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全片戲劇與真實畫面交錯,引領觀眾回到1973年10月發生的贖罪日戰爭,聚焦在以色列史上唯一女總理果爾‧ 達梅爾(Golda Meir)身上,看她如何面對內有自身腫瘤癌症的病痛折磨,外有敘利亞與埃及南北夾擊的內憂外患中,從有限的情報資源中獨排眾議運籌帷幄

  2. 2020年9月29日 · 前者是以色列,後者是巴勒斯坦,電影選擇了從後者開始講述這整個故事,這是作為以色列人的德國導演托爾薩哈維(Dror Zahavi)所認可的選擇,而這也決定了我們初始的觀看位置,註定讓我們看到巴勒斯坦受到的以色列打壓,並站在偏巴勒斯坦的立場來 ...

  3. 1973年,以色列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戰爭,不僅北部受到敘利亞部隊攻擊,南部還有埃及來勢洶洶包夾,以及來自美國對面這場戰爭的態度,導致戰況十分艱困。

  4. 知名的德國指揮家愛德華,接受一項極為艱鉅的任務,要組一個橫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青年交響樂團,但他很快發現自己被捲入了一場風暴之中。 原來這些來自以、阿的音樂家們,在不斷面對戰爭及恐怖攻擊的陰影下,自出生就互為敵手,根本很難共同完成一場交響樂演出…。 他們很快自動分成兩個派系,並以各自的小提琴手為首。 首先是來自巴勒斯坦的蕾拉,雖然母親從小教她上街抗爭以色列,但她從不為所動,始終在佈滿催淚瓦斯的動亂中努力習琴。 另一方的以色列提琴手朗恩,自幼練就紮實的古典音樂底子,甚至組成了樂隊。 蕾拉每天前往特拉維夫場地練琴,得辛苦通過以色列軍隊駐守的檢查哨,甚至經常遭受羞辱。 朗恩則直接將他的樂隊成員帶進樂團參加徵選,意圖影響團員比例,雙方衝突一觸即發…。

  5. 2022年9月5日 · 以色列官方立法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應該可以算是中東地區相對友好的。. 在1988年同性性行為合法化、1992年頒布禁止性向歧視、2008年宣布同性伴侶可以共同收養小孩、並且服役軍人同志身分可以在部隊裡公開,城市特拉維夫,還在2011年被評為同性戀 ...

  6. 直到1979年伊朗由回教基本教義派取得政權,伊朗社會開始一連串的保守改革,瑪嘉的生活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自由自在,為了保護瑪嘉的自由與安全,她的父母決定將她送往音樂之都奧地利就讀中學,但小留學生的生活真是寂寞又難耐,直到有一天,瑪嘉決定 ...

  7. 2020年11月18日 · 導演薩伊德盧斯塔伊透過警官內鬥、法官評斷,與罪犯狡辯之間的蝴蝶效應,引領觀眾直視伊朗國家貧窮與販毒之間的惡性循環,透過畫面讓人看見了伊朗監獄中驚悚的囚犯空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拷問逼迫手法,以及整個國家社會慢如牛的司法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