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9月29日 · 最近人們很喜歡把「暴怒症」掛在嘴邊,事實上,並沒有這種醫學名詞,正確名稱應該是「陣發性暴怒障礙症」。 反覆出現突如其來的暴怒情緒,尤其生氣時會出現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這樣的症狀很有可能會如此被診斷。 但是「陣發性暴怒障礙症」實際上並沒有很明確的病癥。 舉例來說,就算某人每次生氣時,都習慣對人拳腳相向,也不能立刻診斷他就是患有陣發性暴怒症。 必須進一步觀察當時的情況是否足以令人動怒、表達憤怒的方式是否合宜、當事者是否有對其他人造成傷害,還有是否能感受到憤怒的情緒,並嘗試恢復平靜等。

  2. 2017年7月25日 · 另一個是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灣生」事件主角,此是百分百的台灣,卻冒充自己是「灣生」,也就是在台灣出生的日本後代,並把別人的畫作左右翻轉以後,當成自己的作品。

  3. 2018年10月25日 · 第一步是判斷自己屬於「身體共感人」或「情緒共感人」,有的人兩者皆是。 弄清楚自己屬於哪一種共感人後,就曉得自己的敏感天性會如何顯現出來,進而訓練耐力,保護自己,不再損耗精力。 身體共感人的身體會感受到他人的症狀。 例如,朋友抱怨胃不舒服,突然間共感人的胃也開始不舒服。 又或者是同事偏頭痛發作,共感人的頭也開始抽痛。 身體共感人的好處是別人幸福時,他們也能感受到幸福。 一名病患告訴我,她的另一半是共感人,她上瑜伽課時,她的先生即使人在城市另一頭,也會跟著感受到身體放鬆下來。 一人練瑜伽,2人受惠! 情緒共感人主要則是接收他人情緒。 他們看電影時,旁邊坐的人如果心情低落,就算看的是喜劇,共感人走出電影院後,也會感到沮喪。 這是怎麼回事? 觀影時,鄰座的能量場與共感人的能量場重疊。

  4. 2015年4月6日 · 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以往被視為老人病的白內障,十年間40到49歲罹患人數,從1萬733增加到1萬5001,增幅高達39.8%;若將人數除以就醫總人數,比例則從1.65%增加到2.1%,增幅約三成。

  5. 2023年7月21日 · 一、投射自己的不好. 有些人會將自己不滿的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來達成某種自我保護的效果。 例如一位母親以尖刻的語氣對女兒評論其小眼睛的外貌,卻忽略了這是遺傳自父母的特點。 再例如,喜歡遲到的人若發現有人比他更晚,往往會嘲諷對方沒有時間觀念,或者熱衷於爭權奪利的人,他們經常會蔑視別人欠缺領導能力。 其實,這些都是出於批評者對自身缺點的不滿。 我認識的一位女性朋友,從小對於去阿姨家感到非常反感,主要原因是那位阿姨總是用冷嘲熱諷的眼神和言語來批評她的身材和青春痘。 長大後,她才明白這位阿姨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她對自己的身材並不滿意。 雖然這個認知的得到太晚,使她的青春多了些陰影,但也讓她能夠從中走出來,學會接受和欣賞自己的身材和外貌。

  6. 2020年9月17日 · 這兩年中國新出了「蹲族」這個名詞, 描述一群高學歷卻無業的年輕人,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城市租房生活,終日無所事事,既不熱血也不奮鬥,稱作蹲族。 蹲族和啃老族,或靠媽靠爸的爸媽寶不同, 他們縮減自己需求,過著佛系清心寡慾的生活,讓自己盡量不伸手,勉強自給自足。 在我的晤談經驗裡, 許多人一生中都有過做「蹲族」的一段歲月,有的人把這段時光當作是人生的污點或挫敗,總之就是一種逃避、不負責任,或沒認清現實的象徵。 凡事必有因,聽過幾個故事後, 我發現「蹲」這段時期,是人們將原生家庭經驗和出社會經驗的打散整合期,也是人們重新練習面對權威的過渡期。 許多人在蹲完之後,不僅找出職涯新出路,也更清楚自己的人生了。 到底蹲在家修整的期間,內心可能經歷些什麼? 可以學會什麼?

  7. 2023年6月1日 · 美國線上約會網站OKCupid共同創辦人魯德(Christian Rudder)做了一份調查,他發現,男性和女性在擇偶的年齡偏好上,有頗大的差異。 女性多半會選擇跟自己年紀相仿的伴侶,但男性卻多半對「找個年輕老婆」存在憧憬,隨著自己的變老,也愈來愈希望自己跟對方年紀差愈多。 研究顯示, 女性偏好尋找同年、或只比自己大1~2歲的男性;男性則不論自己的年齡,都偏好20歲出頭的女性 。 不過根據《1843magazine》、《Independent》報導,當一個38歲與23歲的人約會交往,會被視為不正常的現象;但將對象換成26歲時,卻又可被接受。 似乎年紀越大,越能接受與伴侶的年齡差距越大。 研究顯示,女性偏好尋找同年、或只比自己大1~2歲的男性;男性則不論自己的年齡,都偏好20歲出頭的女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