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2月22日 · 花蓮大地震發生於2月6日接近午夜沒多久就傳出市區有大樓倒塌的消息當下蕭美琴發佈的第一則粉專貼文是呼籲一般民眾不要靠近或在倒塌現場圍觀以免妨礙專業人員的救災工作這不但是非常正確的救災觀念同時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只有在後續陪同總統蔡英文或行政院長賴清德視察搶救狀況時並經過專業人員評估後才前往現場對比震災期間不斷有民眾或甚至政治人物跑去現場旁邊打卡或直播後者看了真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震災發生後,第一時間到達大樓倒塌現場並進行搶救的一定是地方的救災人員,能夠指揮調度的當然也是地方政府與首長。

  2. 2018年8月16日 · 報橘. 花蓮地震半年後他們收到崐萁王國寄的震撼亞洲的震災搶救大禮包. 翁筠茜 2018-08-16. 圖片來源: 凱莉給點力 。 今年 2 花蓮縣發生嚴重的地震引起全台人民的關心許多人紛紛捐款希望可以幫助救災沒想到支持捐款之後竟然收到來自花蓮縣政府的大禮包」。 圖片來源: 凱莉給點力 。

    • 地震研究,有 4 項成果值得關注
    • 地震研究的成果,在台南與花蓮地震展現出來
    • 我們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但可以先行防範

    根據換日線的文章與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蔡佳欣的觀點,談論價值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地震研究。目前的地震研究,有 4 項值得關注的成果:判斷斷層位置、斷層活動週期、近年來斷層破裂(地震)的機率,還有地震的規模與震度預估。 多數斷層的地震活動是有週期性的,因此可以藉由觀察、追蹤斷層帶的活動痕跡,推算發生地震的週期與時間,例如引發 921 地震的車籠埔斷層,週期大約是 370 年。目前的技術是結合已推估的斷層參數(位置、長度、寬度、滑移速率、活動週期等等),再搭配實際的量測數據與統計運算,即可彙整出地震機率圖。

    這項研究的成果在 2017 年的台南地震與 2018 年的花蓮地震展現出來。 2015 年,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召開 10 周年記者會,並提出了未來 30 年台灣孕震構造的發震機率圖,標示出台灣未來 30 年內可能引發地震的斷層、可能引發的最大地震規模,以及可能發生最大規模地震的機率。 圖表顯示,台灣 30 年內地震機率最高的區域在台南與花東縱谷,而 2017 年台南就爆發了規模 6.6 的地震,隔年花蓮也爆發規模 6.2 的地震,造成多棟大樓倒塌與百人傷亡,其中引發花蓮地震的米崙斷層(32 號斷層),在圖表中更顯示了高機率的棕色。

    以上就是地震研究的效益之一。雖然人類還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時間與位置,但還是可以預估發生的機率與大概時間,先進行預防,例如靠近斷層帶的建築,結構要做特殊強化。2017 台南地震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公佈土壤液化潛勢圖,也是一種預防行為,因為土壤液化是可以在興建房屋的時候,藉由處理土壤、地基,預先防範的地震災害。 最後,我們需要了解,「地震不會殺人,危樓才會殺人」,台南地震和花蓮地震倒塌的大樓,都有偷工減料與不當施工的問題,而 921 倒塌的樓房中,很多繫筋(鋼筋的一種,負責固定)只彎折 90 度,造成建築強度不足,而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現在法規規定,繫筋必須彎 135 度)。地震研究可以幫我們預估地震發生的時間與位置,並且在發生的時候提供警報,讓人們有幾秒鐘的時間做準備,但更重要的還是建築品質的...

  3. 2024年4月16日 · Chloe. 2024-04-16. 分享本文. 4/3 台灣花蓮東部海域在早上 7 時 58 分發生規模 7.2 地震這是自 921 大地震後台灣遇過的最強地震無論處在台灣哪個角落能感受到強烈晃動甚至還有不少建築物結構受損倒塌事件頻繁傳出標誌著台灣的台北 101 大樓裡懸掛著一個 660 噸重的鋼球,在發生規模 7.2 地震當下保護了這座建築。 阻尼球身處 89 樓觀景台! 最大任務是地震來了跟著搖. 這個球體位於 101 大樓的第 89 樓觀景台,對民眾來說是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它外表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球體,同時也扮演著重要的「 調諧質量阻尼器 」角色。 也就是當大樓面臨到強風或是地震時,可以減少建築物劇烈搖擺和劇烈震動的鐘擺。

  4. 2018年2月7日 · 1.如果建築物是磚造結構. 這種結構型態遇到地震時,崩毀塌陷的磚泥材料將變成粉碎或塊狀型態,直接往下灑落,所以無法在傢俱的周邊創造出黃金三角空間。. 此外,磚泥的材料比混凝土更輕,更不容易把你所藏身的傢俱或桌面壓垮, 因此躲在桌子底下的「DCH ...

  5. 2016年9月21日 · 九二一大地震至今17周年也被訂為國家防災日中央氣象局今天上午9時21分發出地震測試簡訊內容指出新竹縣竹東鎮發生芮氏規模6.6地震地震深度10公里最大震度新竹7級苗栗6級桃園5級台北宜蘭台中南投4級。. 九二一大地震至今17周年,也 ...

  6. 2018年2月7日 · 台灣自古以來地震不斷只要一個地牛翻身就很容易震驚全台。 在科技不發達的百年前,台灣人又是怎麼應對地震的呢? 過去的經驗又能給當今台灣防災什麼啟示嗎? (責任編輯:黃梅茹) 本圖為示意圖,非文中指涉的茅巷尾天后宮媽祖。 (圖片來源: Wei Ti Chiang CC licensed) 文/ 阿樹 (潘昌志,粉絲團: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本系列感謝鄭世楠教授整理的各項資料不吝公開,各種資料的細節已收錄在「塵封的地震」系列演講。 本系列文多參考其中的資訊撰文。 圖片來自塵封的裂痕系列投影片,地震資料目錄可參考 中央氣象局災害地震總彙. 幾近滅村的巨大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