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8日 · 文章指出,港股自1月底的年內低點大幅反彈,主要是受惠於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例如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該《意見》於2024年4月12日出台,當中分為九個重要方向,所以亦被稱為「國九條」。 「國九條」提到要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以及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 與內地市場提振股東回報的趨勢一致,主要國有銀行在今年較早時間宣佈全年業績的時候,已提到要考慮分派中期息。 2024年4月29日,幾家主要國有銀行在公佈首季業績的同時,亦宣佈將會在2024年中期首次派發中期息,派息比率不高於 30%。 派發中期息普遍被視為利好訊號,因為股東可以在財政年度完結之前獲分派部份回報,有利股價表現。

  2. 2022年5月4日 · 防守性股票似乎明顯跑出. 滯脹通常對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產品及服務的防守型企業有利,意味着這些企業的股價通常能夠在經濟放緩時維持較佳的穩定性。 例如,無論通脹是否升溫,人們都需要購買食物,支付電費及租金,但他們或會選擇推遲購買新車或iPhone等周期性商品,直至價格回落才行動。 表現最佳的通常屬於防守性行業,如公用事業、必需消費品及房地產。 相比之下,資訊科技、工業及金融等周期性行業則處於表現最為遜色之列。 然而,有別於其他周期性行業,能源股通常可在滯脹環境下跑贏大市。 由於能源企業的盈利與作為通脹指數關鍵組成部分的能源價格掛鈎,因此會出現這種情況亦相當合理。 從定義上來看,通脹上升的時候,能源股應當造好。 【下半年歐元望反彈 人民幣日圓轉穩 : 按此 】 靈活配置不同行業及地區.

  3. 2024年3月27日 · 美聯儲在3月議息會議中上調了經濟增長及通脹預測,這預測確認了美聯儲延後減息是基於經濟存在韌性及防範通脹反彈。 最新的利率點陣圖繼續維持年內將會降息0.75厘的預測,沒有為市場帶來落差。 一如筆者早前預期,這結果支持市場情緒,美股更創出歷史高位。 提到美股再創新高,投資者自不然會想到主要是由科技股領漲。 確實,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以及債息下跌,今輪美股創新高,科技股功不可沒。 不過,筆者今天倒希望投資者可以多留意科技股以外的板塊。 資金於防守性及週期性板塊輪動. 一般而言,不同行業可以分為防守性及週期性兩大類。 週期性板塊的表現與宏觀經濟情況成正相關,行業例子包括金融、工業、原材料及資訊科技等。 相反,防守性板塊不太受經濟的漲跌影響,行業例子包括公用事業、能源、核心消費及健康護理等。

  4. 2019年5月17日 · 發布時間: 2019/05/17 09:00. 分享:. 防守性高又穩定收息 公用股首選呢兩隻電力股. 中美再次互徵關稅,令股票市場波動,資金泊向公用股避險。. 其中想避險,又收息,兩隻電力股—中電控股(00002)及電能實業(00006),防守性高,受中美貿戰影響較微 ...

  5. 2024年4月24日 · 早前有數據指出美股MPF基金在今年首季錄得破紀錄的逾90億元淨流入中港股票MPF基金則淨流出30億元但本月環球主要股市都有調整最新的數據已顯示這些新流入的資金暫時要採防守策略因為4月上半月無論美股或日股MPF基金都錄得逾5%的跌

  6. 2023年8月30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3/08/30 08:00. 分享: 美聯儲主席在全球央行年會中表達對未來利率決議上抱謹慎行事的態度,這說法對投資者而言並沒有陌生的感覺,謹慎行事的態度代表未來的加息決定將會以數據為主。 而值得留意,除了通脹以外,美聯儲主席亦表示經濟出人意外地強勁會帶來風險。 故此9月議息會議中是否真的能夠暫停加息,會議前的通脹及就業市場等數據甚為重要。 美股未有足夠調整 宜部署防守性板塊. 參考彭博美國經濟驚喜指數,自第二季起美國經濟表現超出預期,市場對經濟衰退憂慮下跌,週期性塊板表現一直優於防守性板塊,支持美股於7月底及8月初上升至去年中的高位,並步入牛市。 畢竟現時利率處於高水平,在經濟沒有進一步擴張的支持下,估值的上升難以延續,令股市出現近日的調整,防守性板塊亦扭轉其表現。

  7. 2023年12月7日 · 要避開的陷阱1:關注美聯儲. 市場一向認同「不要跟聯儲局作對」,即是減息時買入股票,加息時沽貨。 這種避險心理全年主導着股市,令投資者競相加入一場 徒勞的燈謎遊戲 ,估算儲局「是否還在加息? 」同時不斷推敲「還要持續多久? 」「利率會很快下降嗎? 」「會硬著陸還是軟著陸? 」等疑問。 Hobson和Rogers認為, 這種對美聯儲每項聲明都作出反應的執著,只會浪費時間 。 即使存在恐懼和不確定性,可怕的預測只是噪音,並沒有成為現實。 這代表那些由於憂慮加劇而遭到市場拋售的板塊,包括銀行業、部份工業和任何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講可能處於有利地位。 要避開的陷阱2:相信炒作. 雖然很多領域慘遭拋售,但少數科技股、減肥藥和人工智能(AI)供應商仍為今年美股帶來優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