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8日 · 長大後陳達曾在水泥工打石工木炭工看牛工收割稻草工人等職業中流轉也經常受邀自編自唱除了經常在婚喪喜慶的場合為民眾演唱還曾背著月琴到處流浪足跡遍及整個大恆春地區只要有頓飯吃些許獎勵就心滿意足。 不過,到了 29 歲時他因病而產生眼疾晚年時眼盲耳聾同時找上他還罹患了精神分裂症。 不斷的漂泊、歷經人生種種無奈,一生宛如與病痛始終牽引在一起,又在窮苦中頻頻掙扎。 而他之所以能被後世認識,或許與接下來要提到的這位「關鍵人物」有關。 民族音樂學家的採集發現:陳達的臺北之旅. 這位關鍵人物,就是臺灣民族音樂學家史惟亮。 當時(1967 年),史惟亮與另一位音樂家、教育家許常惠發起了「民歌採集運動」,就這樣一路深掘到了恆春,發現了當時貧窮襤褸的陳達。

    • 臺灣音樂教父

      細看這位「臺灣音樂教父」的一生,不僅是現代音樂創作的先 ...

    • 猶如希望之光

      她的故事,是逐夢的另一個代名詞;更是當你與現實殘酷奮鬥 ...

    • 你聽了嗎

      從他的作品裡,我們不但可以聽到動人的情感與對台灣這片土 ...

  2. 序言. 生平. 特色及評價. 錄音作品. 參考. 連結. 作品聆聽. 陳達 (歌手) 關於名為陳達的其他人物,請見「 陳達 」。 陳達 (1906年4月16日—1981年4月11日), 小名 紅目達仔 ,是一位出生於 臺灣 屏東 恆春 大樹房砂尾路的 歌手 。 他以融合彈奏 月琴 及 故事 敘說並具個人特色的 民謠 演出著稱。 生平 [ 編輯] 陳達據言有四分之一的 台灣原住民 血統,上有4個哥哥、3個姊姊,排行老么,雖然他從未受過學校教育,也不識字,也不識樂譜,他的音樂更沒有師承,但因他的大哥與四哥都是村子裡的好歌手,陳達耳濡目染,樂器更是借用哥哥的月琴而無師自通,故其主要使用樂器為 月琴 ,喜歡吟唱恆春民謠。 29歲時,陳達因病而產生眼疾。

  3. 2021年11月22日 · 李志銘 22 Nov, 2021. 1971年史惟亮為了資助陳達的生活困境而錄製的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封面。 圖/作者翻攝. 在台北的 音樂...

    • 陳達的一生1
    • 陳達的一生2
    • 陳達的一生3
    • 陳達的一生4
    • 陳達的一生5
  4.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 cyberfair2006 › hcps向陳達致敬一生

    恆春民謠先師 ─ 陳達生平事略. 陳達老先生於民國前六年四月廿六日出生於屏東縣恆春鎮大光里大光路大窟尾湖底坪),兄弟五人即戶飛龍。 老大、老二、老三均結婚生子,唯有老四飛龍,老五陳達兩人,自小就喜歡唱歌,飛龍除了月琴彈得好以外,胡琴更是拿手。 (飛龍到海外,就沒有回來)。 田裡的工作就由三個哥哥耕作,其餘兩人則經常爬到樹上彈琴唱歌。 因為家庭環境不好,陳達十二歲時,就被送到台東其二姐家,依靠姊姊及姐夫。 其他的哥哥也相繼搬離「湖底坪」故居。 在台東長大後,跟隨姐夫在台東製糖工廠的農場工作 。 在台東工作期間,閒暇,仍不忘彈月琴唱唱恆春民謠以自娛。

  5. 一把殘舊的老月琴一個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孤獨身影一生都在為民俗歌謠默默奉獻的歌者陳達的出現點燃了很多人延續民俗歌謠的火花但這瞬間燃燒的光華並未替陳達留下些什麼他依然孤獨落寞地唱著思想起走完他的一生賴西川作詞蘇來譜曲天水樂集工作室創作並推出了月琴這首歌原打算請著民歌手李建復演唱鄭怡表示自己是最適合的演唱者並提議將末句再唱一段思想起提到開頭作為第一句蘇來最終決定由鄭怡來唱這首歌。 天水樂集成員由當時最受歡迎的民歌手蔡琴、李建復,台灣著名音樂人,飛碟「七陳二李」二李之一的李壽全,才華橫溢的詞曲作者蘇來、許乃勝、靳鐵章六位組成。 天水樂集存在時間很短,所幸留下了《柴拉可汗》和《一千個春天》兩張經典專輯。

  6. 其他人也問了

  7. 【人物】 陳達. 典藏者.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詳細資料. |福佬民歌手、說唱藝人|. 陳達福佬民歌手說唱藝人1906 年 5 月 12 日出生於屏東恆春,1981 年 4 月 11 日逝世於屏東。 具有四分之一原住民血統的陳達透過傳承學會演唱平埔族歌謠並以口傳方式從哥哥及其他演唱者的身上學習到恆春民謠擅長編詞演唱內容有長篇敘事題材和短篇即興之作包含感謝愛情勸世等以節奏自由似吟似唱的方式進行因此也被譽為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唱詩人」、「臺灣民間音樂寶石」。 CHEN Da was born in Hengchun, Pingtung in 1906. He was one-fourth aboriginal.

  8. 2023年9月11日 · 陳達持續走唱人生貧病交迫一直到1967年61歲那年被從事民歌採集運動的音樂系教授史惟亮許常惠發掘譽為民間音樂靈魂」。 當時台灣一方面動盪不安包括1970年保釣運動1971退出聯合國等等但另一方面台灣從農業進入工業加上十大建設等國家動能挹注台灣有了加工出口區家家戶戶家庭即工廠」,台灣上下對自己的將來有了憧憬自己的根就在台灣。 但,那個「自己」究竟是甚麼? 1976年,陳達受邀到台北與當時唱民歌的大學生一起在「稻草人」餐廳唱歌,陳達來自土地的歌聲,啟發當時知識分子強烈的文化自覺,也是台灣70年代尋找「自己的歌」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