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31日 · 卡謬與七等生理解存在主義哲學 | 張復 – 奮 起. 我年輕時常常聽到人們談論七等生以及他爭議性極高的作品例如我愛黑眼珠」。 我沒有讀過這個作品(或任何他的作品),然而從別人的介紹來看,覺得它的氛圍很像卡謬的「異鄉人」。 對於後面這本小說,我則十分熟悉,卻一直不理解為什麼它(尤其是最後一章)散發著一種強烈的疏離意識。 如果我沒有弄錯,「我愛黑眼珠」明顯受到「異鄉人」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它的「衍生產品」。 卡謬的哲學理念是:人要面對生命是沒有意義的真相。 我相信七等生從卡謬的作品讀出這樣的人生觀,並且欣然接受了它。 問題是,為什麼這兩個作家對人生會有這種異於常人的感受? 我做了一點心理/神經科學方面的文獻調查,覺得我可能找到一個關鍵點。

  2. 2020年12月5日 · 七等生就算不是台灣小說最後一個存在主義者也是最極端的一個因為極端所以銳而薄而扭曲而纖細文字和人都疾馳在剃刀邊緣——你會擔心他的小說會崩壞在詩的誘惑之中一如你看削廋的靈魂》,你會想這個人怎麼會沒有自殺掉這樣的有才華又偏激的人在196070年代出道的文藝青年裡並不少見不過後來有一半踏實下來與現實和解緩緩坐上現實提供的交椅另一半由自戀而自命不凡以名士風度也建設了終南捷徑。 像七等生這樣狂狷獨立不媚於世的,竟能倖存不折,你不得不佩服其硬度。 傲則易於妄。

  3. 按照存在主義的講法,人生沒有意義 ,至少一開始是沒有的。 人無法選擇自己如何出生、要不要出生。 每個人都是無端被「拋 擲」到這個世界上。 是以存在先於本質,最初的最初,你只是沒有意義的一團存在而已。 而人的任務,就是要在最初的無意義當中找到意義,以尋回自己的本質。 小說的初始,李龍第搭車前往電影院等待他的妻子晴子;並且在等待的時候,買了兩 塊嵌有葡萄乾的麵包和一朵香花。 這一切的行動,都處在一個既有的意義網路之中:他在 等待他的妻子,他愛她(或是她的黑眼珠),所以買了她喜歡的麵包和香花。 然而一場突 如其來的大雨切斷了李龍第原有的意義聯繫。 大水逼得他爬上了孤立無援的屋頂,那上頭 沒有一個他認識的人,那上頭與他原有的生活情狀完全無關。

  4. 存在主義 (英語: Existentialism ,德語: Existentialismus ),又可翻譯為 實存主義 、 我存主義 ,指的是研究生命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且以「我」為中心去探索、追求、解決和改善其生命一切的一門 哲學 。 在存在主義思想家看來,人類個體總是會出現「存在焦慮」,即面對明顯無意義的人生(人皆有死)或荒謬的世界(善惡未必有報)時的恐懼、困惑、和迷失,因此存在主義思想家致力於探索與人類存在的意義、目的、和價值相關的命題。 在存在主義裏,要評價一個人時是去評價他的道德行為,而不是他的身份、外貌、學歷、或事業,因為人的本質是必須透過他自己的行為才能被定義,即「人就是他行為的總和」。

  5. 劉振琪∗. 一、 前言. 七等生(1939— . ),本名劉武雄,生於苗栗通霄,父親早逝,家境貧困,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在國小任教,現已退休。 1962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開始了寫作生涯,著有《巨蟹集》、《 離城記》、《 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僵局》、《沙河悲歌》、《耶穌的藝術》、《譚郎的書信》⋯⋯等小說、散文集1。 2003. 年10月由遠景出版社出版了《七等生全集》共十冊,以寫作年代作為畫分的依據,有別於過去的版本,此乃出自七等生的構想2,《全集》的出版,是對七等生四十二年的創作歷程的總結和記錄。 初次閱讀七等生的作品〈我愛黑眼珠〉,可能得到與葉石濤相同的感受:

  6. 其他人也問了

  7. 黃克全提到文中人物晴子代表倫理的相對性在洪水來之前倫理道德是基本的社會規範但洪水來以後男主角遇到了象徵宗教絕對性的妓女也就是當遇見了需要被憐憫的人宗教的大愛就會大於倫理的小愛其中更由故事主角透過自我的對話找出自我存在的價值體現當時社會環境的存在主義特色黃克全與王學敏更找出了七等生文本的問題核心:「生命對你來說是美或醜? 七等生於1967年發表<我愛黑眼珠>著作,飽受爭議及討論。 黃克全回憶,他曾將討論我愛黑眼珠作品的論文寄給七等生本人,被七等生稱許,強調此論文碰觸到作者所想講的那個點。 此時王學敏臉上浮現引以為傲的表情,表示:「有非常多討論七等生文本的人,但被七等生本人肯定的只有他〈黃克全〉。

  8. 2021年2月25日 · 所謂存在主義式思維的特點在於: 以作為主體的人 (man as subject) 而非自然或作為事物的人 (man as object) 作為起點與關注對象; 所謂作為主體的人」,並非指傳統哲學裏著重的抽象思維主體 (thinking subject) ,而是具體地存在於世界中、包含不同面向(意志、情感、身體)的個別存在者 (existent) ; 相較傳統哲學家致力追尋人之所以為人的普遍天性或本質(通常是理性),存在主義者著眼於描繪出人在具體生活中展現的獨特存在方式的不同面向。 從人出發,不同存在主義者各自發展出自己關於人的存在模式的獨特理論。 雖然存在主義者沒有一套共同接受的學說,但Macquarrie指出幾組他們皆會深入探討的基本課題: 與人的行動有關:自由、選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