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黑面琵鷺(學名: Platalea minor ),又名黑臉琵鷺、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 ,台灣閩南語稱作「烏面抐桮」 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3] [註 1]。

  2. 黑面琵鷺(學名: Platalea minor ),又名黑面琵鹭、小琵鷺、黑面鹭、黑琵鷺、琵琶嘴鹭,俗稱飯匙鳥 ,台灣閩南語稱作「烏面抐桮」 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3] [註 1]。

  3. 黑面琵鷺數量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分布於朝鮮半島西部島嶼和中國東北、貴州、湖南、浙江、 台灣 、福建、廣東和海南。 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 :黑臉琵鷺. 拉丁學名 :Platalea mino. 別稱 :飯匙鳥,琵琶嘴鷺、黑面仔. 二名法 :Platalea mino.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 :鳥綱 (Aves) 亞綱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目 :鸛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䴉科 (Threskiorothidae) 屬 :琵鷺屬 (Platalea) 種 :黑臉琵鷺. 分布區域 :朝鮮半島西部島嶼和中國東北,冬季至中國台灣及南部、越南北部.

  4. 黑面琵鷺是世界6種琵鷺屬中最瀕危的候鳥,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由於其繁殖地和度冬區橫跨多個國家,保育工作和族群監測需要國際間的合作。 每年一月,香港觀鳥會發起「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聯繫各國調查員同步進行普查。 鑒於臺灣的黑面琵鷺數量最多,調查門檻相當高,在農委會林務局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的經費支持下,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與聯繫全臺鳥友共同協力進行普查工作,近年來皆須超過百人次的調查員來完成。 今年1月6日至8日舉行的「2023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記錄到全球共有6,603隻度冬的黑面琵鷺,數量持續攀升寫下歷史紀錄。 其中,臺灣是最重要且最關鍵的度冬棲地,共記錄到4,228隻,首次突破四千隻,占全球數量的64%。

  5. 普查首次13個縣市皆記錄有黑面琵鷺. 臺灣的黑面琵鷺主要度冬在西南沿海,超過九成以上的族群集中分布在臺南、嘉義、高雄及雲林,其中今年臺南的數量有2,158隻 (56.4%),主要在七股與安南 (四草)地區;嘉義有962隻 (25.2%),主要在布袋和鰲鼓濕地;高雄有369隻 (9 ...

  6. 大型白色水鳥,有長的飯匙狀的嘴。繁殖期成鳥頭部有長飾羽,胸部有黃色。整個面部為黑色裸皮,使其與白琵鷺區分開,白琵鷺是其棲地範圍內唯一的其他琵鷺。經常聚集成大群,偶爾與白琵鷺混在一起。

  7. 2010年10月6日 · 黑面琵鷺是目前全世界6種琵鷺中,數量最稀少的種類。. 每年9月底開始,黑面琵鷺就會分批從遙遠的北方陸續來到臺南七股曾文溪口濕地,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牠們主要的度冬地在臺灣、香港和越南等地。. 曾文溪口的七股濕地,目前為國際保育鳥類 ...

  8.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提供完整的黑面琵鷺展示資訊,包含全世界琵鷺屬鳥類介紹、黑面琵鷺遷徙路徑、生態習性、實體標本及濕地生態保育等。. 展館內提供導覽解說及影片觀賞服務,也不定時舉辦各項教育推廣活動。.

  9. 黑臉琵鷺是大型涉禽,身上長滿白色羽飾,鳥喙形狀獨特,成匙狀,又似琵琶,臉呈黑色,皮膚裸露,因而得名。. 體長約76厘米,約重一公斤。. 黑臉琵鷺在3月至9月期間,只於南北韓西部海岸至中國遼寧省之間的小島上繁殖。. 當中以限制人類進入的南北韓休戰 ...

  10. 每年的9、10月,超過全球數量60%的黑面琵鷺族群會陸續飛抵臺灣度冬,停留至隔年3、4月開始北返。. 黑面琵鷺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的保育動物,自1989年由香港觀鳥會首次發表的統計數量288隻,至2020年全球普查資料4864隻,是國內、外保育界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