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四川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8日 · 四川地區 先秦 時曾分屬 巴 、 蜀 兩國,故別稱「 巴蜀 」,後因宋代在此設置的「 川峽四路 」而得名「四川」 [2] 。. 四川地區曾出現過包括 蜀漢 、 前蜀 、 後蜀 在內的多個政權,多次在 中國歷史 上扮演重要角色 [4] :南宋四川軍民依靠 山城 抗擊蒙 ...

  2. 四川还是全世界最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的地区 [9],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也诞生于宋代的四川 [2]。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居中国西部各省市第一名 [10],位于四川盆地之中的成渝地区也是中国西部经济最为发达、城镇密度最大的地区 [11]。

  3. 2024年4月8日 ·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是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之一,介于东经97 21′-108 31′和北纬26 03′-34 19′之间,全省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面积48.41万平方公里。四川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则大都位于四川盆地内。

    • 古蜀文明
    • 戰國至秦漢
    • 三國到兩晉時代
    • 隋唐時代
    • 五代十國前蜀和後蜀時代
    • 宋元時代
    • 明清時代
    • 近代
    • 當代

    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

    戰國至秦朝

    秦國攻占巴蜀後,設蜀侯國及巴、漢中二郡,立原蜀王之子通為蜀侯,以陳壯為蜀相,將統治範圍向南擴張至四川地區。秦武王元年(前310年),陳壯殺蜀侯通,秦武王命司馬錯、甘茂討平蜀地,誅陳壯。秦武王三年(前308年),以蜀侯通之子輝為蜀侯。昭王六年(前301年)煇的後母在蜀侯煇進貢的食物里下毒,陷害蜀侯煇。秦昭襄王派司馬錯贈劍賜死蜀侯煇,蜀侯煇夫婦自殺。次年以綰為蜀侯,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疑蜀侯綰反,誅之,廢蜀侯,置蜀郡,由秦王派遣的郡守直接管理蜀郡。秦昭王時蜀郡郡守李冰主持設計並建造都江堰、五尺道等水利設施及交通道路,奠定成都平原發展的基礎。

    兩漢

    楚漢戰爭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轄漢中、巴、蜀一帶,建都南鄭(今陝西漢中)為對抗項羽的根據地。西漢建立後設立益州刺史部,州治在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市北)。新莽篡漢後,公孫述割據四川地區自稱蜀王,西元25年自立為帝,國號「成家」,年號「龍興」定都成都。但於龍興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36年12月24日)敗於東漢,並於該處重新設置刺史部。中平五年(188年),劉焉鑒於漢朝中央政權衰落,故向朝廷提出用宗室、重臣為州牧,在地方上凌駕於刺史、太守之上,獨攬大權以安定百姓。聽侍中廣漢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並請求為益州牧,以便在天下大亂時可割據該地,以便實現自己的野心。死後由其子劉璋繼任,由於其為人怯弱導致原本依附於劉焉的漢中張魯驕縱,不聽號令。此後又有曹操將前來襲擊的消息。在內外交逼之下,劉璋聽信手下張松、法正之言,迎接劉備入益州,想藉此抵抗張魯、曹操。劉備藉機奪取益州以實現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計策,並建立一個穩固的基地。後方穩定後,由於漢中接近長安三輔地區是益州出入北方的要地。為避免其被曹操攻佔,故劉備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動漢中之戰。此戰是劉備生涯成就的最高峰,不僅僅因為漢中是極重要的戰...

    蜀漢主政時期

    劉備聽取諸葛亮的建議,進駐當今四川的地盤。形成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東伐孫吳,直迫南郡西境。旋而大敗,退回蜀中。劉備死後南中益州、牂柯、越巂相繼叛亂,是時蜀漢閉關息民,無暇顧及,暫置南中不管。至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益州、牂柯、越巂、永昌的叛亂,然而此後南中屢屢有亂,蜀漢在南中未能具有完全的統治力。建與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攻魏,隴右天水、南安、安定3郡相繼投降。然街亭兵敗,蜀漢軍退回漢中,隴右3郡復歸於魏。七年(229年),蜀漢攻魏,取得武都、陰平2郡。於是蜀漢西北邊境直通曹魏隴右地區。此後諸葛亮屢屢北伐,均無攻而返,未能曹魏中取得任何寸土。 延熙三年(240年),越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又平定漢嘉郡夷亂。十一年(248年)鄧芝討平涪陵夷亂。十七年(254年),姜維攻魏隴西郡河關、臨洮等縣,因曹魏援軍到來,乃棄其地,徙民入蜀。十八年(255年),姜維在隴西洮西打敗魏軍,深入魏境,圍攻狄道縣,因魏援軍到來而撤退。景耀元年(258年)姜維籌劃縱敵深入加以殲滅,撤外圍險要之守,諸各軍屯於漢壽、樂城、漢城等地。炎興元年(263...

    西晉主政時期

    三家歸晉後,晉武帝結束自東漢末年以來天下紛亂的局面,於是對疆域重新進行劃分整合。雖多承襲三國時期的州制,但對於蜀漢和遼東等較難控管的地區施行進一步的劃分。針對原蜀漢故地除梁、益兩州外,於益州南中地區設置寧州。

    成漢主政時期

    氐人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有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一部。347年為東晉所滅。

    五胡亂華後,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譙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併入隋朝版圖,隋朝再次統一中國的主體。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覆滅後,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

    五代十國前蜀和後蜀都是晚唐藩鎮割據的產物。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被任命為節度使。次年,後唐內亂,後唐明宗登基,孟知祥聯合東川節度使董璋尋求自立,擊敗後唐討伐軍,迫使後唐明宗承認現狀,又與後唐講和,並消滅董璋,兼領兩川,後唐封他為蜀王。公元934年,後唐閔帝登基,孟知祥拒絕...

    宋朝時,四川大多數地方屬於宋朝川峽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後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省名的由來,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朝四川省為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

    蜀地歷史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併入明朝版圖。 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 張獻忠屠蜀以及明末清初的大規模軍事動亂,造成十室九空,大量湖廣人移民四川,形成了「湖廣填四川」。 清朝為四川總督總管四川省的軍民政務。

    多康歷史

    藏地分治後,四川西部南境轄巴塘土司、理塘土司、德格土司與明正土司,通稱康區四大土司;此外,嘉絨十八土司中包含明正土司在內的八土司也屬於南境康區。北境安多地區則由嘉絨十八土司的另外十土司管理。

    保路運動與辛亥革命

    宣統三年(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蒲殿俊和尹昌衡先後任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3月11日,成都、重慶兩地軍政府合併,成立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民國2年(1913年)6月,袁世凱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民國5年(1916年)5月22日,四川督軍陳宧在四川宣佈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同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於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旋蔡鍔病情惡化,於9月離川東渡日本治病。民國7年(1918年),熊克武自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並兼攝四川省之軍、民兩政。

    川系軍閥割據

    民國8年(1919年)4月,四川防區制形成,各個防區軍閥割據,相互混戰近十五年之久。其中逐漸形成了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和劉存厚等八個主要軍閥派系。民國10年(1921年)6月熊克武辭職,推舉劉湘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民國13年(1924年)劉湘任川滇邊防督辦,四川善後督辦。民國十七年(1929年)國民政府授於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民國21年(1932年),劉湘、劉文輝交戰。民國22年(1933年)劉湘邀蔣中正入川平叛。民國23年(1934年)12月劉湘任四川省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文輝任西康省主席。

    川軍出川抗日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民國28年(1939年)9月,蔣中正兼任四川省主席,同月,重慶成為一等院轄市,一個月後便再升重慶市為陪都。民國29年(1940年)11月,蔣中正辭去四川省主席職務,由張群兼任。同年12月,重慶成為永久陪都,劃離四川省,四川成為戰時的直隸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將四川省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署區。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全國範圍內的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四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四川省人民政府由此成立,其中原川東行署所在地辦公人員從重慶直轄市巴縣遷往北碚,成立四川省北碚市。1954年7月,重慶市重新併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一向豐衣足食的四川省除成都平原幾個少數城市以外,均遭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饑荒,尤其以人口眾多,耕地卻較少的川東山區為甚,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到940萬人,總數居各省前列,其中最嚴重的達縣和重慶達到642萬人,占達縣和重慶人口的37%,占全川人口的比例也達到13.07%,居各省第二...

  4. 四川主題 四川,簡稱川或蜀,被譽為「天府之國」,省會是成都。北宋 真宗年間將原川峽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已有人類活動。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四川历史. 四川 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文明,并形成以 三星堆 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 古蜀文明 。. 秦朝 统治 四川 后,四川逐渐融入 中原文化 并成为 中国历史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历史 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 前200000﹣前2000. 巴国 与 蜀国 前2100 ...

  7. 四川主题 四川,简称川或蜀,被誉为“天府之国”,省会是成都。北宋 真宗年间将原川峡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已有人类活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