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仿冒專利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由於仿冒專利目前已無刑事責任,侵害專利屬私權糾紛,必須循民事救濟途徑解決。 民事賠償損害請求權本質上是侵權行為,侵權行為之成立並不以有故意或過失為要件,只要不法侵害他人權益及足以當之。 至於專利權人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時,專利法有關之規定簡要說明如下:損害賠償責任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 專屬被授權人亦得為前項請求。 但契約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專利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二、損害之計算方式(依據專利法第八十五條規定)(一)原則上以填補被侵害人之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但如果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

  3. 自92年3月31日起侵害他人專利權仿冒他人專利已無刑事責任僅有民事責任。 已持有專利權而遭侵權時,可採取的行動: 1.請求侵害排除. 專利權的侵害行為已經實際發生,而且侵害的行為持續存在時,專利權人可要求侵權行為人,立刻終止侵害專利權的行為。 例如:沒有取得同意就擅自製造專利權人的發明專利物品,如果物品已經在市面上販售,專利權人可以要求他立刻停止製造以及販賣。 2. 請求銷毀. 為了避免專利權人遭受的侵害時間持續、或是範圍擴大,專利權人對侵害專利權的物品,或是從事侵害行為的原料、器具,都可以請求銷毀。 另外,專利權受到侵害且已經發生實際損害時,專利權人可以自行向侵權行為人請求損害賠償。 但 專利權人必須在專利物品、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如果未加標示,不得請求賠償 。

  4. 專利仿冒怎麼辦遇上侵權行為該怎麼辦. 好的產品或技術只要能夠獲得市場青睞就能夠站穩腳步但於此同時最害怕的就是自家的產品與技術遭到山寨仿冒與模仿。 這個時候申請專利可以說是最好且直接的保護方式,市場需求量大又容易被他人仿製的產品或技術,最需要的就是申請專利來防止他人剽竊或盜製。

  5. 教你搞懂專利仿冒的定義與侵權求償. 什麼樣的產品需要申請產品專利? 許多公司與企業,在研發產品與商品時投入了大量的經費與精力,且充滿創意的創新想法,往往讓公司的未來願景看漲,但努力研發或創造出來的產品,該如何確保權益不受侵害? 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當然就是透過法律來保障。 這中間我們要瞭解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公司的產品,有沒有足夠的獲利能力? 而這個產品,在市面上是否具有申請專利的可能與可行性? 首先,我們必須要瞭解到一個商品發明或創作,能否獲得專利證明的三個重要條件,分別是: 產品利用性. 新穎性. 進步性. 在滿足了上述三項條件之後,還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我們要知道自家商品究竟是該申請「發明專利」、「設計專利」還是「新型專利」?

  6. 徵信社百科. 要抓侵權先搞懂仿冒品定義了解販售仿冒品被抓後的賣仿冒品刑責. 商品百百種,但仿冒品定義是哪一種? 在台灣,仿冒品是歸類在商標法內的,未得商標權人或團體商標權人同意,為行銷目的就能算是仿冒的行為,像是一雙帶著勾勾的球鞋、一件印著酷似無嘴貓圖案的上衣,像極了品牌或是知名角色設定,但是售價卻低了不少,這種類型的仿冒,民眾比較能區分,也明白販賣仿冒品是違法的;於是一些不良商家換了策略,製作了與品牌相類似的樣式,像是知名品牌香奈兒特有的毛料外套,樣式、顏色都和精品非常相像,就只差在LOGO的有無,而在販賣時標榜了「小香風」吸引客群購買,其實,這樣也是侵權了。

  7. 2023年9月22日 · 仿冒品常困擾認真研發的廠商而專利權則是廠商能選擇的保護手段。 假設在專利民事訴訟中,專利權人成功克服侵權人的專利無效抗辯,損害賠償的計算將是雙方爭執的重點。 本文意在介紹四件利用「實際損害法」計算賠償金的案例,以供實務參考。 專利法對於損害賠償計算之規範. 台灣專利法第97條第1項明訂三種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計算方法;其中第1款稱為「實際損害法」,其規定「依民法第二百十六條之規定。...

  8. 2021年7月7日 · (一) 行為人販賣仿冒品已侵害他人之商標權可能觸犯商標法第97條之非法販賣侵害商標權之商品罪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萬元以下罰金。 (若將仿冒品謊稱為真品販售將使消費者陷於錯誤誤認為真品而購買可能同時觸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若行為人透過拍賣網站、網路直播、電視購物等傳播工具,對公眾謊稱為真品販售,可能構成刑法第339條之4加重詐欺罪,可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三) 查扣之仿冒品,依商標法第98條規定,不問是否屬行為人所有,一律沒收;行為人因販賣仿冒品之犯罪所得,依刑法第38條之1規定,亦須宣告沒收。 Q3:若不知道是仿冒品而販售是否仍會構成刑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