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快來診斷一下你朋友是哪個. 「你這樣好文青哦! 」其實現在遇到有人這樣稱呼別人或是自己對於別人的評價真的可以不用太認真的態度去看待因為文青在後來人們解讀的意思有點扭曲了也許是因為大眾的模仿效應讓很多原本的行為因模仿而越走越偏也就是讓人覺得有點假掰啦那到底真正的文青是甚麼呢文青也就是所謂的文藝青年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飽讀詩書對於人生生活時事等總是有自己一套的思想不隨波逐流涉獵的事情很廣泛言談舉止跟一般人不大同全身散發著憂鬱氣息而這就是他們所擁有的神祕氛圍。 不過因為現在有種跟風是文青等於體現自己是有價值的迷思,因而出現許多模仿行為,但一個人本身的文化涵養跟文藝氣息是無法短期展現的,所以最快能show給大家的就是服裝穿搭拉~

  2. 2017年1月5日 · 文青也就是所謂的文藝青年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飽讀詩書對於人生生活時事等總是有自己一套的思想不隨波逐流涉獵的事情很廣泛言談舉止跟一般人不大同全身散發著憂鬱氣息而這就是他們所擁有的神祕氛圍。...

    • 有種生活叫文青
    • 文青是種概念、一種風格,而讀書基本上只是個加分的概念
    • 和台式文青一樣,「復古」也是德式文青很重要的一個條件
    • 「文青」到底是怎麼在西方世界中出現的
    • 正因為文青盼念傳統,他們成了接受一國文的大宗分子
    • 德式文青不只是一種讓人想過的生活,更是一種讓人過得起的生活
    • 推薦閱讀

    從前我還沒去德國時,就一直很看不懂台灣的「文青」現象。 在這個現象開始以前,我一直沒去想過自己是不是個文青之類的問題。但是在我的認知裡,既然都叫文藝青年了,至少是個愛看書的青年吧?那如果按照這個定義,身為一個小時候會被我媽唸「不要再看書了,偶而也出去玩吧」的人,我應該也算是「文青」吧? 不過之後發生了某件事情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後來我才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文青」的定義已經變成某種自成一格的外型特徵,就像「軍裝風」是一種時尚風格,但是如果你真的穿著數位迷彩和沙漠靴走在街上,大概也只會被當成某種奇怪的軍武宅。

    「文青」也是一樣的概念。那是一種「風」,必要條件是「手作」、「職人」、「古著」和「異國」,讀書基本上是個加分的概念,卻遠遠不是必要條件。 但是當時的我並沒有這樣的覺悟。我不懂的是「文青」到底是怎麼在這個只重數理不重文化的小島上生根發芽的?一個人怎麼能同時討厭文化歷史、又是個文青呢?而在一個文青數量如此龐大的地方,真正從事文化事業的人又是怎麼一個接著一個餓死的呢? 所以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當我看到歐洲的文青時有多興奮了─因為身為一個讀歷史系的學生,他們喜好歷史的程度簡直讓我驚豔。大城小鎮裡都有的老城區已經不稀奇了,歷史根本是穿插在人的家中、在人的書包裡,甚至是在人的腦袋裡。 有次我去拜訪了一個道地文青朋友的家,徹底為他們的生活方式瘋狂。 朋友住在漢堡市的 Sternschanze 區,就位於漢堡大...

    只不過,還是和台灣有一點點的不同…… 朋友在房間的落地窗前擺著書桌,據他說是一九二○年代留下的古董桌,上面放著幾本全都是花體字的牛皮古裝書,旁邊的沙發是有古老風格的天鵝絨扶手椅,椅子旁邊竟然是真空管的收音機。……而且收音機竟然還能用! 那一瞬間我才發現所謂的 made in Germany 品質有多驃悍,更驚人的是我手上的杯子,竟然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生產的! 大家知道那是什麼時候嗎?第二帝國開始於一八七 ○ 年,終結於一次大戰結束的一九一八年。換言之,這只杯子有可能是慈禧那個時代做出來的。……而我現在正拿它來喝茶啊啊啊!

    好的。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在西方,「文青」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Hipster(文青),直接翻譯叫「不從主流的青年」。這個詞出現的時間遠比想像中來得早,早在一九四○年代就已經出現了。 在歐洲希特勒崛起、戰雲密布的當下,一群爵士樂或是當時流行的「咆勃爵士樂」(Bebop)的喜好者,在喜好這些音樂的同時,開始模仿爵士樂手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範圍包括衣著、使用俚語、輕鬆放蕩的生活態度、自嘲、自願型貧窮和性自主。 然而這種模仿剛開始僅限於私領域的生活風格,在一九四○年代時,這群人尚未發展成群體,也未對當時的黑暗局勢發出不平之鳴。他們對公領域沒有什麼特定立場,聚集在一起頂多只是想在亂世之中找到一點自身的小小慰藉,看起來與現在的「小確幸」的確是滿相似的。 到了一九六 ○ 年代,文青開始涉足政治或社會改革。戰...

    就因為文青的叛逆傳統,他們也成了接受異國文化的大宗分子。就像許多台灣文青喜歡歐洲一樣,歐洲的文青也對亞洲風格的東西情有獨鍾:瑜珈、冥想、禪風,越來越多這類東西佔據了年輕人的生活。 每次和他們聊天時,就覺得他們彷彿已經看到了古老而神秘的亞洲。海灘上的棕櫚樹隨風搖曳、遠方寺廟的鐘聲絲絲縷縷,人們的黑色眼珠向海平面凝視,彷彿看見了夜空之外、更加深邃的東西…… 當時的我,好像在遙遠的歐洲終於找到了適合我的一個小小角落。古舊、異國,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為了學歷史的我打造的嗎? 我興奮地打電話給在台灣的閃光。「你說你要幹什麼?」閃光的聲音從話筒另一端傳來。「打太極!我的文青朋友都好喜歡亞洲啊!我要告訴他們什麼才是道地的亞洲風,我去買了唐裝、佛珠,還在 YouTube 上找到陳氏太極二十四式……」、 「等等…...

    在台灣,如果想要當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文青(就是假文青),多半必須服膺資本主義。文創產業、大企業決定了文青的必要條件與潮流,想要成為其中一員,你就必須永遠跟隨其後,文創成為獨屬某一階級的奢侈品,代價除了失去靈魂,就是大多數人都消費不起的高昂費用。 你當然也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青。但我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源於知識分子就要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成為真文青的代價往往是生活美學的死去。它保留了靈魂,但又隨即陷入種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困境裡。 但是,不應該是這樣的。 德式文青的生活不僅僅是一種讓人「想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讓人「過得起」的生活。古物、花卉,生活的美學轉變為對文化與生態的敬意,而這些敬意又助長了美學。當然這些東西也需要投入資金與時間,但比起真正名牌的奢侈品,一點都不算貴。我下定了決心─...

    你身邊一定也有這樣假掰的人──從文青現象來談「假裝文化」 什麼是台北文青女孩、台北嘻哈男孩?臉書最近流行的,就是這些超好笑標籤文啦! 青農的不文青告白:「沒賺到 100 萬卻已欠農會信用部 200 萬」,返鄉才不是夢想!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是留德華:海獅的德國奇幻旅程》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nio,CC Liscened。)

  3. 2018年3月20日 · 文藝青年簡稱文青原本是指喜愛文學藝術的青年 10 年來在台灣的用法卻逐漸發生改變主要指拒絕隨波逐流強調自己與眾不同志向和品味的青年。 從這個角度來看,文青是對社會、體制帶有批判性的。 然而大多數文青卻只有批判的皮,沒有批判的骨。 這是一篇寫給假文青們的實作文,我們該如何脫假入真,成為「真.文青」? 這是作者寫在 Medium 上的第一篇文章,之後會接著持續寫完這個系列作,歡迎繼續追蹤。 (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 周永祐. 大學讀設計系的時候就發現許多人有「假裝自己很努力」的習慣,平常總是什麼都不做,到了真正要交件前開始真正著手做事,一邊做事也一邊盡量浪費時間,就只是利用極瑣碎的一點點時間在認真做事,做完之後才說什麼「唉,為了做這個作業連睡覺都沒辦法睡。

  4. 2018年4月1日 · 精銳型的文青好奇心強喜歡新鮮的事物94要跟別人不一樣! 除了「不一樣」,還會暗自的希望自己高別人一等。 例如在職業選擇上,會不屑傳產或例行性高的工作,更想做(至少在表面上看起來)很精彩的工作。 例如在生活選擇上,會用MAC、天天一杯星巴克、去壯遊,可能到有點打腫臉充胖子的程度。 但除了期待自己可以跟別人不一樣,做上面這些事情的同時,也想刷存在感、求關注、被認同,以得到「被人羨慕」的虛榮感,催眠自己真的是個比別人高級的精銳/菁英(elite)。 厭世型Misanthrope. 厭世,顧名思義是「討厭世界」。 既然都已經看不慣地球了,當然也看誰都不順眼! 如果有人說他們不好相處,他們就會想:「那是因為我沒有想跟你相處啊! 時常在心裡想「請不要跟我說話! 」,討厭說話,通常也討厭應酬或社交。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9年1月17日 · 德式文青的生活不僅僅是一種讓人想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讓人過得起的生活古物花卉生活的美學轉變為對文化與生態的敬意而這些敬意又助長了美學

  7. 2014年8月29日 ·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假文青到底基本定義是什麼這個詞的由來概念範疇也一直不清楚上網查也查不到可是突然有一天我身邊的搖滾青年多數是女生旗幟鮮明地針對起了假文青我問了其中幾個人假文青是什麼沒有一個像樣的回答有人給我發了個網址連結通篇都是給這個名詞貼的各種標籤類似於長裙帆布鞋矯情拍天空草地……」。 推薦閱讀: 不甘小眾的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 這種貼標籤的行為感覺特別熟悉,簡直像極了我剛喜歡搖滾樂那陣子師長們給搖滾樂貼的標籤「毒品、煙熏妝、憤怒、淫亂、髒話連篇……」。 其實我認為這一代人反對文青和上一代人反對搖滾是同樣的心理歷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