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3月5日 · 一、不要罵孩子. 這時候罵孩子,他也聽不進去。 孩子還小,他現在心裡想的只有玩具,你罵他,他只會覺得你在跟他作對,甚至覺得你就是「大人」,用大人的權威,阻止他想要做的事情,這樣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 二、不要打孩子. 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對孩子而言,他不僅會覺得不公平,也無法理解你為什麼生氣。 三、不要說教. 你現在說什麼,在他耳邊都是噪音,就算你心平氣和地跟他說教,他也聽不進去,你越說,他越鬧。 四、不要離開. 孩子其實都很會看大人臉色,他這樣鬧脾氣就是要讓你看到,所以你就是要看著他,但不順著他的意,讓他知道這樣沒有用。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鬧」是沒有用的. 做到這四件事,然後坐在孩子面前,告訴他: 「孩子,你就鬧吧,這件事情,不行就是不行。

  2. 2017年11月22日 · 孩子的風險在哪?. 一、 透過暴力,無法教會你想教孩子的事. 通常長期被暴力對待的孩子,有三種發展:. 第一種是,失去自我 – 挫敗的人生. 他因為非常地恐懼與害怕,自我變得很小,所以在跟人的關係,變得退縮。. 而當大人用更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他 ...

  3. 2017年8月7日 · 心理學家列舉出 9 種因為父母教養方式造就的負面心理,我們不必因此理由責怪爸媽,而是在了解原因後,努力改善這些缺陷。 (責任編輯:蔡芷庭) 跟環境的互動就好像寫程式一樣,你對著每個人跟你說的話,應對的方式,互動行為慢慢地建立一個法則,一個能夠快速回應的方案。 這個方案就像一套軟體,在往後的日子你只要接收到某些訊號,你就會精確且快速的反應。 這件事情尤其是在家庭裡特別如此,許多家庭的生活不是那種自然且和諧互動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慾望,所以有時候我們要學會在自己的家庭裡如何反應才是被接受的,有時候照顧你的父母會給你指導獲支持,但有時候你全然需要自己去猜測, 父母雖然比你年長,但不代表心智狀態是成熟穩定的,你需要找到不會傷害到自己的互動方式,穩定且和諧地共存著 。

  4. 2018年12月22日 ·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提醒, 在思考要不要打罵教育之前,更要搞清楚的,是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謊言是虛實不分?. 還是怕被處罰?. 孩子會說謊,其實有兩種狀況,一是 在三歲左右,這個時候的孩子比較容易發生的是「想像和現實不分 ...

    • 被罵的人智商比較低,腦部結構也改變了
    • 破口大罵損害孩子大腦,事後彌補也沒用
    • 夫妻關係也一樣,1件壞事要用5件好事彌補

    在〈虐童與腦部損傷〉(child abuse and brain damage)一文中,提及Teicher教授在一項針對554名大學生的研究中,他和團隊同事們已經發現造成青少年焦慮、抑鬱和大腦結構差異的證據。團隊利用彌散張量成像(DTI)技術分析了年輕人的大腦,小時候常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言語智商(verbal IQ)只有112分,比正常人的124分還要低。 後來,Teicher 帶領團隊掃描了21個18-25歲成年人的大腦,這些人的左側顳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顳葉顳上迴區域和人的言語智商有關,接收到家長越多謾罵、嘲弄或污辱言論,這個區域的增加體積越大。 這種受測者曾經被大聲吼叫,或者得到以下貶低的言論,「你是愚蠢的」、「你永遠...

    有時候,家長也不是故意的,孩子怎樣都勸不聽、說不動,孺子不可教也,父母只好拉高分貝,咆嘯出聲。而且很多人認為,誰沒有被爸媽、老師、老闆罵過?罵過之後再來安撫孩子,帶孩子去吃冰淇淋就好了。不料,專家破除這種補償心理的迷思,弗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就在一篇被引用逾5300次的論文中指出:壞事的力量比好事強大(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例如,近年來YouTuber正夯,捧紅許多網路素人,但也衍生越來越多YouTuber的心理健康出問題,很多原因是來自於100則網友評論中,雖然有90則讚賞與支持的評論,但依然承受不了10則的酸民留言。這意味著好話與壞話並不能直接抵銷,並且,人類的大腦與生俱來就會更關注危險、消極的事物,這有助於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生存...

    想要有美好的感情關係嗎?那麼當你犯1次錯,就要做5件好事才能平衡錯誤。謾罵與羞辱,除了對小孩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伴侶之間也是如此。1994年,著名的兩性關係學者、華盛頓大學榮譽教授約翰.M.戈特曼發表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指出想要經營美好的婚姻,夫婦之間積極和消極的互動比例要大於5:1。換句話說,今天夫妻吵架、對方做錯事,就要做五件好事才能縫合一件壞事的傷口。 連成人都不一定有把握能將破裂的傷痕修補起來,小孩如果在年幼時形成心理創傷,就很難彌補缺口了。結論就是,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就是要罵到乖」、「罵你是為了激勵你,為你好」⋯⋯長期接觸到這種負面言論的孩子,情商、智商都有可能「回不去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 媽媽經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忍不...

  5. 2018年1月29日 · 1. GIVING INTO EVERYTHING. 給予所有. 被寵壞的人永遠不懂界限為何物。 父母親與朋友總是迎合他們所有的想法,這些孩子一鬧彆扭,就會得到他們想要的。 成年後,他們的脾氣變得更暴烈與不穩定,舊有的行為模式- 「只要我喜歡,我就可以得到」 。 由於他們習慣使用這種手段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東西,只要有任何人不順從他們的要求,便會被他們折磨。 被寵壞的人有時瀕臨心理疾病的困擾,因為他們無法看清妄想的慾望與現實的差異。 (譯註:他們覺得所有人都該滿足他們,即使是自己的幻想也是,因此看不清現實的限制。 親愛的,雖然你無法將時光倒流回他們的童年,但你可以設置一個自己的底線。 「不」這個詞必定會激怒他們,但你一定要持之以恆的幫助他們意識到自身行為是很重要的(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很是)。

  6. 2020年9月21日 · 親子互動可以增加小孩的「自信心」,給予孩子去與人社交的「安全感」,當孩子越享受與父母一起的時光,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就會越健康、越正向!

  1. 相關搜尋

    車太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