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檢視產後憂鬱指數 生產後,產婦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這些心理變化,情況嚴重時,會演變成產後憂鬱症。很多媽咪產後只顧著照顧小孩,忽略了自己的心情變化,甚至有輕生或傷害小孩的念頭,卻渾然不覺,其實這就是產後憂鬱症在作怪。

  2. 2020年9月29日 · 什麼是產後憂鬱症?《親子天下》整理產後憂鬱症症狀、持續多久、高風險族群、如何檢測、治療和預防方式,還有「產後憂鬱量表」能立即檢測,讓每位爸媽和親友都能了解。

  3. 2020年3月23日 · 產後憂鬱症 (Postpartum depression 或 Postnatal depression)是一種在家中有新生兒之後,新生兒父母所罹患的憂鬱症。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每十位產婦中就有一位,在產後一年內受產後憂鬱症所苦。 在我們開始介紹前,先來破除幾個關於產後憂鬱症的常見迷思吧 [1]。 產後憂鬱症的常見迷思. 產後憂鬱症不如其他憂鬱症嚴重? 產後憂鬱症跟其他憂鬱症同樣嚴重。 產後憂鬱症單純是由荷爾蒙變化引起的? 不一定。 造成產後憂鬱症的確切原因不明,很可能是由許多不同因素共同造成。 產後憂鬱症很快就會消失? 不一定。 不同於產後情續低落,如果產後憂鬱症沒有及時治療,可持續會好幾個月。

  4. 發生產後憂鬱症的原因很複雜,根據臨床統計有7-8成的女性在產後會產生緊張、不安及情緒低落等情況,而約有1-2成的產婦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可能與荷爾蒙變化、產後身體虛弱、照顧新生兒導致睡眠習慣改變、人生角色轉變以及夫妻相處關係變化等有關,可歸納3大產後憂鬱原因: 荷爾蒙變化(生理因素) 從懷孕開始到分娩,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荷爾蒙和黃體素等激素水平會急遽變化,這對媽媽的身體和情緒都產生了影響,而這些激素的波動會導致媽媽情緒上的變化起伏較大,使得她們更容易感受情緒的不穩定並放大負面情緒,長久使得產婦變得很憂鬱,造成發生產後憂鬱症的原因。 生活變化和壓力(心理因素)

  5. 產後憂鬱症 (英語: postpartum depression,PPD )也叫 產後憂鬱症 ,是和 嬰兒出生 有關的 情感障礙 ,早期認為只發生在婦女,後來發現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有此症狀 [1] [2] 。. 症狀包括極度憂傷、 疲勞 、 焦慮 、痛哭、易怒,以及睡眠及飲食模式的變化。. 多半是 ...

  6. 2023年12月29日 · 產後憂鬱症不僅在產後會出現,孕期同樣有高比例的發生。 主要原因包括: 荷爾蒙變化. 生活重心轉向照顧新生命所帶來的責任. 與家人的人際關係互動. 工作分配的改變.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容易造成女性在生產過程後出現產後憂鬱症的狀況。 次要因素則包括身形變化和睡眠不足等,這些因素也會增加患上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重要的是,對「孕期」的關注也很重要,因為孕期焦慮症同樣常見,並可能在孕期產生焦慮和擔憂。 有些人可能在懷孕期間已經感受到壓力,擔心未來的變化和責任。 因此,對於孕產期的心理健康應該提前關注,而不僅僅是在分娩後。 值得一提的是,產後憂鬱症的影響時間可延伸至六個月、兩年甚至更長,需要及早識別和處理,以確保患者及其家庭得到適當的支持。 面對產後憂鬱,這些話不要說!

  7. 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明,可能跟生理、心理及社會因子有關,例如:周產期發生重大生活壓力事件、生產時體力耗費及生產經歷重大身心創傷等,亦可能引起產後憂鬱症;此外,產後媽媽須負擔照顧新生兒的角色,或因懷孕造成身體外觀的改變等

  8. 2021年11月11日 · 產後憂鬱症症狀. 李旻珊表示,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一般發生在產後12週內,其症狀與重度憂鬱症類似,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出現憂鬱情緒. 對原本喜好的事物不感興趣. 思考遲鈍或難以做決定. 容易疲累、睡眠和食慾改變. 出現過度自責、內疚感、甚至想要自殺的想法. 李旻珊指出,產後憂鬱症的病程為兩周以上,且大多發展迅速,若沒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可能會持續超過半年,使病程慢性化(產後一年仍處於憂鬱狀態),或是增加之後重度憂鬱症發作的風險。 產後精神病症狀. 李旻珊表示,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通常出現在產後兩週,造成以下症狀: 容易疲勞、失眠、煩躁. 情緒起伏大. 變得多疑、出現不合理的想法 (例如:誤認胎兒已死亡、胎兒被掉包等)

  9. 如果有產後憂鬱症時,切勿慌張,通常醫師會給予抗憂鬱藥物,並輔以會談諮商或進一步給予心理治療。. 此時,如果需要持續哺餵母乳者,可與您的醫師密切討論用藥成分及劑量。. 積極接受診療·避免病症加重 如果發生嚴重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時,產後媽媽 ...

  10. 然而,當產婦患有產後沮喪或產後憂鬱症時,究竟會出現什麼心理變化? 媽媽們又可透過哪些方式,進行心理上的調適? 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