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0月5日 · 別再不甘心別再留戀, 3 個原因告訴你為何分手後最好不要做朋友. 吳玲瑄 2016-10-05. 分手後到底還要不要做朋友?. 梁文音說不要但是你或許還是不甘心。. 那個曾經陪你上山下海、身心靈皆繾綣纏綿、無時無可都要黏在一起的戀人、情人、人生中的 ...

  2. 我們總說不清楚為什麼離婚. 在前四名的原因中不忠貞和物質濫用顯得嚴重而悲傷而其餘的選項都顯示出婚姻關係的瓦解是模糊難以界定的水火不容產生隔閡沒有愛了。 甚至有 3.4% 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會離婚。 儘管只有 200 個人的樣本,但是在 200 位中有相同的答案就是這份調查有趣的地方看了以上離婚的原因也許我們能從中得到借鏡在兩人關係中,「感覺在無形中是最重要的因為感覺是說不清楚的覺得我們之間沒有愛有隔閡等於是漸漸走向離婚一途。 不論如何,還是盼望每個人都能與自己的另一半走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笑) (參考來源: The Cut ;首圖來源: ihave3kids ,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表愛二十五招:不說我愛你 也能精準表達最真實愛意.

  3. Share. 《VO導讀無止盡的爭吵性格上的歧異累覺不愛離婚收場。 離婚,是一段已經腐蝕得見骨的婚姻的結局。 為什麼結婚時的信誓旦旦,到最後都被磨得不見蹤影呢? 為什麼夫妻會離婚呢? 心理治療師 Peter Pearson 表示,在他處理過的案例裡,超過 60% 的夫妻都有以下兩種症狀的其中之一。 1、 害怕吵架,不敢溝通. 因為害怕講出自己心裡話後,會導致情緒化爭吵,所以不敢溝通,即使溝通可以帶來效益。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一方強勢,另一方弱勢的夫婦身上。 一方強勢、一方弱勢,不代表強勢那方掌控弱勢那方,但是,這的確會導致溝通不良。 解決辦法就是所謂的異化—雙方互相了解自己、以及對方的性格。 了解彼此的差異,是良好溝通的大前提。 2、 過度強勢,爭主導權.

    • (一)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 (二)我好/不好之間的拉扯
    • (三)因為你在他身上花了時間
    • #四個關鍵的婚姻維繫理論
    • (1)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 (2)行為理論(Behavioral Theory)
    • (3)危機理論(Crisis Theory)
    • (4)脆弱─壓力適應模式(Vulnerability-Stress-Adaptation Model)
    • 延伸閱讀

    我們總是喜歡說愛情不要比較,卻又總是愛偷偷比較。茫茫人海,你會跟誰比呢?一般來說,我們會找自己相近的人比較(Festinger, 1954)。 如果這段婚姻走到今天這種田地,是因為對方出軌,你心裡可能就會有這些聲音:「那女人到底哪一點比我好?」(和第三者比較) 「我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你什麼都沒做,還要跟我提離婚?」(和伴侶比較)。 當我們發現自己比不上第三者,通常會感到憂鬱、難過,但如果我們明明就沒有做什麼錯事,卻還遭逢這樣的對待,不甘心的感覺就會產生。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我們從很小就學會「好」、「不好」的劃分方法(邱珍琬, 2016)。當一段婚姻變得辛苦,或是對方不如以前一般愛你,甚至愛上了別人,你心裡就會有一種疑惑是:到底是我不好還是他不好?如果是我不好,分開之後我還能找到伴嗎?如果是他不好,為什麼他可以爽爽過?這樣的兩難會讓你擺盪在「是他不好」和「是我不好」當中。

    那些不愛了卻不想走的人,充其量只是因為不甘自己花了這麼多心力在對方身上,最後卻什麼都沒得到,所以就繼續耗著,繼續享受婚姻裡的資源。根據Rusbult (1980)提出的投資模型(investment model):,分開與否牽涉到彼此的滿意度(Satisfaction)、投入心力(investment/commitment)與其他可能替代對象(alternative),如果這段婚姻已經不愛了,但你已經把青春都燒給他了,當然會捨不得走。

    有沒有什麼關鍵的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去留?古時候我曾寫過一篇超長的文章《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嗎?二十個藏著「但是」的婚姻殺手》,下面節錄這篇文章的一小段,讓我們跟著Rodrigues 等人(2005)的脈絡,簡單回顧四個婚姻維繫的重要理論:

    人際關係是一種需求交換的過程。我們從彼此身上獲得了自己需要的東西,也給出了對方想要的東西,這段關係才得以維繫(Thibaut & Kelley, 1959)。在這當中,我們依賴(interdependence)彼此的部分變多了、我們需要頻繁的聯絡彼此、尋求安慰和協助──換言之,當這層依賴漸漸消失,關係也一步一步走向崩離(Kurdek, 1993)。 「結果,他就這樣蒸發了。一句話也沒有留、沒有說,只是留下一疊鈔票和一只待簽的協議書,甚至連手機都沒有帶走。到那一天,我才發現原來我有多麼不懂我的老公,一直以來他策畫良久、我卻一點覺察也沒有。我到現在還不懂,他為什麼要走?」 是什麼讓這層依賴消失?又是什麼讓他毅然決然決定離開?Levinger指出,吸引力(attractions of the re...

    前面的理論將焦點放在「關係的拉力與推力」(B.R. Karney & Bradbury, 1995),另一派主張行為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更重要的是你跟他相處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很難想像一段爭吵不斷的關係能夠長久維繫,事實上,這些衝突、謾罵、處罰的確會讓人對這段關係失望,進而產生更多負面行為(Weiss & Heyman, 1997; Wills, Weiss, & Patterson, 1974),災厄相生,惡性循環。

    「從我們搬到新莊住以來,家裡沒有給我們任何幫助。我們一直都很努力,真的。我老公說,卡債的負擔讓他變成自己都不認識的人。是阿,生活是很現實的,我以為我們可以用愛來化解這個現實。當他叫孩子去跟個壁鄰居阿婆借 200 元當晚餐的時候,我終於明白,只有我一個人這麼以為,是無法扭轉什麼的。」 婚姻畢竟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雙方的原生家庭、孩子、原先的經濟基礎都很重要。Hill的危機理論主張,雖然推力、拉力、衝突、歸因都很重要,「處理和因應」卻更為重要(Hill, 1949)。 有些家庭(相較於其他家庭)有更好的抗壓性(例如孩子比較好帶、有很多親友幫忙、伴侶的 EQ 很高等等)、雙方的父母有更多資源來面對壓力、問題與危機,這個家庭就更可能「存活」下去。相反地,有些公婆習慣將小事化大、大事...

    講了這麼多複雜的理論,有沒有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呢?Karney與Bradbury(1995)的脆弱─壓力適應模式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解釋:兩個人在婚姻裡面究竟快不快樂、能不能度過各種難關,其實是壓力與雙方的抗壓性,交互作用下的結果。脆弱的關係禁不起輕微的壓力,堅韌的婚姻卻可以調適各種衝突,影響關係滿意度──當然這也關係到兩人的婚姻是否能繼續維繫(relational stability)。 其實,如果從需求(need)的觀點來看,這段關係還是滿足了你的基本需求。那些總是嚷著很辛苦卻又不走的人,勢必是這段婚姻裡面,仍有一些讓他滿足,或無法放下的東西,例如孩子、朋友、親人或金錢。做決定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何況是離開一個曾經對自己如此重要的人?況且,離開也不是唯一的路。試著從「一小步」開始做起(B...

    別再不甘心、別再留戀, 3 個原因告訴你為何分手後最好不要做朋友 最近感情卡卡的?「睡姿」告訴你:你們究竟是進入平穩期,還是準備分手! 【最心痛的心理測驗】愛情走到盡頭時,你會怎麼做?3 題測出你的「分手模式」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海苔熊談「不甘心」:已經不愛了,卻還是留下來? 〉。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

  4. 2019年9月12日 · 根據丹麥的一項研究,有 47% 的離婚者指出對另一半沒有愛了沒感覺了是讓彼此的婚姻走向結束的最大原因。 「沒感覺了!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讓當初令兩人相愛的感覺再度回來呢?

  5. 2017年7月31日 · 1. 知覺到的相似. 兩個人實際上是否存在很大差異並不重要,只要我們彼此認為對方和自己是相似的就好了。. 研究顯示,相比於真實相似(actual similarity),知覺到的對方和自己的相似程度(perceived similarity)無論是在第一次見面時,還是長遠來看,都能夠更好 ...

  6. 2017年9月6日 · 2.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對方再次提出分手時,如果你知道他真實的想法並不是想分手,而是想獲得你的愛和肯定,那麼你需要把你的真實感受告訴對方:“我願意挽留這段感情,並不代表我肯定你的做法,隨意提分手我也會感到很受傷。. 你的坦白或許會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