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7月6日 · 別當孩子最討厭的父母》為什麼明明有能力實踐,卻老愛把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 究竟父母有沒有權利說這種話:「這輩子我自己沒什麼願望,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了。. 如果這樣可以的話,那麼年紀輕輕的子女,可不可以也對父母說:「爸爸 ...

  2. 2024年2月23日 · 本文作者是一位3歲小孩的母親。 有感於社群上的「 以馬寶寶 」討論,她分享,從小孩滿2歲,她就從情緒面、生存面著手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 她認為只有做好「能讓小孩好好離開家長」的打算,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才會足夠喜歡自己,也有勇氣嘗試、有能力走進想要的世界,並且也能主動因為愛、快樂,自願和父母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 我養小孩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最後能好好的離開我。 同樣是給小孩一輩子的禮物,比起音樂和排滿課表,我情願孩子擁有的,是自由、自主和自我調節能力。 過於強調成就,會忽略人生的主要課題. 就用我先生來舉例,他雖然是做為進入醫學系畢業生的考試制度勝利者,但卻做過「把雞蛋直接丟進微波爐加熱」這種極其不符合生活常識的危險行為。

    • 孝敬、不讓父母失望,家庭價值影響臺灣人
    • 為什麼關注成年子女的親子關係?
    • 問:與青少年子女相較,成人子女的親子處境有什麼特殊性?
    • 問:成人子女的親子關係,容易遇到哪些摩擦點?與老年父母溝通,應該注意什麼?
    • 問:面對親子衝突,成年子女有哪些常見的溝通方式?
    • 問:採取哪一種策略,對成年親子關係最有正向幫助?
    • 問:避免衝突為什麼不是好方法?
    • 問:透過成人親子衝突的研究,對臺灣社會現況有什麼觀察和省思?

    趁著假期回家,餐桌上爸爸劈頭問起升主管的事,媽則在一旁關心何時結婚生孩子。你埋首扒飯、一臉無奈,但默不吭聲卻又惹來新一輪怒氣……我們對這種家庭劇碼一定不陌生。「2016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98%的受訪者認同「對父母養育之恩應心懷感恩」(0-4 分評比重要性,給出 3 分以上者);「不論父母待你如何,子女仍應善待」有高達86%受訪者贊同;「放棄個人的志向,達成父母的心願」也有約34%同意。 調查顯示,孝敬、不要讓父母失望、重視家人和諧,至今仍是臺灣重要的家庭價值。即使已成年獨立、成家立業,父母對孩子的關切影響依舊緊密,甚至左右子女的人生選擇,成人親子衝突必然成為華人家庭的一大課題。 但許多人或許感到困擾:和父母總是說理說不通,該怎麼辦?明明已忍讓逃避,為何最後親子間仍衝突不斷? 中研院葉光輝...

    研之有物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會投入親子關係研究?親子關係常針對兒童、青少年,為何會關注到成年子女? 葉光輝研究員答(以下簡稱答):我在碩士階段原本念工商組織心理學,到了博士班,指導教授楊國樞先生卻建議我改做孝道議題,他告訴我:「孝道議題研究可以做一輩子。」老實說,當時心裡有點不服氣(笑),不過後來我確實應證了他的話,孝道議題值得研究一輩子!因為這在我們的文化裡非常重要。 孝道是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孝道牽涉親子關係,從親子關係又可以延伸到各種人際互動,從本土心理學的角度,孝道是社會網路關係的重要基礎。 早期,我主要探討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隨著社會變遷,我開始注意到進入高齡化社會後,成年子女與老齡父母互動成為許多人的煩惱。當爸媽慢慢老去,我們會遇上失智、老年心理變化、高齡照護等問題。...

    答:首先,青少年親子衝突通常以爭取自主權為核心,衝突事件可能很廣泛,甚至是芝麻小事。成年子女則多半涉及明確的生活選擇,例如居住安排、奉養、健康照護等。 再來,成人子女就像夾心餅乾:上有年長父母、下有年幼子女,可能同時面對兩種類型的親子關係。他們既作為父母、又身為子女,身處的家庭關係結構本質上就與青少年子女不一樣。 特別是30多年來,臺灣從政治戒嚴走向多元開放,經歷劇烈快速的社會變動,世代價值觀迥然不同。6、7年級生應該對「三明治世代」的代間問題最有感,同時面對「威權時代」的父母及「網路世代」的子女,衝突感特別強烈。好比6、7年級生的成長經驗裡,多少還被灌輸「爸媽打你是關心你」;但同一套打罵教育,很難再用到下一代的身上。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處於兩個世代、兩個價值光譜之間,中生代或...

    答:一般成人與青少年子女發生衝突,可以用說理、教導來解決。但父母活了大半輩子,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直接說理,很難讓老年人改變長年累積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 很多時候,成人子女會下意識想「糾正」父母,往往便成為衝突導火線。 舉例來說,兒女看到母親提重物,直覺要幫忙、告誡媽媽不要總是自己來,結果母親非但不領情、欣慰,反而發起脾氣。為什麼?可能是媽媽不服老,不想被看做沒用的老人家,或覺得自己有能力、不需麻煩孩子。一旦忽略行為背後的根源,無法同理感受對方的心理需求,認知落差就可能釀成雙方衝突,子女也陷入「老人家很難溝通」、「爸媽都講不聽」的不滿和無力感。 另一方面,成人的親子衝突,也反映出高齡長輩的處境與心理需求。 心理學有一個「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

    答:兒女和父母發生衝突,一般可以粗略分成幾類反應模式:逃避、利己主義(優先滿足自己需求)、自我犧牲(順從,優先滿足父母要求)、折衷妥協(各退一步,退而求其次)、兼容並蓄(找出能滿足雙方需求的共識)。 光譜若從「自我利益」到「兼顧雙方」,上述反應可歸類為: 一、自我導向式策略:逃避不處理,降低個人壓力感受;利己主義,以自身需求為主。這些自我導向策略對於解決衝突問題、增進關係,通常比較不管用。 二、自我犧牲式策略:相較之下,這類子女會優先考慮關係和諧,多選擇以隱忍為手段。 三、共享式策略:折衷各退一步或兼容並蓄,這類子女通常更重視確實解決問題。

    答: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從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篩選出樣本共787人,進行量化分析。結果發現,越常從「功能性觀點」來看待親子衝突的子女,越傾向採取「共享式策略」,他們在親子關係、個人幸福感都比較好。 所謂功能性評估,指的是你能不能正向看待衝突,把衝突當作是了解彼此的機會,用比較開放、積極的態度面對因應。抱持這種心態的成年子女,比較會主動尋求不同方法解決問題,但前述三種溝通模式,只有共享式策略才會在功能性衝突評估、個人生活適應變項間,具有明顯的中介效果,能幫助提升親子關係品質。 所以總結來看,化解衝突有兩個關鍵:首先,個人是否具「功能性衝突評估」的態度,將危機化為轉機;其次,子女越常採取「共享式策略」,和老齡父母親子關係會越好,個人幸福感也會提升。

    答:青少年和成年子女常會用順從遷就,希望避開衝突。但不同的是,青少年有時是不得不,因為權力、資源不對等,只能聽爸媽的話;成年子女的順從大部分來自於孝順遷就、以父母為優先,更接近自我犧牲。子女因為在乎親子關係、父母感受,最終選擇放棄自己需求。 但從數據分析,採用逃避(自我導向策略)或隱忍(自我犧牲策略),對親子關係、個人幸福都沒有明顯幫助。因為雖然看起來能制止衝突擴大,但長久下來缺少實質溝通,對個人情緒及關係品質都不是好事,反而累積負面影響。 只有正視衝突,將其視為溝通契機,並採取共享式策略因應,才能夠創造雙贏局面。

    答:早期的長照政策主要偏重在物質條件、生活安頓,像是失能者、病重者需要的環境設備,相應的照護人力。但實際上,「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及精神層面同樣需要被關注,應納入長照資源支持的系統。 從成人與老齡父母的衝突,我們可以發現年長者的心理、精神需求經常被忽視——不只是子女未曾留心,整個社會體制也未必看見。這是邁入高齡社會可以積極補強的面向。 粗略來說,老年人口裡健康及亞健康老人約佔85%,失能老人則是15%,過往我們的醫療支出、長照資源大幅投注在失能長者身上。但隨著高齡人口比例攀升,「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應該被重視,也就是讓多數健康老人活得更好,延緩失能。 例如鼓勵銀髮族運動、培養針對長者的專業教練、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等。從延緩老化失能的思維規劃長照配套,雖然短期內較難看到功效,但長遠來說,能幫助未來...

  3. 2024年4月22日 · 建議納稅義務人可以先檢視2023年的扶養親屬中,是否有18歲的申報戶成員, 留意申報扶養應符合的條件,以免全戶的免稅額及扣除額受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建華提醒,「分戶申報」可能反而有節稅空間,例如:在校就學的18歲受扶養親屬,若 ...

  4. 2024年2月19日 · 父母需要從「實事求是」的角度,與孩子談論金錢。 金錢是「幫助你過想要的生活的工具」,只要好好管理,就能確保有足夠的錢來買「需要」的東西;幸運的話,還能購買「想要」的東西。

  5. 2020年8月21日 · 可是有些父母正好相反,他們把孩子拉進來加強自我,讓孩子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這是 2 種不同形式的愛。 前一種愛是奉獻式的,後一種愛則是占有式的;前一種愛是從孩子的需要出發,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真正關心他們,而後一種愛是從自己的 ...

  6. 2023年9月15日 · 和成年子女相處最重要的事:尊重他們的「父母界線」. 為人父母者,需要學習尊重子女的界線。.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1.如果兒女的伴侶積極促使他和你們形成疏離關係,父母一定要認知到,對方是未來掌管你與子女能否聯絡的關鍵人物。. 2.不管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