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8 小時前 · (北京10日綜合電)“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覆長”,星期一(10日)迎來端午佳節,然而,這個傳統節日竟然有20個別稱。除了端午節,你還能說出幾個?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它是夏季唯一一個民俗大節,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2. 端午節 (傳統稱呼為 五日節 、 五月節 或 肉粽節 ),為 台灣漢族 的傳統節慶,時間在農曆 五月初五 ,因此又稱為 午日節 、 五日節 、 午月節 、 五月節 、 五月初五 。 端午節正午時首重 祭祀 、與午日 辟除驅邪 等。 古代時,已有祭祀 水仙尊王 之慣例。 日治時期 在臺灣,民眾曾經因日本移民過新曆端午節,當時臺北城每屆新曆端午節,即會裝飾日本式的 端午節句 ,而形成日本新曆端午與臺灣舊曆端午兩種風俗。 古代 漢人 渡海來台時,由於無法適應 臺灣 土地的 瘴癘之氣 、多變氣候的 風土病 ,紛紛染疫病或死亡。 因此端午藉午日「純陽之氣」 驅逐瘟疫 、掃除 風土病 與避邪驅鬼的習俗格外受到重視,發展出有當地特色的 科儀 。

  3. 1 天前 · 6月8日,山東省鄒平市黃山街道月河社區孩子展示自己製作的端午香囊。(新華社)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6月10日將迎來端午佳節。你知道嗎,這個傳統節日竟然有20個別稱。除了端午節,你還能說出幾個?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它是夏季唯一一個民俗大節,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 ...

  4.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多達二十個堪稱節日別名,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5. 2019年6月7日 ·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6. 基本介紹. 中文名 :端午節.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直譯) 別稱 :端陽節、龍日、龍舟節、天中節等. 節日時間 : 農曆 五月初五. 節日類型 :中國四大 傳統節日 之一. 流行地區 : 中國 及 漢字文化圈 諸國. 節日起源 :天象崇拜, 龍圖騰 祭祀. 節日活動 : 扒龍船 、 放紙鳶 、掛 艾草 菖蒲 等. 節日飲食 : 粽子 、 五黃 等. 節日意義 :傳承與弘揚 非物質文化. 國家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錄. 世界文化遺產 :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名錄. 紀念人物 : 屈原 、 伍子胥 、 曹娥 、 介子推 等. 起源時期 : 上古時代. 節日名稱.

  7. 4 天前 · 端午節 是 漢字文化圈 傳統 節日 ,定在每年 農曆 五月初五,是 夏季 送離 五瘟神 ,驅除 瘟疫 的節日。 是 華人四大節日 之一,與 新春 、 中秋 等節日同屬 漢字文化圈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日本列島 、 琉球群島 、 朝鮮半島 、 越南 重要 傳統節日 。 2009年9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正式批准將其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成為 中國 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日 。 [2] 根據廣泛傳說, 楚國 愛國 詩人 屈原 於這一日投 汨羅江 自盡,後以紀念屈原,因此有人稱其為 詩人節 。 或謂是 吳國 忠臣 伍子胥 忌日 。 歷史.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習俗. 由來.

  8. 2 天前 · 新華社天津6月8日電(記者周潤健)“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6月10日將迎來端午佳節。你知道嗎,這個傳統節日竟然有20個別稱。除了端午節,你還能説出幾個?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它是夏季唯一一個民俗大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

  9. 基本介紹. 中文名 :端午節.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直譯) 別稱 :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天中節等. 節日時間 : 農曆 五月初五. 節日類型 :中國四大 傳統節日 之一. 流行地區 : 中國 及 漢字文化圈 諸國. 節日起源 :天象崇拜, 龍圖騰 祭祀. 節日活動 : 扒龍船 、 放紙鳶 、掛 艾草 菖蒲 等. 節日飲食 : 粽子 、 五黃 等. 節日意義 :傳承與弘揚 非物質文化. 國家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錄. 世界文化遺產 :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名錄. 紀念人物 : 屈原 、 伍子胥 、 曹娥 、 介子推 等. 起源時期 : 上古時代. 節日名稱.

  10. 2024年3月24日 ·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名字最多的一個。 它並非專屬於漢族的一個節日,在我國有26個少數民族要過「端午節」。 每一個民族,甚至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區,對於這個節日的叫法