯,所以你們可以寫一點什麼鼓勵師丈的話(畫)嗎? 」意識自己才講沒幾句,聲音就有點抖抖地,趕緊深吸一口氣。 「最後,如果同學還能送老師一份禮物,也許是首歌,也許是個娃娃,你想送什麼給老師呢?

  3. 2024年1月2日 · 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出, 悲傷是人類自然的情緒反應,但當悲傷的時間拖太久或強度太強,將嚴重影響個人身心健康 。 她說,不少個案多已努力調適一段時間,但自覺狀態依然無法恢復,才決定求助。 例如一名個案原本個性陽光開朗但家人意外過世後發現自己心情遲遲無法恢復日子在硬撐中度過而求助諮商。 後續透過悲傷輔導梳理內心情感,在晤談時好好哀悼,才逐漸從難以喘息的悲傷中走出。 廣告. 相較於與其他親朋好友討論,可能會獲得「該學會放下」、「不要一直想」、「別再哭了」等回覆,讓喪親者倍感壓力。

  4. 2023年11月29日 · 陳竫詒. 張詠晴.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3-11-29. 瀏覽數:19568. #巴菲特的左右手蒙格辭世. 股神巴菲特摯友波克夏海瑟威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過世波克夏證實即將在2024年1月1日度過百歲生日的蒙格在加州的醫院安詳辭世。 享壽99歲。 蒙格曾是房地產律師,1959年,兩人在共同朋友的晚餐聚會上碰面後,一拍即合, 延續了長達60多年的友誼 。 巴菲特回憶起這段相遇,「我們的想法如此接近,讓人毛骨悚然,他是我遇到過最聰明、評價最高的人了。 處女座的巴菲特和摩羯座的蒙格,兩位相差7歲,同樣出生在奧馬哈的好友,攜手打造了投資帝國。

  5. 2016年1月5日 · 一五年九月經濟部工業局軟體採購辦公室開出總額十六六三億元的雲端監控服務標案打破過去一次買斷的採購原則學校買監視器就跟買手機一樣只要付月租費就有業者進行維護。 不過,數百項軟體技術項目需要驗證,手續繁雜,讓許多傳統安控業者紛紛打退堂鼓。 最後出線名單中除了老字號的中華電信竟然出現一間沒人聽過的新創公司行品Skywatch),就連經濟部工業局軟體採購辦公室計劃主持人王世智都說這個結果令他有些詫異。 「投標雖然難度很高,但卻有正面且指標性的意義,」投入安控產業已久、在這次標案中拔得頭籌的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總經理馬宏燦說,這次開口標案是工業局創舉,雖然難,但唯有確立技術標準,業界才有規則依循。 廣告. 連中華電信都說難,不禁讓人驚訝,一家成立四年的新創公司,竟能擁有這樣的能力?

  6. 2019年4月2日 · 在日本演藝圈留名青史的歌手翁倩玉的人生,投射出戰後日本和日、臺、中近代史兩個時間軸線,既華麗又理想,也帶著一抹寂寥的色彩。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照. 文. 野島 剛. 游擊文化. 發布時間:2019-04-02. 瀏覽數:32194. 在一九六八年左右出生的人們一定和我一樣接受過翁倩玉傳說般的洗禮。 榮獲日本唱片大獎的作品〈愛的迷戀〉(魅せられて),以及一襲宛如白色羽毛的禮服……就如同字面形容般,那個瞬間,全日本都迷戀上了這位叫做翁倩玉的臺灣歌手。 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把腳放在暖桌裡,全家一起看唱片大獎,是我們這一代的共同記憶。 時值一九七九年,日本高度成長正逐漸泡沫化。 任誰都沒注意到這個情形,甚至連什麼是泡沫化的概念也沒有。

  7. 2016年11月9日 · 陳一姍當媒體離開人民天下雜誌. 本日焦點. 國會改革四大影響一次看 形同為中國敞開大門? 年輕人為何焦慮? 產業. 服務. 陳一姍當媒體離開人民. 幾週前,《紐約時報》用兩個大版,羅列了川普競選期間罵過的人。 兩個大版,那時我跟個朋友說,實在是太過了。 紐時有用一樣的標準去記錄柯林頓嗎? 柯林頓可是個有漫長從政黑歷史的人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 陳一姍. 獨立評論@天下. 發布時間:2016-11-09. 瀏覽數:1058. 今年有兩次,第一次脫歐,第二次美國總統大選,所謂主流質報媒體──《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CNN、《經濟學人》……全都表態押錯寶。 英國脫歐那次,表態還有品;這一次,可能真的很有急迫感,媒體專業完全變成點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