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26日 · 時間:2024-01-26 18:28.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英特爾公布的本季財測遜於市場預期除引發日本半導體相關類股重摔台北股市半導體類股雲集也不免受影響。 (路透社/達志影像) 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25日在美股盤後公布上季財報儘管營收和獲利優於預期但後續展望卻遠不如市場預期衝擊盤後股價大跌10%由於台北股市半導體類股雲集不免受影響加權指數今天 (26日)終場收在17995點,小跌7點,失守萬八大關,成交量縮至新台幣2500多億,但周線連2周收紅,本周共上漲313點,漲幅1.77%。 匯市部分,新台幣兌美元匯價短線呈現緩升格局。

  2. 2021年3月26日 ·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也沒有停下腳步。 台積電預期今年資本支出增加逾45%,達到250億至280億美元。 文章寫道就算英特爾計畫奏效其晶片製造技術仍可能落後台積電文章分析台積電服務蘋果公司Apple)、輝達NVIDIA等多元客戶的經驗豐富享有更理想的成本結構也沒有英特爾既設計也販售晶片的利益衝突包袱。 英特爾表明晶圓代工事業將獨立運作,但超微(AMD)與蘋果等客戶下單前仍可能猶豫。 英特爾有利條件是地緣政治角力。 美國渴望保全國內半導體供應鏈,季辛格23日宣布投資設廠時不忘強調這點。 根據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 鄰近中國的台灣與韓國晶圓代工合計市占率超過80%,光是台積電就囊括大半江山。 但亞洲半導體廠商正試圖緩和美國憂慮。

  3. 2024年5月10日 · 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每年都是全球關注的科技資訊盛事今年於6月4日登場市場也聚焦2024年AI PC元年新商機美國大廠英特爾 (Intel)、超微 (AMD)、微軟攜手台灣供應鏈所推出的新品以及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攜手輝達 (NVIDIA)合作的WoAPC晶片也都可望亮相國內投顧指出台北股市在5月以來呈現較為高檔震盪整理除了距離520愈來愈近政策作多另外近期是上市櫃公司陸續公布4月營收的時間市場也正一一檢視營收和股價表現是否成正比也讓台股投資人顯得較為觀望。 不過,時序即將進入6月,再加上台北電腦展的議題加持,預估大盤在稍做整理後,將重新整裝出擊。

  4. 2024年5月9日 · 報導指出英特爾在一份提交給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的備案文件中表示該公司7日接獲通知撤銷對中國客戶銷售產品的許可證因此英特爾表示預計第二季營收將低於130億美元但仍維持在先...

  5. 2024年2月22日 · 晶片廠. 時間:2024-02-22 06:30. 新聞引據:中央社.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21日在美國聖荷西首次針對晶圓代工舉辦活動公布製程延伸藍圖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透過Intel 18A先進製程英特爾期望在2025年前重返製程領先地位。 (中央社) 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21日推出全球首個專為人工智慧(AI)時代設計的系統級晶圓代工服務(Systems Foundry),並宣布微軟將採用Intel 18A製程打造新晶片;英特爾致力於2030年成為全球第2大晶圓代工廠,將挑戰台積電地位。

  6. 2022年1月10日 · 半導體. 英特爾. 時間:2022-01-10 20:31. 新聞引據:中央社.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半導體業巨擘英特爾恐丟失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龍頭地位。 (路透社/達志影像) 半導體業巨擘英特爾恐丟失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龍頭地位2021年前三個季度三星電子在銷售額上都保持些微領先全年數據將在1月下旬公布英特爾很可能會跌至第2位。 彭博社報導,就算英特爾(Intel Corp.)能再撐一年,跌落至第2位似乎會成為長期局面;在半導體地緣政治比過去都還要棘手的此刻,這對美國無疑是一大打擊。 投資者已經表現得好似英特爾鼎盛時期已成過往。 多家晶片製造商的股票市值都已超越英特爾,包括台積電和美國晶片巨擘輝達公司(Nvidia Corp.)。

  7. 2024年3月7日 · COMPUTEX. 時間:2024-03-07 15:57.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謝佳興. 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將於6月4日在台北國際電腦展發表實體主題演講。 (路透社/達志影像) 外貿協會今天 (7日)宣布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 (Pat Gelsinger)將於6月4日在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2024)發表實體主題演講。 這是貿協繼AMD董事長蘇姿丰、高通總裁Cristiano Amon 將登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開講後,再宣布有業界大咖參加,並做專題演說。 貿協表示,呼應今年人工智慧主題,季辛格將展示英特爾下一代資料中心和客戶端運算產品,將AI融入到各類平台、安全解決方案和開放式生態系當中,讓創新技術得以普及,實現AI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